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惠民保两年覆盖1.4亿人 专家称应未雨绸缪避免陷入“逆向选择死亡螺旋”

  从2020年至今,惠民保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快速覆盖全国122个城市,覆盖了约1.4亿人。

  今年,惠民保受到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在为其点赞的同时,也认为应直面发展中的问题,对未来风险应未雨绸缪,尤其应防范惠民保可能面临的“逆向选择死亡螺旋风险”。专家认为,惠民保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对其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应从制度上进行完善。

  独特魅力助力快速发展

  惠民保于2015年在深圳首创,并于2020年井喷,成为“网红”产品。这一年也被业界称之为惠民保元年。

  据众托帮公司统计,去年全国约有1.4亿人参加惠民保,比2020年的4000万人增加了1亿人。惠民保的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过去两年惠民保出现爆炸式增长,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三方面特征。第一,价格亲民的普惠性与商业保险的补充性相结合,实现了商保对社保的衔接;第二,城市地域的专属性与可保可赔的灵活性相结合,实现了商保对社保的补充;第三,基本运作的商业性与产品设计的区域公共性相结合,其商业保险的本质使其具有很好的“下沉市场”的触达性,但其运行机制有点像个“小社保”,比如,在区域范围内推行一个产品,实行统一价格,与社保的统一费率和统一报销政策相似。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表示,惠民保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助推共同富裕实现,其提供普惠的保障选择,在防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惠民保不仅为参保人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医疗费用报销,同时将非标体纳入保障范围,有效弥补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缺口。此外,惠民保在全国迅速铺开得益于政府与险企的良性互动,是“普惠型政企合作”的成功样板,很多地方采取的“共保体”承保模式对后续普惠保险供给创新提供了发展思路。

  最怕逆选择

  尽管发展速度快、覆盖人群广,惠民保俨然保险业一颗亮眼的新星,对这个快速壮大的新生事物,各方人士在点赞的同时,也指出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惠民保当前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目前大多数城市的项目启动时间不长,经验积累少,如果保障方案设计不合理、数据积累分析不充分,很可能出现不可持续的问题;二是部分地区的项目在宣传方面也存在问题,如对保障责任的介绍不够准确,过分强调最高保障额度;三是部分保险公司在理赔等方面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惠民保最大的潜在风险是‘逆向选择死亡螺旋’。”郑秉文表示,社会医疗保险是强制性的全员参保,死亡螺旋可以得到规避。惠民保的本质是商业保险,可实行差别价格避免出现死亡螺旋,但其统一保费的特征将会逐渐失去年轻参保人,并且价格提高后将会逐渐失去“惠民”的特征。

  孙洁也指出,逆选择风险将对惠民保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惠民保保障的主要是大额支付风险,通常设置较高免赔额。年轻的健康人在参保后很可能因得不到赔付而降低续保动力;而罹患疾病和治疗费用明确的带病人群会积极续保,使得惠民保面临“死亡螺旋”的风险,赔付率不断攀升。

  同时,她还指出,惠民保面临险企经营积极性的问题。部分城市政府对赔付率要求高,对保障责任要求高,而缺失对险企超赔的风险补偿,使部分项目面临亏损风险,险企长期经营的积极性下降。“短期医疗险长期化、稳定化、可持续性的问题值得追踪。”她表示。此外,目前惠民保较多产品形态雷同、定价较为粗放,需要与医保局深入合作,结合城市医疗数据制定更精准的产品,做到一城一策,实现产品差异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谢远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部分地区惠民保参保率较低,会让保费资金池规模不足,运营成本不能有效摊薄,险企风险难以把控,可能将产品引入“死亡螺旋”,受益面及收益深度仍存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在谈及惠民保的问题时提到,当前惠民保普遍采用“团险个做、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形式,与互联网人身险监管规定、人身险销售管理办法等文件存在冲突,比如互联网业务需要使用专属条款,线上业务不得线下销售等。同时,目前各地惠民保牵头落地的保险公司部门各不相同,总公司对各地市在信息安全、互联网合规、业务结算等方面没有统一的管理,造成在产品、合规等方面的混乱。

  水滴公司惠民保战略部负责人赵亚鹏对记者表示,从产品设计角度看,目前部分城市的惠民保存在“普而不惠、保障不足”等问题,对高额医疗费用风险的化解水平有待提高,会对用户的投保意愿造成影响。优化产品设计,可以对用户的参保和续保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未雨绸缪促可持续发展

  “惠民保是一件好事,应未雨绸缪,防止出现由逆向选择和死亡螺旋导致的保险主体退出和市场一地鸡毛的后果。”郑秉文表示。

  他指出,部分地区在设立惠民保时采取了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保费的办法。实践证明,凡是开通个人账户支付的地区,其参保率明显高于未开通地区。前者投保率最高的达85%,而未开通的地区平均参保率不到10%,最低的仅为0.8%。因此,建议国家医保局允许和鼓励各地使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支付保费。郑秉文表示,目前尚未使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保费的地区约占40%,若所有惠民保都能享有医保个账的支持,将对提高参保率和避免逆向选择产生实质性支持,同时也增强了地区间惠民保的公平性。

  他同时指出,目前,各地区惠民保赔付率差异极大,而过高和过低两个极端都有可能导致出现逆向选择。而对赔付率标准,谢远涛有比较具体的建议,他表示,基本医保以收定支,全国整体赔付率在85%左右,商业医疗保险的赔付率大概为70%,惠民保由商保机构自负盈亏,不保证续保,考虑到定位,个人建议赔付率75%-80%为宜。

  为促进惠民保可持续发展,孙洁提出,应完善惠民保相关制度机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经营参与主体的资质标准,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盈亏平衡补贴机制、跨区域服务和结算机制等,确保惠民保的长期可持续经营。同时,应构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议按照确保用户隐私安全、最小化可用、数据脱敏等原则,打通传统医疗机构、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机构之间的信息交互通道,推动医保与商保数据共享,为惠民保的精准定价和迭代演进、惠民保与其他商业保险的保障优化组合以及实现精准保障提供数据支撑。

  在张琳看来,惠民保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银保监会从产品设计、销售管理两方面进一步出台惠民保业务的监管细则,需要以商业性定位为出发点,明确惠民保业务的渠道属性,个团分开。她建议,为惠民保业务划定费用范围,防止过低或者过高,沦为“经办业务”或者“普而不惠”。同时,应鼓励医保第三方IT外包商对保险行业豁免惠民保业务需要的医保数据校验、个账查询而产生的接口费用,坚持民生定位,打破数据孤岛,促进医保与商保的互联互通。

  张琳还建议,考虑到筹资途径多元,例如医保个人专户余额,建议人民银行支持豁免惠民保的支付通道费,鼓励保险行业各类主体积极参与民生项目。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