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率解码:人民币从新兴走向成熟
原标题:波动率解码:人民币从新兴走向成熟
内容提要
波动率蕴含着丰富的价格波动特征,能够映射出标的资产市场化的程度。文章回顾并梳理了USDCNY和USDCNH各期限的历史波动率(HV)和隐含波动率(IV)趋势变化,通过与典型的新兴市场货币和发达国家货币从若干维度进行对比,发现人民币市场化程度已经告别新兴市场货币一端,逐渐走向发达国家货币的一端。
波动率是标的资产投资回报率变化程度的度量,在数学上等于资产价格连续复利收益率的标准差;波动率不考虑价格变动方向,体现了价格波动幅度的大小或者剧烈程度。波动率蕴含着丰富的价格波动特征,能够映射出标的资产市场化的程度。在汇率市场,波动率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宏观因素(或者系统性风险),包括全球宏观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重大新闻或者事件等;二是特定因素(或者非系统性风险),指影响单个币种的特定事件、政策或数据;三是投资者心理预期,既包括风险情绪,也包括对货币的升贬值预期偏向。以上三个来源作用于新兴市场货币和发达国家货币,会形成迥异的价格波动特征。换言之,通过解码波动率数据,并比较不同币种的波动率特征,可以锚定某一货币在新兴市场货币到发达国家货币的相对位置。
2011年4月,境内人民币CNY期权市场正式启动,同期境外人民币CNH期权市场交易活跃度开始大幅提升。时光荏苒,人民币期权市场发展已满十年。十年间,人民币的国际化和汇率市场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并有自身特色的汇率运行机制。人民币双向波动、清洁浮动已成市场共识。定性描述需要定量的检验,定量检验能揭示更多真相。
一、发达国家货币波动率中枢下移,人民币波动中枢上移、波动温和有序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股市、利率、汇率的波动率发生了分化。股票波动率(VIX指数)整体下行,但经常因各种事件、危机不断冲高,2020年疫情中,股票波动率冲破2008年高位创下历史新高,迄今仍在相对高位震荡。利率波动率和汇率波动率中枢整体下移,但汇率波动率的波动更加温和,脉冲现象更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央行实施量化宽松,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长期低利率环境下,利率波动率大幅降低;发达国家利差收敛也造成了汇率波动率同步下行。此外,沃克尔规则的实施、全球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的建设均有效推动了外汇市场脱虚向实,波动率中枢明显下移。即便在2020年股票和债券市场剧烈波动之际,主要币种也保持了相对淡定,和2008年期间的波动幅度不可同日而语。而人民币波动率中枢明显上移。以一年期为例,从2011年到2021年,USDCNY隐含波动率(Implied Volatility,简称IV)中枢从3%上升到5%,EURUSD则从12%降到6%。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