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研究称超6成大学生将结婚作为既定选项 6%接纳非婚生育

  在疫情、育龄妇女减少、婚育成本压力大等多因素影响下,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继续走低。未来,我国青年的婚育意愿如何?

  近日,2022年第3期《妇女研究论丛》刊发《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发现与讨论》。文章指出,对大学生而言,婚姻和生育仍然没有明显的去制度化,但其价值基础已发生改变。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更加在意养育子女对自身的意义感和情感价值,而把传统的子女的保障性功能排在了最后。

  该文章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教授李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郑叶昕以及2021级博士研究生闫誉腾。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基于分层多阶段PPS抽样组织实施了有全国代表性的2021年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最终获得9775份有效问卷,研究正是基于此项调查数据的分析。

  数据显示,在个体的结婚意愿上,有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未来会结婚,32%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顺其自然”,分别有2.64%和4.16%的受访者选择同居或单身。这说明婚姻仍然对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吸引力。

  在生育方面,生育仍然是绝大部分大学生理想人生的一部分。超过80%的大学生期待儿女双全,仅有4.06%的大学生理想子女数为0.同时,大学生仍然将婚姻视为生养子女的必要条件,仅有6%的青年接纳非婚生育,远远低于对不婚、丁克等其他非传统婚育行为的接纳程度,说明在大学生的认知中婚姻与生育的绑定关系依然紧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接受调研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的一个变动阶段,开始接触社会但尚未真正踏足社会。可以预见这些年轻人的婚育意愿和观念均会随着其生命历程演进而发生改变。

  今年34岁、目前在广州上班的邓芸(化名)说,自己以前也不接受非婚生育,但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目前感觉要找到适合结婚的人比较难。“现在年纪不小了,也拖不起,所以就想着能不能边谈恋爱边生个孩子。如果孩子的爸爸愿意一起抚养更好,如果不愿意,那我自己经济条件独立抚养也没问题。”

  文章也强调,生育对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件相对遥远的事情,其想法很有可能会不断变化,但是测量理想子女数与意愿子女数之间的差距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大学生群体对当下生育阻力的感知。

  生育阻力主要包括哪些?文章指出,居住环境所代表的住房成本,社会环境代表的工作和教育压力,以及养育成本成为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生育阻碍因素。在对生育政策的需求方面,从高到底依次为工作支持(45.92%)、降低成本( 34.69%)、服务保障(12.93%)和经济激励(6.46%)。

图:K-means 聚类所得的四大生育政策需求类型(来源:《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发现与讨论》)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只有把生育、养育、教育、托育等人民群众所关心、所纠结的现实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把年轻父母从生育、养育、教育和托育等环节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这样的生育政策才能真正起到释放生育动能的作用。

  文章认为,从本次调查来看,虽然大学生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还是温和而渐进的,短时间内还无法动摇婚姻与生育的制度性基础。在下一阶段,婚育结果的变化趋势将取决于公共政策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个体在婚育成本与个体发展上的压力。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