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股市震荡+偏好收紧 现金管理类理财顺势引流

  近日,低风险固收类银行理财亏损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投资者风险偏好收紧叠加对后市不确定性,现金管理类产品成为资金“避风港”。

  从银行角度而言,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成了“引流主力”,通过发行收益相对较高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实现规模快速增长。

  然而,也要注意的是,距离现金管理类新规整改期限还有近9个月时间,从“引流主力”到“转型路口”,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整改也面临考验。对此,已有银行从组织架构、限制产品申购规模、发力最低持有期产品等进行调整。

  T+0产品持有占比上升

  近段时间,A股震荡加剧。其间,不只基金大片亏损,一些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亦受到“拖累”。“最近股市这行情,买基金跌也就罢了,买的PR2级封闭式银行理财竟然也是负收益。”投资人王女士感慨道。

  谈及近期多数银行理财产品负收益的原因,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向记者分析,很多理财产品都配置了权益类资产,股市震荡会影响到这部分权益类资产价格下跌,进而影响到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固收类理财产品出现亏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近期债市整体收益率也处于低位,二是很多固收类产品也配置了少量权益类资产。”他还补充道。

  在此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风险偏好收紧,开始更青睐于比固收类理财更为“稳妥”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记者注意到,因规模增长太快,部分银行开始限购。

  某城商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最近T+1、T+0现金管理类理财销售比较好,有的产品9点30分可以购买,等12点时额度就售罄了。”

  据了解,现金管理类产品具备高流动性、可随时申赎,可实现T+0/T+1/T+2到账等特点,在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的基础上,七日年化收益率表现稳定,是货币基金的“实力竞争对手”。

  兴业研究分析师孔祥指出,客户风险偏好下降、机构自身规模扩张压力和净值化转型要求推动现金管理产品规模扩张,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既可满足净值化产品进程,同时又能为银行过渡腾挪时间。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余额29万亿元,较2021年6月末增加3.2万亿元。其中,现金管理类产品较6月末净增1.51万亿至9.29万亿元,贡献47%的银行理财净增量。

  T+0产品持有占比显著提升,成为银行理财转型趋势之一。国海证券研报指出,截至2021年底,投资者持有T+0产品的人数占比相较2020年提升约16个百分点,占比达到54.23%。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疫情多点散发的背景下,投资者的流动性偏好明显上升,通过持有流动性更强的理财产品,以应对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保障自身资金需求。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投资者流动性偏好可能进一步提升。

  现金管理类产品如何转型?

  投资者的积极认购并不意味着现金管理类理财能够“高歌猛进”。相反,过渡期临近,银行和理财子公司须在2022年底前完成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压降整改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5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过渡期为《通知》施行之日起至2022年底。概括来讲,《通知》对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投资管理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一方面规定了产品投资范围,另一方面规定投资集中度要求,且加强了投资组合流动性管理和杠杆管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陈佳向记者分析,现金管理类业务的底层资产一般期限较短,新规之下理财旧有的资金池业务逐渐淡出,一旦总体规模控制不当,会造成资金大量挤到短期赛道,这对金融市场长短均衡配置资源会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现金管理类产品估值规模已接近新规要求,部分银行规模已超过规定范围。”华西证券研报指出,针对上述问题,部分银行已经开始实施以下调整措施: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赎回到账时间由“T+0”改为“T+1”,并对估值方法进行调整;陆续推出流动性相对较高的“类现金理财”作为替代。

  记者注意到,为填补现金管理类产品让出的低风险、高流动性产品需求空间,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开始发力最低持有期产品。

  普益标准研究员秦婧分析,最低持有期产品在投资范围、集中度和资产久期方面比现金管理类产品有更多选择空间,与现金管理类产品相比收益空间相对较大。同时,该类产品的申赎机制又保留了一定的灵活性,与现金管理类产品类似,相比封闭式、定开式等其他类型产品更能满足投资者对于流动性的需求。基于这些优势,不少银行及理财子公司纷纷选择最低持有期产品作为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替代品”,实现客户对现金管理类产品需求的引流和承接。

  除了调整产品端外,亦有银行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所在组织层级进行调整。兴银理财发布的信息显示,2021年12月,该公司增设现金管理部和多资产投资部,组织架构进一步优化。据悉,这主要是基于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提升细分领域的专业投研水平和特色化产品研发能力。

  金融监管研究院院长孙海波指出,《通知》将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产生较大影响,以往的红利随着过渡期结束和相关规则正式落地,基本不再。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红利不再对机构和客户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机构而言,在当前现金管理类产品总规模已经开始呈下降的趋势下,一方面需要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客户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考虑到一旦现金管理类产品不再具备优势,那其他种类产品,如固收类产品、权益类产品等便是未来市场的竞争领域,需要机构持续投入发展和研究。对客户而言,其将直接面临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实际收益下降的情况,并且需要接受未来的收益率将会呈现长期缓慢下行(和货币基金一样)的趋势。” 孙海波指出。

  孔祥认为,现金管理类产品新规整改进程中,资产端结构调整,产品收益下行中有分化,明星现金类产品维持高收益水平以直销/他行代销/线上等多渠道引流,资产结构/久期/杠杆/信用下沉方面仍未符合要求,部分产品近7天年化收益率维持在2.8%~3%左右;产品整体配置结构逐步稳健化、短久期化,引导收益中枢缓慢下行。

  展望后市,现金管理类理财作为银行理财的“重头”,如何整改亦是业内人士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此,孔祥建议,可以从三方面准备:一是发行降低流动性提升收益率的短债固收产品,例如T+7天相关产品收益率中枢在3%以上,降低顶开频率,维持较高收益中枢,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已在2021年下半年增加相关产品并进行主打推荐;二是采用市值法估值现金管理类产品避开规模制约,目前市场上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以摊余成本法为主,波动增加但是收益率并没增加,产品代销或直销难度较大;三是探索制度红利,若现金管理类产品与货基一样享受投资债券的税收红利,未来可能开发机构类客户产品。

  “现阶段,银行现金管理产品存在利用投资低评级债券和加杠杆的方式使其收益高于一般货币基金的情况,规模降压后现金管理产品优势和占比缩小,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将出现下降。”普益标准研究员陈祉屹分析,银行可以提升自身投研能力,加大对封闭式、固定持有期限等类型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该类产品吸引力;也可以在网点加大宣传其他类型产品,降低现金管理类产品占比。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