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地表水质“六连升”:科技和资金投入成重要保障

  水质差、黑臭水体多,曾是多地突出的环境问题。但“十三五”以来,全国地表水水质实现“六连升”。

  生态环境部最新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4.9%,比2012年提高了23.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2%,比2012年降低了9.7个百分点。

  解开“绊马索”

  磷矿、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库,简称“三磷”。这是多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绊马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介绍,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磷矿石和磷肥主产区以及磷石膏库主要分布区,磷矿石、磷肥和磷石膏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98.2%、88.1%和82.6%。“三磷”是造成长江局部区域磷污染的重要来源。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一份关于《长江流域“三磷”污染问题与整治对策建议》报告显示,2017-2019年,长江流域以总磷作为水质超标定类因子的断面比例达到51.5%,总磷成为长江流域首要污染物。

  统计数据显示,长江流域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三磷”企业。以贵州、云南、四川、湖北等地区为主,磷矿与磷化工的污染源高负荷排放,造成部分河段水质严重超标。

  2018年12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以长江经济带“三磷”企业集中的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等7省市为重点,开展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生态环境部2019年4月印发的《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争取利用两年左右时间,基本摸清“三磷”行业底数,重点解决“三磷”行业中污染重、风险大、严重违法违规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之后的“三磷”专项排查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7省市“三磷”企业共计701家(个),自查共发现281家企业存在319个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40%。根据要求,这些企业全部制定了“一企一策”整改方案。

  在生态环境部8月23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介绍,2018年生态环境部成立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开展以磷为核心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形成了长江流域磷污染“来源解析-过程模拟-总量分配-污染治理-模式推广”的管控方案。

  “成果在长江磷污染治理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邹首民举例说,长江支流洋水河流域,贵阳驻点帮扶工作组对这个流域10余家涉磷企业进行减磷精准帮扶,经过近两年多的治理,2019年出境断面总磷浓度由2018年的0.35mg/L降低并稳定在0.2mg/L以下,解决了60年以来总磷超标“老大难”问题。

  在浙江嘉兴南湖,嘉兴驻点工作组进行科技帮扶后,总磷浓度由0.16mg/L降至0.1mg/L以下,基本稳定达到IV类以下,最低达0.05mg/L,2020年年底开始从V类提升到Ⅲ类,并稳定至今。

  攻坚“黑臭水体”

  临江河发源于重庆市永川区,是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也是永川的母亲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临江河流域管网缺失严重、污水直排入河,曾经清澈见底的临江河污染加剧,一度成为沿河居民避之不及的脏水河、臭水沟。

  这之后,永川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治理临江河,共排查出工业企业、餐饮业、食品小作坊、农贸市场等各类污染源共计30956处。

  永川还组织专业机构采取非金属探测和内窥探测方式,对城区704公里地下管网开展拉网式排查,发现老城区管网病害率达70%,新城区管网病害率达30%。排查镇街应配套完善管网约180公里;污水处理厂(站)运行不正常、排放不达标占73.5%。

  2017年以来,永川区累计投入资金22.5亿元,新建城乡污水管网335公里,维修和雨污分流改造城区原有管网704公里,5个工业集聚区累计建成污水管网116.7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站)89个,实现全域污水处理全覆盖。完成城区河道清淤26.65公里,实施城区河道生态修复16万平方米。

  经过努力,临江河茨坝出境断面年均水质由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18年的Ⅴ类、2019的Ⅳ类、2020年、2021年和2022年1-5月稳定达Ⅲ类。

  黑臭水体是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实质是污水、垃圾直排环境问题。

  “黑臭水体治理是一场硬仗,治的是黑臭水体,比的是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能力和作风。”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张波说。

  生态环境部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的黑臭水体治理,全国直接投入超过1.5万亿元。

  通过黑臭水体的治理,沿河环湖开展生态修复,把城市一些比较低价值的空间改造成为了高价值空间,周边的人气提升,带动了招商引资,形成了新的经济隆起带。

  重要基础性保障

  前不久,由于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以上,山东省作为受益方,通过省际间财政转移支付,向上游的河南省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

  根据山东、河南两省2021年5月签订的《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监测断面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给予河南6000万元补偿资金;反之,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给予山东6000万元补偿资金。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在推进水污染防治上,像山东、河南这样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已在多地“落地生根”。

  科技和资金投入是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基础性保障。来自财政部门的消息称,2021年,中央财政下达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黄河上游省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234.4亿元;下达上述省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相关资金335.2亿元。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等联合不同领域500多家优势科研单位,近万名科研人员,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协同攻关。

  邹首民介绍,目前已建成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截至7月底,项目储备库共储备项目10000多个,总投资需求6500多亿元。配合财政部管理的中央生态环境资金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大气、水、土壤三个污染防治资金和农村环境整治资金。2022年这四项资金共安排621亿元,较2021年增加49亿元,增长了8.6%。

  2021年下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银行等10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和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支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八大领域项目,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更加精准的资金支持。

  “‘十四五’是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张波表示,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水环境理化指标方面的治理成效是相当显著的。用各国可比的理化指标做一些统计比较,当前已经接近或者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同时,还有一些明显短板。”张波举例说,一些地方生态用水的保障明显不足,河流、湖泊断流干涸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城乡面源污染在治理上还存在着瓶颈;重点湖泊蓝藻水华居高不下,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问题还十分突出。

  “不宜在‘十四五’期间过于追求以水环境理化指标评价为主的优良水体比例。”张波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实事求是地开展水质评价、考核、排名,指导地方把重点放在“人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改善上,适时修订相关的考核评价标准。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