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科技重构保险理论

  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保险的制度基础,由于“科技赋能”和“社会变革”,正在发生广泛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更体现在商业模式,乃至理论层面。因此,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基础环境对保险理论带来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变化,思考“科技重构保险理论”的命题,同时,要深入观察科技发展与理论重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强化理论重构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思考重构的基本思路和路径。面向未来,保险理论的重构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研究与探索。

  一、引言

  理论,顾名思义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与论述,是一种专业知识与智力成果,具有普遍适用性、指导性和稳定性。同时,理论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离开了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再者,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进步、环境变化、能力提升和探索实践,理论面临着与时俱进,乃至重构的挑战。保险理论也面临着基础环境变化带来“与时俱进”的任务与挑战,需要在把握根本和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反思并重构。

  首先,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科技赋能,即科技进步全面提升了人类的能力,不仅改变了对时空认知与利用的能力,更改变了对风险认知与管理能力,继而改变传统保险理论的基础与环境。具体而言,科技发展与进步,可归结为三大能力的提升,即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更加深入的智能化。这些能力的提升,将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保险理论的基础和根本,包括风险、预测、集合和信用等。一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风险认知技术,包括保险精算的基础与环境,重新定义“不确定性”,并逐步从预测走到预知。二是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保险集合的效率,更创造无限的可能,如碎片化、场景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创新,更使保险从“被集合”走向“自集合”。三是更加深入的智能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风险,特别是“可保风险”的概念和范围,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新技术、新可能和新思路。同时,区块链技术打造的“自然信任”模式,将重构保险的信用环境,不仅提高效率,更体现公平。此外,在信用重构背景下,保险将实现从“前信任”向“后信任”模式的进化,并迎来相互保险的2.0时代。

  其次,是社会变革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范围赋能,即在社会发展与进步过程中,将部分社会管理的职责,通过市场化的制度安排,由保险承接并完成,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总效率。具体而言,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尤其是十八大之后,从国家层面确立了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同时,强调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创新,重构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保险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社会性”是与生俱来的,“市场性”更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政府的行政改革中,特别是社会保障和公共管理领域,保险应当更好地扮演“接手”和“助手”的作用。同时,政府应当将保险纳入治理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花钱买机制”和“养事不养人”,建立“惠而不费”的行政管理模式,继而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这个大背景下,保险的范围和功能被扩大,因此,需要重新定义保险的性质、职能与作用。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