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美国印钞25万亿引发通胀,国际粮价涨40%,将带来哪些影响?

据悉,国际粮食价格正在迅速上涨。根据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5月份平均上涨127.1点,环比上涨4.8%,同比上涨39.7%,创下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印钞25万亿引发通胀,国际粮价涨40%,将带来哪些影响?

毫无疑问,美国是始作俑者,印钞25万亿引发通胀不容置疑,那它将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先来说说,国家粮价上涨40%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看到这个数据,禁不住要感慨这个世界太疯狂了,不过我觉得本轮粮食上涨的原因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美国印钞25万亿引发通胀,国际粮价涨40%,将带来哪些影响?

1、交通问题:因为COVID的问题,整个全球的海运都出了问题,2020年货运涨价涨得很快,同样,涨价也快,干的人少了。

2、粮食产量:去年整体产量不错,但是肉类产量减少,鱼类下降好多,同样的,因为疫情,粮食的生产成本也增加不少。

3、气候问题:其实每年都有气候问题,但是2020年到2021年期间真的是太差了,总体是南方有干旱,北方多雨。

4、美国人印钱:不光是美国人印钱发钱了,是全球的富裕国家都发了,结果就是可能要全球买单,事实上的通货膨胀已经出现了。

美国印钞25万亿引发通胀,国际粮价涨40%,将带来哪些影响?

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变成因为疫情供给收缩,加上运输环节效率大幅下降,运输效率大跌,运输成本大涨,最终粮价不得不大涨。

  • 但从长远看,发展中国家的供给会逐步复苏,我们的生猪价格跌下来了,运输成本基本上逐步稳定,总的来看粮价未来继续暴涨的空间也不大了。

二、粮食价格涨40%算小事,美国5月CPI涨5%,那才是大事

就在美国公布CPI数据的前后,美国商务部长、财政部长、国务卿轮番给我们打电话,都是火急火燎的。

美国印钞25万亿引发通胀,国际粮价涨40%,将带来哪些影响?

  • 而且美国政府主动解除对微信、抖音等的制裁,甚至放出风来,高通恢复对华为的芯片供应,其实这都是示好!不过,它在新冠溯源、新疆人权等炮制的问题上施压,这就是来硬的。

也就是说,有沟通交流的,有唱红脸的、白脸的,这就是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100多年前,西奥多-罗斯福提出这套理念,一直被美国历届政府奉为圭臬。

  • 可想而知,目前美国国内的问题是有多严重,这5%的CPI只是开始,多印的25万亿美元,留在美国国内的那部分,导致水库的水超警戒了,流向国外的,在抬升国际资源、资产价格的同时,又通过国际贸易倒灌回美国。
美国印钞25万亿引发通胀,国际粮价涨40%,将带来哪些影响?

如果多印纸币能解决经济问题,那还学什么财经!目前美国可能比外人看起来更严重,一场史诗级的大通胀已在路上了!

  • 2008年,我们当了一回接盘侠,2021年,我们还会接着做吗?不接,我们40多年辛辛苦苦赚的3万亿美元这点家底,岂能轻易接盘了。

接下来,对美国而言,比通胀更严重的是,全球对美元信仰的坍塌,美元结算体系的动摇。我这个月出口赚得美元,可以买100斤大米,到下个月只能买95斤,那我为什么要用美元结算?人心就会思变的。所以,我们不急,急的是美国!

三、最后,本轮国际粮价大涨,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吗?

大家都知道,为了保证增值和保值,资本会涌进一切有利可图的领域,粮食是不是有利可图?是就行了,那就会有钱涌进去开始炒作,这就是资本,因为他们不会缺吃缺穿缺水的,美国那群资本家别说净水系统了,家里地堡都有。

美国印钞25万亿引发通胀,国际粮价涨40%,将带来哪些影响?

实际上,粮价上涨已经持续了一年左右了,只是这一点上,我们确实被国家保护得很好罢了。因为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主粮自产,基本上能保证口粮和蔬菜,而每年要进口大量的大豆、玉米来保证牲畜。也就是说,如果真的继续疯狂涨,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也就是肉价油价会涨,但这个还可以接受,因为我国还有很多菜油的。而且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即使真的猪肉大量减产,整体也相对可以承受。

美国印钞25万亿引发通胀,国际粮价涨40%,将带来哪些影响?

  • 整体来看,我们国内是没有大问题的,至于国际上的,尤其是对于尼罗河平原、恒河平原乃至于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这种地方的人来说,那就难说了。我们猜一下,粮食自给率小于50%的国家,哪个会先爆?美国为首的跨国粮食集团会不会搞事情呢?

可见,越来越多的国家会意识到粮食的战略地位,短时间内难以开源,就只能节流。

美国印钞25万亿引发通胀,国际粮价涨40%,将带来哪些影响?

总之,疫情前就有粮食产量越高,饥荒越严重的问题。可以说粮食是真“硬通货”,关键时刻,黄金不过是块石头,粮食是真正能救命的。

我们应该庆幸的是能够严格保障主粮自主,否则袁老把水稻产量再翻个倍,也禁不住美国无限印钞的瞎折腾。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