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引领高质量发展

  前段时间,市科技局接连组织召开了两场座谈会,邀请来我市挂职的省科技博士服务团成员胡青松、徐迎迎、郑浩、李芳4人,围绕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业务开展、“双碳”发展等内容深入交流,借智借力,听取专家意见建议,积极探索科技与人才、经济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两场座谈会,让市科技局及相关业务单位与会人员收获颇丰,纷纷感叹上了宝贵的业务辅导课,“见解很独到,建议很实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2021年,市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围绕“创新引领战略”,着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创业升级、创新人才引育、创新文化提升“四大工程”,特别是严格落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把创新人才引育作为重要内容紧紧抓在手上,在优化人才政策供给、加大对创新人才(团队)投入、健全人才服务体系等方面持续用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引领高质量发展。

  持续优化人才政策精准供给。市科技局制定了《阳泉市人才激励二十条(试行)》配套实施办法《阳泉市科技人才激励试行办法》,对在阳泉市实际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按程序认定后给予资金支持。出台《关于支持山西智创城NO.7创新发展的十条措施》,对山西智创城NO.7引进的年收入15万元(含)以上的科技创新人才,连续5年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100%给予返还奖励,同时享受载体所在地人才政策。出台了《阳泉市科学技术局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阳泉市科技创新容错免责实施办法》,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科研自主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氛围。2021年,市科技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团队)项目6个,投入专项财政资金1353万元,较上年增长41.23%。这些措施力度大、指向精准,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全方位政策服务和保障。

  加强平台建设,引才储才,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市科技局与科技部人才中心签约共建全省首个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举办了科技领军人才阳泉行活动,以国家级高端人才平台引才;启动运营山西智创城NO.7、阳泉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力推进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建设,搭建“一城一院多中心(室)”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聚才。依托这些创新平台,我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4个、高层次科技人才32名。同时,聚焦数字经济、新材料产业,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开展产业战略研究、重点科研攻关、重大技术集成项目落地,不仅有效带动就业,而且为我市培育了大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借智借力,携手谋创新,合作促转型。去年,我市全力推动深化省校合作,与全国各地高校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省校合作建设的“12大基地”中,科技部门牵头开展“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工作。市科技局抓住有利契机,积极对接全国知名高校,引用高层次科技人才,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全力推动深化省校合作工作走深走实,“12大基地”建设多点开花。目前,我市已累计培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6个,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5个。这些基地围绕我市“4+N”产业体系,引进了北京大学王习东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温向明教授、清研集团杨倩倩博士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初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科技人才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同时,市科技局紧盯产业发展需求,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开展高频次、高质量科技合作交流,推动市政府与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北京邮电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北京清研智造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学会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战略合作有力推动下,清研先进制造产业研究院(阳泉)有限公司、5G技术与应用联合实验室、燕园资环阳泉研究院等研发型企业(机构)先后落地。5G技术与应用联合实验室、燕园资环阳泉研究院2个研发企业吸引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大学硕博研究生30余人在我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为持续弘扬科技创新文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2021年,市科技局组织举办了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决赛、数字经济创新创业高峰论坛等,通过开展协同创新、科技智力支撑、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等,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创新项目落地转化。同时,借力高端创新资源宣传阳泉,推介阳泉,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来阳泉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创新氛围。(薄红贞)

(文章来源:阳泉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