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金融23条”专家座谈会:为受困主体纾困 稳定市场预期

  记者4月28日获悉,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近日召开专家座谈会,以落实人民银行、外汇局《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简称“金融23条”),理解文件出台的形势背景、举措价值,提出政策细化落地的建议,推动金融机构做好疫情防控下的金融服务。

  专家人士表示,“金融23条”政策的全面性、针对性、及时性、前瞻性很强,既释放了金融积极支持应对疫情、为受困主体纾困的政策信号,又强调了金融支持畅通国内外循环,着力强信心、稳增长的政策取向,有利于稳定市场主体预期。

  “金融23条”纾困效果良好

  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王一峰在座谈会上表示,“金融23条”的出台,是政策面通盘考虑、快速响应的典范。首先,疫情导致供给与需求双重收缩,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使用、再贷款加量扩面、对特定领域进行纾困等政策效果良好。

  其次,从银行零售端看,隔离防护、延迟复工等对紧密依赖人员作业的催收业务产生巨大影响。同时,疫情影响下,银行客户还款能力受到影响,风险有所上升。“金融23条”给予客户宽限期、合理确定还款安排、调整客户征信报送等举措具有较大意义。

  再次,从银行对公领域看,疫情对建筑业、批发零售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影响较大。政策重点着力为疫情防控、民生保供、运输保通及受困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有助于稳住经济大盘、稳定微观主体、改善市场预期。

  最后,从扩大有效需求的角度看,下一阶段,需要金融机构统筹协调为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持,用好用足人民银行再贷款等政策红利,将信贷投放重点逐渐转向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倾斜。

  浦发银行战略发展与执行部总经理李麟表示,“金融23条”抓住供应链产业链的难点堵点,推动政策工具箱创新,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针对本轮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政策当局出台多项有针对性的政策,稳链、固链、强链,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

  李麟认为,“金融23条”强调积极帮扶困难行业和受困人群,强力保就业、促消费;促进外贸企业避险成本分摊;强调积极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大力支持受困企业,托底经济。

  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同舟共济”

  记者获悉,此轮疫情发生以来,上海金融机构响应人民银行要求,与实体经济“同舟共济”。

  比如,浦发银行推出《浦发银行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十六条”措施》,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设立专项信贷额度2000亿元,提供直接融资渠道1000亿元,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度,减费让利中小微企业,助力保障上海市生产生活平稳有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再比如,上海银行结合“金融23条”等政策,出台落地传导方案。举措包括:推出上海银行普惠金融助企纾困十八条,在审批程序和办理时限上做“减法”,重点加快对抗疫一线企业的审批速度;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无还本续贷支持力度,制定中小企业延迟还款暂行方案,提供征信修复服务;开展利息费用减免;运用人民银行支小再贷款,设立首期百亿元普惠纾困专项信贷额度,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等。

  为应对疫情期间传统线下信贷业务办理不便等情况,上海银行推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云超市,对接各级政府部门、协会、园区等超过68家机构,已发放贷款21.16亿元。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