上海无疫小区来了!这么多国家躺平 我们为何坚持动态清零?
上证导读
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您属于哪个区?
在分区分类差异化防控制度下,上海第一批三区名单今天将正式出炉!
根据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顾洪辉在今天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首批封控区7624个、管控区2460个、防范区7565个。
其中,封控区居民仍必须足不出户,管控区居民可以走出家门,防范区居民可以走出小区大门。
顾洪辉说,当前上海疫情防控正处在最紧要的关键阶段。下一步将对“三区”实施动态调整,努力把疫情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今天上海本土阳性感染者日增数据是:“914+25173”,3月以来的累计数据已超过20万例。
考虑到当前我市阳性感染者数量仍处于高位,大家还是要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不松懈,不聚集,少流动,倡导居家办公,非必要不外出,活动范围不要超出所在街道或乡镇。
人人自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享,合力创建“无疫”小区!
为何要坚持“动态清零”?抗疫大账怎么算?“动态清零”如何“快”?民生需求怎么保障?常态化防控如何体现刚性约束……回答好这些焦点问题,事关抗疫、民生和发展长远。只有以更坚决的态度、更彻底的措施、更迅速的行动,把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到实处,才能打赢抗疫的大仗硬仗。
与新冠病毒的较量,我们需要坚定信心、保持耐心,一定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
上海:第一批封控区、管控区、
防范区名单已划定,其中封控区7624个
4月11日10:00,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50场新闻发布会在线上举行。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顾洪辉就这一轮全市核酸筛查和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三区划分情况向大家通报:
他介绍,这两天,我们启动了一次全市核酸筛查。截至4月11日上午8时,共采样2512万人,已完成检测2152万人,其中结果异常25996人,目前还有一部分混管阳性人员的复检工作正在进行中。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规定,结合上海实际,按照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全市实施分区分类差异化防控。
封控区是指近7天内有阳性感染者报告的居住小区、自然村或单位、场所,实施7天封闭管理+7天居家健康监测。7天封闭管理期间,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
如7天封闭管理期间无新增阳性感染者,则后续实施7天居家健康监测,实行人不出小区、严禁聚集。7天封闭管理和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无新增阳性感染者,且第13天区域内所有人员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解除封控,调整为防范区。
如7天封闭管理期间出现阳性感染者,则对所涉楼栋实施封闭管理至14天期满;所涉楼栋之外的其他区域后续实施7天居家健康监测,如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出现阳性感染者,根据流调结果和综合研判后,落实相应管控措施。
管控区是指近7天内无阳性感染者报告的居住小区、自然村或单位、场所,实施7天居家健康监测, 人不出小区、严禁聚集。原则上居家,每户每天可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分时有序、分区限流,至小区指定区域无接触式地领取配送物资。
如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出现阳性感染者,则调整为封控区,落实相应管控措施。如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无新增阳性感染者,且第6天区域内所有人员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则解除管控,调整为防范区。
对封控区、管控区内,因病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经社区同意,要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闭环管理。
防范区是指近14天内无阳性感染者报告的居住小区、自然村或单位、场所,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规模。人员要减少流动,避免聚集。鉴于当前我市疫情形势,防范区内人员原则上在所在街镇范围内适当活动,不得流动到封控区和管控区。
如防范区内出现阳性感染者,则调整为封控区。所以,大家都要积极配合疫情防控,避免因为个人违反三区防疫规定,影响整个小区。一人感染,全小区又被封控。
顾洪辉表示,目前,根据初步筛查结果和风险研判情况,各区划定了第一批三区名单,其中封控区7624个、管控区2460个、防范区7565个。今天新闻发布会后,各区会陆续公布第一批三区划分的具体名单,后续三区名单还将及时划定并公布。
当前上海疫情防控正处在最紧要的关键阶段。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加强疫情分析研判,强化分区分级分类管理,对三区实施动态调整,努力把疫情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我们也希望全体市民朋友们继续支持、配合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人人自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享,合力创建无疫小区,共同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
“914+25173”:
已累计排查到在沪“密接”236580人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通报,4月10日,本市新增914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2517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914例确诊病例中,564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303例在相关风险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47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归确诊病例。2517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中,24230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943例在相关风险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
今天发布的914例确诊病例中,男性531例,女性383例。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松江区291例、浦东新区212例、闵行区102例、嘉定区71例、杨浦区61例、徐汇区46例、黄浦区36例、静安区29例、宝山区21例、金山区15例、奉贤区11例、普陀区7例、虹口区6例、长宁区5例、青浦区1例。
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上述914例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轻型。有25173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均被诊断为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大家可以通过上海发布了解相关信息。
截至4月11日9时:这次疫情全市已累计排查到在沪密切接触者236580人,均已落实管控,其中197702人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余正在检测中。已排查到在沪密接的密接117995人,均已落实管控,其中115681人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余正在检测中。
邬惊雷:今天出院、解除隔离人员创新高
邬惊雷介绍,昨天,全市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的出院和解除隔离医学观察的人数超过了3000例,返回居住地接受健康监测。预计今天出院和解除隔离医学观察的人数还会创新高。
当前,上海疫情防控正处在最紧要的关键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强化采、送、检、报、转、收各环节的衔接和联动,压缩时间、提高效率、快出结果,及时发现风险人员并快速转运收治隔离。要切实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坚持中西医结合、分类施治,持续提升救治水平。要有序组织好入院入舱工作,做好感染者出院出舱工作,建立从医院、方舱到社区的衔接机制,确保出院出舱群众顺利回家。
管控区可出家门、防范区可出小区门,
确需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
有媒体问,三区划分之后,对于能出家门的管控区、防范区居民,有什么具体要求和提示?
顾洪辉说,虽然管控区居民可以走出家门,防范区居民可以走出小区大门,但考虑到当前我市阳性感染者数量仍处于高位,大家还是要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不松懈,不聚集,减少流动,倡导居家办公,非必要不外出,活动范围不要超出所在街道或乡镇;确需外出的,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切实做到三件套、五还要,大家齐心协力,一起筑牢织密疫情防护网。
如何确保出院患者能顺利回家?
新华社记者提问,昨天(4月10日)的发布会上提到,对于出院患者和解除医学隔离观察的人员,不得阻拦他们回家,但目前还是有拒收的情况,请问如何更好地解决?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介绍:刚才通报了昨天出院患者和解除医学隔离观察人员数量比较多。他们经过医务人员精心治疗,可以出院回家,这是很令人高兴和欣慰的。为确保出院患者和解除医学隔离观察人员平稳返回社区,并做好后续相关工作,我们特别强调以下几项要求:
首先,出院患者和解除医学隔离观察人员由各区通过闭环转运,点对点地安全送回居住地。为此,各区要明确专门力量(也就是组建工作专班),与各医疗机构(特别是方舱医院)做好信息接洽和转运,同时指导出院人员居住地的居(村)委会、物业单位做好对相关居民的解释疏导工作,确保不阻拦、不拒绝。
其次,出院患者和解除医学隔离观察人员要落实7天居家健康监测,有条件的出院人员最好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并分餐饮食,减少与家人或同住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
这里,我们要着重强调下,各区、各街镇要指导相关居(村)委会,并组织社区志愿者主动关心出院患者和解除医学隔离观察人员的日常生活起居,特别是对其中的独居老人、残障人员和其他有特殊困难的人员,要加强物资保障和人文关怀,尽可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此外,还有部分出院患者和解除医学隔离观察人员入院前不在社区居住,例如某些来沪务工人员、集贸市场等相关场所以及其他集体居住的人员等。对于这类非社区居住人员,我们要求各区、各街镇通过协调,帮助他们正常返回原务工或居住场所,实施7天健康监测。务工人员原单位应当提供生活必需品及一日三餐配送等基本后勤服务保障。对因务工场所封控造成无处居住的出院人员,按照属地原则,由各区、各相关街镇负责落实安置场所。
出院患者有没有风险?胡必杰:研究证明
核酸复阳者没有传染性
新冠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的人员到底有没有风险?
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介绍,因为今后一段时间,上海每天将有数以千计甚至上万的新冠康复人员,从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回到社区和家庭。他,或许就是你、我的邻居。万一新冠感染复发,楼层、楼宇甚至整个小区是否因此遭殃?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2年前就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围绕核酸复阳、是否为新冠复发、是否为再感染、复阳者是否有传染性等议题,国内外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外的新冠核酸检测有不同程度的复阳率。
对于这个现象,容易引起一定的担忧。然而,事实上我们发现这些冠以复阳或复发的新冠康复者,并没有引起周围人群的感染或传染。科技工作者对这些复阳的人群进行研究,一是采集鼻咽、咽喉和肛门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培养,结果均未培养到病毒;二是对复阳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没测到完整的病毒序列,提示这些核酸复阳的标本,其实是病毒的核酸片段。换言之,是死病毒,没有传染性。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证明核酸复阳者没有传染性。
今年3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第九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与第八版相比,有关条款和要求,更加科学。包括解除隔离或出院标准,调整为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 基因Ct值均≥35(采样时间间隔24小时以上),较第八版的Ct 值均≥40,可缩短感染者的住院时间。将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修改为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删除了隔离管理和建议出院后第2周、第4周复诊,有利于感染者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国家最新的诊疗方案,缩短住院时间、出院后仅要求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取消出院后复诊,也是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数据和临床实践经验。当然,7天居家健康监测,必须严格遵守,包括: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
三区划分后,快递、保安等人员
要做好每日两检
三区划分后,人员流动有所增多,像快递、保安、保洁、保供人员等频繁接触他人的人群,如何进一步加强防疫措施?
顾洪辉表示,快递、保安、保洁、保供等人员为封控期间保障城市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对他们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企业要保障好、社区要把关好、个人要防护好。
企业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做好每日两检,上午一次抗原检测,下午或晚上开展一次核酸检测;要加强人员培训,关心员工的每日健康状况,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物品。
居村委要把好社区大门,在所住楼栋7天内无阳性感染者的前提下,疫情防控、城市运行保障等人员可凭工作证、单位证明、本人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向居村委会提出申请,加做一次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可以放行。
个人要坚持口罩、面屏、手套的防护三件套,天气渐渐热了,使用这些防护用品会有点闷热,但是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很重要,一定要防护到位。
如何规范方舱医院收治和管理?
上海:从“收、分、转、巡、出”五环节
提高收治能力
邬惊雷说,本轮疫情发现了较多阳性感染者,特别是近日来,每日新增保持高位。我们从收—分—转—巡—出五个环节,加强方舱医院收治和管理,不断提高收治能力。
在收的环节,要求做到统一调度、先收后分。全市统一统筹调度,根据可收治床位情况转运感染者,转运车辆到达方舱医院后,先收后登记分诊。
在分和转的环节,做到分类安置、有序转诊。根据分诊结果,对于符合方舱医院收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确诊病例,收治在方舱医院。方舱医院按照国家制定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积极开展规范化、同质化诊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有重症高危因素患者要特别注意,对收治对象出现病情进行性加重,应当及时予以必要救治,并尽快转诊至定点医院进一步治疗。
在巡的环节,要加强管理、整合力量。加强各方舱医院的内部管理,并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和专家巡查制度。
在出的环节,做到统一标准、加快周转。按照国家统一标准,确定统一的感染者入院后核酸检测方案和出院流程,严格落实出舱标准,加快床位使用效率。做好与社区衔接,确保方舱医院出口通畅。
上海推出无疫小区创建活动,
符合这些要求可申报
创建无疫小区需要符合什么样的要求,如何创建、怎么申请?
蒋蕊介绍,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尤其是今年3月初此轮疫情发生以来,本市广大居民社区充分发挥居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建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抗疫的积极性,切实形成了社区是我家,抗疫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在此背景下,本市依照国家有关要求,启动开展以共同守沪,创无疫小区为主题的创建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各个居民小区进一步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更加充分地动员广大居民发挥主体作用,夯实群防群控基础,从而持续提升社区的疫情防控效能。
根据创建方案,凡近14天内无新增阳性感染者,且第13天区域内所有人员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的居民小区,可申报创建无疫小区。
创建无疫小区的居民小区应当做到六规范、三强化,即:规范入口管理、规范健康监测、规范个人防护、规范快递管理、规范清洁消毒、规范垃圾处置,以及强化信息宣传、强化服务保障、强化物资储备等。上述每一项都有具体要求。
至于无疫小区的申报工作,按照自愿申报、动态管理、成熟即报、即报即评、即评即公布的原则,由居委会提出申请,经街镇审核后报区防控办备案,在区级媒体公布。当然,无疫小区被认定后,如小区新增阳性感染者了,则取消认定。
我们希望,广大市民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把共同生活的社区创建为无疫小区,为我们这座城市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大仗硬仗,贡献每个人的力量。
摆事实、讲道理:中国不能躺平!
9日,上海新增新冠感染者超2万例,疫情仍在高位运行。3月以来,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27万例。
疫情严峻复杂的时刻,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
为何要坚持“动态清零”?抗疫大账怎么算?“动态清零”如何“快”?民生需求怎么保障?常态化防控如何体现刚性约束……回答好这些焦点问题,事关抗疫、民生和发展长远。只有以更坚决的态度、更彻底的措施、更迅速的行动,把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到实处,才能打赢抗疫的大仗硬仗。
这么多国家“躺平”,我们为何坚持“动态清零”?
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新一轮疫情来势凶猛,部分国家计划或已开始全面放松防疫。英国政府2月宣布“与新冠共存”,韩国、日本3月相继放宽部分防疫限制措施……
面对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有人心存疑问:这么多国家已“躺平”,我们为何还坚持“动态清零”?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奥密克戎的真实危害——
此轮疫情中,吉林市新冠感染者97.5%为无症状和轻症。但截至4月3日,吉林市中心医院收治50名重症患者和35名危重症患者,其中10人需有创呼吸机支持呼吸。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赴吉林医疗救治组专家分析认为,奥密克戎对高龄患者、合并严重基础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具有严重威胁。奥密克戎绝不是“大号流感”。
美国疫情在经历了圣诞假期的高峰后,近一周平均每日新增感染者仍近3万例、死亡病例近500例。韩国疫情仍处高峰,近一周来平均每日新增感染者近23万例、死亡病例约310例。
今年年初以来至4月7日,中国香港地区因新冠肺炎疫情死亡病例逾8000例。而在2018至2019年冬季流感季,香港因流感死亡病例累计为350余例,以至于香港媒体人士感叹:“说新冠像流感,哪里像?我认为一点也不像。”
再看病毒继续变异的潜在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3月30日公布的研判中,未来一年新冠病毒可能出现如下演变:最乐观的情况,是奥密克戎之后的新变异株毒性显著减弱,现有疫苗可以应对;最糟糕的情况,则是出现毒性更强的变异株,且现有疫苗保护力快速降低。
德国联邦卫生部长4月6日表示,此前宣布从下月开始允许新冠感染者自愿进行隔离的措施是“错误的”,德国将继续沿用新冠感染者强制隔离政策。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亿。最新数据显示,还有超5000万老人未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
“这是所有人群中最脆弱的部分,他们一旦感染,重症和死亡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说。
疫情发生后,如果不及时“动态清零”,一旦形成规模性反弹,医疗体系就会面临被击穿危险。这就不只是一个公共卫生事件,更是冲击群体心理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
经历过武汉战“疫”的“洗礼”、德尔塔疫情的考验,中国实现了疫情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动态清零’总方针,是与传播力强的变异株多次殊死较量后的有效应对策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表示,由此形成的中国式抗疫,靠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科学决策、高效协同。
要算大账算生命账
疫情还在扩散,一些城市陆续按下“慢行键”。如何看待付出的成本,关键要算大账,既算经济账,更算生命账。
首先来算这本经济账。高效落实“动态清零”,为中国发展赢得主动。从做出关闭离汉通道这一史无前例的防控之举,到多地采取从严从紧、管控封控的防疫举措,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020年,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经济增速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
当前,国内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快速增长,规模性疫情与散发疫情交织,疫情仍处高位运行状态。
短期来看,上海经济社会、群众生活会受到影响,但从一个国家、一个整体来看,局部地区、小部分人被管控,防止疫情扩散,换来的是更大范围、更广泛的百姓正常生产生活,是更加宽松、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如果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上有动摇,就会错失抗疫的最佳时机,这样代价会更高,损失会更大,后果更不堪设想。”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
再算这本生命账。防控工作必须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判断防疫成效的首要标准。
总书记强调,“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
抗疫初期,中国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费用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2021年2月,中国启动居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开支1200余亿元;核酸检测费用一降再降,单人单检不高于每人份28元……
“对人民生命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到底是不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
9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3号馆改建工程完工交付。“四叶草”将变大方舱,总计将达5万张床位。
对战新冠病毒,中国始终不计成本地开通救治通道,一切为生命让路。
“人命关天。”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说,在“义”与“利”之间,中国的选择是始终把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
“动态清零”重在“快”字
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防控难度升级,中国还能继续实现“动态清零”吗?
“从我国疫情防控经验来看,现行防控措施应对奥密克戎是有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关键在于落实“四早原则”,压实“四方责任”。
更快,才能在与病毒较量中领先一步。
“动态清零”的精髓是快速、精准。快速的核心,是对不同的变异株要跑得比它更快。真正做到快,就是发现快、处置快。
为进一步提高“早发现”能力,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3月研究决定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
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国疾控中心专家综合分析研判,奥密克戎不影响我国现有核酸检测试剂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这意味着,病毒的隐匿性再强,我们一样有办法及时“定位”。
光是“定位”还不够,随着病毒传播速度大幅变快,应对节奏如果不随之全面提速,就好比急症遇到慢郎中,势必贻误战机。公安、公卫、工信协同做到风险人员应查尽查,学校、养老院、工厂企业等重点场所防止成为疫情“放大器”……
“实现‘动态清零’目标的难度比以前更大,这就需要我们更早地发现疫情,更快地采取措施,各项措施的落实更彻底。”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说。
更快,就可以有效切断疫情传播链条。天津,从1月8日疫情突袭,到1月21日宣布社会面清零,国内首次大规模迎战奥密克戎取得阶段性战果。深圳,从按下“慢行键”到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开始有序恢复,用时不到10天。上海,一月之内,核酸检测能力翻数倍;全国10余个省份、数万医护人员八方驰援……
疫情波折反复,只有以快制快,加快工作推进、加快任务落地、加快目标完成,才能掌握战“疫”主动权。
“迎战奥密克戎,中国为什么能?答案是:行动快、功夫细、人心齐。”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病毒再狡猾,只要坚持“动态清零”,疫情依然总体可控。
疫情防控越严格,民生保障就要越细致
总书记一再强调,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防疫封控之时,一些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出现了“买菜难”“就医难”问题。随着各方工作力度加大,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加以解决。
在上海,本地感染者人数快速攀升,社区封闭管控,居民居家不外出,大部分快递人员滞留,末端配送压力骤增。“米袋子”“菜篮子”进楼入户“最后100米”遭遇梗阻。
保障千家万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无忧,是抗疫中的一道必答题。
“千方百计抓好保运保供保链。”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介绍,集配集送,上海正在与超市卖场、电商平台等对接,努力打通生活物资配送“最后100米”。
4月3日至9日,上海市消保委连续推出“居家抗疫团购汇总”,保供平台纷纷加入,上海31.3万名党员参与到小区封控物资保障工作,协调采购、长途运输、终端配送……
坚持防疫、保供并重,解决好老百姓的“燃眉之急”,正是“动态清零”的题中应有之义。
地处上海市金山区的石化街道,有9万多户居民,老年人口多。疫情封控期间,人不能出、药不能停,怎么办?
由医务人员、机关干部、居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组成医疗“应急队”“咨询队”“配送队”,一条配药绿色通道快速开通。
保障百姓正常就医需求。精准划定封控范围,对个别诊室实行“非必要不封控”,明确三级综合医院、儿童专科医院的急诊、发热门诊等不得随意停诊。
防控要既精准又有“温度”,要将疫情处置对社会的影响降至最低。解决好民生小事,事关“动态清零”大局。处理好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关系,是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必答题。
常态化防控要体现刚性约束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新冠病毒未来如何变异,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疫情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防控策略和措施也在相应不断发展。”梁万年说,防控策略和措施取决于全球疫情走势,取决于病毒变异情况、疾病严重程度变化以及中国疫苗接种覆盖率等多种因素。
如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动态清零”仍是现阶段基于中国当前疫情形势的最佳选择。
对多地疫情进行复盘不难发现,无论是重点区域消杀不到位,还是没有落实扫码登记、体温检测等防疫措施……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做不好,就会出现漏洞和短板,给病毒反扑的机会。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落实常态化防控举措必须要有刚性、不打折扣。
“防”是应对疫情的第一条战线。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仍需不断健全。从入境人员隔离管控到涉疫风险人员排查,从加强重点人员保护到完善冷链货物运输……把可能的风险扑灭在萌芽中,将病毒阻隔在传播前。
战在“疫”时,功在平时,端口前移,事半功倍。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被实践证明是最经济有效的防疫方式。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有利于实现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落实细节,拒绝“躺平”,控制疫情的压力和成本就会减轻。戴好口罩、进门扫码、测量体温、勤于洗手……这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疫情防控的大网要织得更紧更密。
与新冠病毒的较量,我们需要坚定信心、保持耐心,一定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
我被转运到了三甲港的一个方舱,
丰厚的物资还引发了诸多朋友的羡慕
愚人节的玩笑,终究是成了真。
4月4日,我因核酸检测阳性,被转运到了浦东新区三甲港临时集中隔离点。
古话说得好,祸兮福之所倚。在朋友们纷纷表示慰问的时候,我反倒在隔离点安下心来,在“人生副本”中,一个劲儿地刷取经验值。
经历过前期连夜转运的混乱、隔离初期的焦虑,我总算成功在副本里“打怪”完毕,看到了三甲港临时集中隔离点的有序发展。
3人间,有床有卫,还能洗澡,尽管只有一道遮光帘分出休息区和洗漱区,但环境比起一般的方舱,确实好出了一大截。除了一日三餐按时送达外,零食大礼包、中药冲剂等也陆续到了我们手中。丰厚的物资还引发了诸多朋友的羡慕,戏说方舱是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陪我一起在三甲港刷“副本”的,还有同屋的2位室友。
黎阿姨来自江苏南通,55岁,在陆家嘴街道为老人们提供“长护险”服务。3月18日,她刚刚结束休假,从南通返回上海,19日就因小区封控隔离在家。3月底,同住的4人都被检测出阳性,一起被转来三甲港隔离。到达三甲港隔离点时,她咳嗽症状已经好了大半。看到屋里的两个年轻人穿着清凉,黎阿姨开启了“妈妈”模式,嘴里时不时就念叨着,年轻人得多穿衣服,不然老了以后容易生病。
另一位室友,跟我同住一个小区,是名年轻女士。转运前,居委书记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俩彼此多关照,我也因此在隔离点有了一个“陆姐姐”。她是我们这个临时家庭的主心骨。看到我因嗓子干痒而焦虑,她时不时安慰,猜测是转运那天晚上车上太闷,熬夜上火的缘故;4月8日,黎阿姨第一次核酸检测结果迟迟未出,她也开启“贴心”模式,劝阿姨不要太过焦虑,咳嗽的好转就是康复的征兆……
来自不同地方的3个人组建起一个临时小家庭。7天来,小家庭里有过焦虑、有过摩擦,但更多的是相互扶持、相互安慰,隔离的生活也在彼此的包容中变得愈发温暖。
像普通的家庭一样,“妈妈”永远是家里作息最为规律、起床最早的人,而这,对于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小女儿来说,仿佛是个“噩梦”。
每天早上6时左右,烧水壶的声音响起,朦胧之中,黎阿姨喝下一杯水后,跟着短视频平台的直播,开启了一天的运动。其实黎阿姨的动作幅度并不大,也已经尽可能放轻了脚步,可由于预制板房内不但没有隔音,固体传声效果反倒极其优秀,我也常常随之醒来。不过,正是在阿姨的影响下,我混乱的作息被调整过来,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
“早起”,就意味着一天的时间再度拉长。怎么打发时间?临时小家庭充分发挥了“健身达人”的特质,在有限的空间内“动起来”。
陆姐姐,利用业余时间考下了健身教练证,长期以来保持着健身习惯。拳击操、俯卧撑……在房间里,她也没有停止训练,几乎每天都保持1个多小时的锻炼时间;而黎阿姨,在“小女儿”抗议后,暂停了早上的锻炼,改为上午一次性跟练将近2个小时。
当两名家庭成员都在运动的时候,另一位再好吃懒做,也没有办法安安稳稳地在床上待下去。于是,内心悄悄进行过一番比较之后,我选择跟着陆姐姐一起练拳击,结果,第一天,我就把自己练趴下了。
“拳击可以有效地练到很多个肌肉群,很有用的。”出拳、转体、深蹲,坚持了25分钟之后,鬓角的汗沿着口罩绳往下流,身上衣服也已湿透,我直呼不行,一屁股坐在床上不肯再动弹。“你先站会儿,不要一下子坐下来。”黎阿姨还分了个神提醒我。浑身酸痛的我躺在床上,看着他们继续跟着视频挥舞胳膊,摇动身体。
到了晚上,运动效果逐渐显露,我的腰、背、胯侧肌肉开始酸痛,隔天起床更是十分酸爽。看着我龇牙咧嘴地从床上爬起来,黎阿姨和陆姐姐都难掩笑意,一边劝我休息,一边又开始了新一天的运动。
良好的生活习惯感染力极强。在他们的带动下,曾经不爱运动的我,也开始享受“暴汗”的快感。早饭后,运动时间从25分钟、30分钟延长到45分钟,健身行列中又添一员“猛将”。
副本眼看就到了头,回想这7天,临时小家庭让我的隔离生活变得不那么无聊,也让我放平了心态,安心等待隔离解除。4月10日,同屋2人核酸检测连续3次阴性,1人连续2次阴性,摩拳擦掌等待出舱。我想,也该留下点什么,纪念一下这段难得的人生经历。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