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A 股下一个新热潮?
文章开始,就先亮明笔者的观点:ESG 投资,在 A 股未来会越来越被接受,甚至成为一个新热潮。
之所以会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有读者来问一只新基金,工银瑞信要发行的工银瑞信 180ESG ETF,读者的关注点在于,类似 「ESG」 这么高大上的主题,普通基民有没有必要关注?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一年前,我的回答或许是 「有需要」,而站在 2021 年的当下,我的回答会更坚定:必须要!
ESG 背后的大蓝图
格局决定未来,这句话看着像鸡汤,但对投资而言,极为重要。许多看起来宏大甚至会被认为晦涩的概念,却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决定我们的投资回报。
就像 DCF(股息折现模型),这个词和背后的算法,并不新鲜,是证券从业人员入门必学甚至必考的一个知识点。而许多散户或小白基民,往往觉得这东西太晦涩,望而却步。
但站在 2021 年的当下,在经历了 2019 年至 2020 年 「核心资产」 驱动的这波 A 股大牛市后,谁又能忽略 DCF 这三个英文字母的威力呢?
「核心资产」 之所以那么受追捧,关键就在于处于低息环境的外资,基于 DCF 模型(而非 A 股此前热爱的 PEG 估值模型),可以对类似贵州茅台这样的稳定成长企业给予更高的估值宽容度。
而外资通过沪股通、深股通的身体力行,再加上 A 股基金经理们对此的逐步认同,终于有了这两年的结构性大牛市。
DCF 是如此,其实 ESG 也是如此。
ESG 分别代表 E(环境)、S(社会)和 G(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在发达证券市场,已经成为了一种主导的投资理念。
ESG 是责任投资发展的产物,相比传统投资的 「唯利是图」,责任投资是指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纳入投资分析,旨在获得可持续的长期投资收益。
ESG 这个概念从最初不买烟草股、军火股等开始不断衍生,内涵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为发达国家的投资者所接受。
在发达市场,ESG 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尤其是在炙手可热的 ETF 领域。
《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 2020》报告显示,从责任投资资产规模来看,全球可持续基金资产规模在 2019 年底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并于 2020 年第三季度攀升至 1.26 万亿美元。
而我国泛 ESG 公募基金数量则增至 127 只,资产规模 1209.72 亿元。
之所以 ESG 作为一种投资理念大行其道,一方面是价值层面,这种新兴的投资理念推动了企业由利润驱动到绿色成长的转型,对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基金报》的一篇报道曾经提及:
出生于 20 世纪,跨入 21 世纪开始成年的新一代年轻人 (约相当于我国「80 后」 和「95 前」),愿意在投资中加入更多的个人价值偏好,也因而愿意为相关投资品支付更多的管理费,他们中不少人投资时,不仅会观察投资业绩,也会对公司原材料来源、公司对待员工是否友好及公司的环保态度都有考察。
但另一方面从赚钱层面看,ESG 也是超额收益的来源,此前一项研究显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