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扩产28nm 3000芯片专家归国释放出2个重要信号
如今,全球正在经历一轮芯片缺货潮,国内半导体企业正在趁势崛起,通过扩大产能、吸引人才等多种方式增强竞争力。

中芯国际扩产28nm
作为国内最大的芯片生产厂商,中芯国际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根据5月20日披露的消息,中芯国际在今年的资本开支将达到281亿元,主要用于28nm及以上成熟工艺的扩产。

“扩产”成为2020年以来,中芯国际等半导体巨头财报中的关键词。自去年以来,中芯国际屡次传出建厂消息。
比如,中芯国际在深圳扩建的月产能达到4万片的12英寸晶圆厂,将提前在2022年投产;在北京投资500亿元新建的28nm生产线,也将在2023年投产。

中芯国际屡次加码成熟工艺,直接推动今年一季度的月产能同比增长13.6%。其中,14/28nm工艺节点的收入占比,从去年四季度的5%上升至6.9%。而根据中芯国际的说法,公司的成熟工艺制程到今年年底都将持续满载。
3000名芯片专家回国
一方面是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半导体巨头们不断扩产,另一方面,国内半导体企业也不断通过各种福利,吸引芯片人才回国,共同助力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根据此前台湾《商业周刊》的报道,已经有超过3000名芯片专家回到内地企业工作,包括蒋尚义、梁孟松等业界大拿。
另外,很多在硅谷从业多年的半导体专家,近年来也纷纷回到国内,利用自己的先进技术在多个细分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比如中微公司创始人尹志尧便带领团队,一举打破了国外对于刻蚀机的封锁;芯驰科技CEO仇雨菁更是凭借在硅谷十年的芯片设计经历,打造出多款高端车规级处理器,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
诸多消息都表明,中国作为全球芯片消费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正在凭借巨大的活力和潜力吸引越来越多半导体高素质人才的加入,而这也将推动国内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
释放2大重要信号
在中芯国际扩产等众多利好消息的背后,无疑释放出国内半导体产业界的两大重要信号。
首先,全球范围内对于芯片的需求正与日俱增。据媒体报道,缺芯问题使全球各大科技企业、制造企业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尤其是汽车、数字设备等细分市场,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屡屡传出头部企业因为芯片供应不足而停产减产的消息。比如,大众、丰田的部分工厂已经暂时停产;三星也表示,缺芯已经影响到智能电视业务的生产。
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无疑给国产芯片厂商提供了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尤其是汽车、智能硬件等领域的芯片生产并不需要高端工艺制程,这便给了以成熟工艺见长的国内厂商,极大的发展空间。

中芯国际表示,今年二季度的收入预计将环比增长17%至19%,上半年的营收将达到158亿元新高。
其次,国内半导体企业的持续扩产,也日益凸显出芯片人才的重要性。在芯片设计、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细分领域,以及在先进工艺制程研究方面,高素质芯片人才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到2022年,国内的芯片人才缺口将超过20万,这一数字无疑称得上触目惊心。业内不少声音指出,在加速人才引进的同时,国内高校、企业等也应该加速培养芯片人才的步伐。
写在最后
从2004年至今,国内的半导体产业一直处于高速扩张时期。2020年,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已经增长至8848亿元。可以预见,在高需求和高投入的支持下,国产芯片将真正迎来春天。
文/禹汐 审核/子扬 校正/知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