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调查是什么 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征集意见为什么导致相关企业股价下跌
反垄断调查,反垄断是禁止垄断和贸易的限制性行为,当一个公司的营销呈现垄断或者有垄断的趋势时国家政府或者一些国际机构所采取的一种干预手段。那么最近的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公开征求意见有哪些只得关注的信息,会对哪些企业产生影响。我们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平台经济反垄断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先来看看“反垄断”的合理性。
共谋
这一点也写在征求意见稿里。首先是共谋。例如,两家公司都生产白糖,并同意同时提价。这方面的悖论是,如果一个市场竞争更有效,那么这个市场就容易串通;如果一个市场很难竞争,自然很容易有垄断那么这样的市场就不容易共谋。
为什么?因为一个市场竞争越有效,就意味着大家如果不坐下好好商量怎么维持价格,那么大家就没有饭吃了像石油这样的东西,无论在哪里开采都可以用来提炼柴油和汽油,所以如果产油国真的有足够的产量,与它们竞争是非常有效的。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不会竞争,大多数产油国都成立了欧佩克,一个维持原油价格的国际卡特尔
然而,如果一个市场竞争无效双方都有不同的特点。此时企业已经没有了串通的动机。苹果和安卓差别很大,苹果很难和华为三星坐下来讨论“维持手机定价”,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群忠实的用户,他们都想发挥自己的特点抢占对方的市场。定价只是双方众多维度竞争之一。这个时候价格竞争效率不高,但是不用担心企业之间的合谋。
证明一下,双边市场下的合谋,可能是对合谋的那一侧有利的因为当平台相互勾结时,它们可以更好地协调和内化间接外部性。以外卖平台为例。如果美团和饿了么在消费者方面合谋维持类似的外卖费用,那么他们就有动机收取比竞争时更低的外卖费用,然后压榨商家和骑手。
这种情况有点难,双边市场下平台的单边串通对消费者有利。你在乎吗?要不要反垄断?不管说什么都是对的,因为竞争政策是偏向消费者整体的;不过说管理合理还是有道理的。商家和骑手不是利益相关者吗?其实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为弹性大。
扩大垄断势力
传统上,反垄断的另一个原因是禁止垄断的“传染”。最典型的例子是打印机和墨盒。如果我是打印机垄断者,那么我会在自己的墨盒里安装一个纯加密芯片。没有这个芯片的墨盒机,我识别不出,利用我在打印机市场的优势强行推销我的普通墨盒。这种行为是为了扩大垄断势力。
这种事情,平台很喜欢做。比如西瓜视频也显示在今天的头条就是一个例子。像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越来越多,很多业务都是围绕着主站的流量慢慢进行的。
在平台经济时代,这种事情是好是坏还是很难判断。原则如下:双边市场存在交叉补贴。当理论上的最优交叉补贴大到应该倒着给消费者的时候,其实是不可行的,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最便宜的是免费的。这一次意味着“最优补贴”无法实现。比如一台打印机的最优价格是-10元,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会导致无法区分真正的需求,以至于大量的人会把打印机拿走,然后就不用了。
这时,通过捆绑销售,比如捆绑几个墨盒,然后低价销售,可以有效实现负价格,从而再次达到“最优”状态。
排他交易
这是最受欢迎的天猫,京东,二选一。很多商家在二选一的时候感觉很不舒服。这种独家交易合同在传统的反垄断法中也被认为是不好的。但在双边市场,这个结论并不确定。原理是这样的:不允许独占交易,就意味着小平台往往没有前途。小平台会成为大平台的子集,人们会因为网络效应而倾向于使用大平台。
一个本地的小外卖平台,和美团相比,可能特点是这个小平台有一些美团没有的特色店,消费者喜欢这些店的东西可以来这个平台买。所以排斥甚至可以促进平台竞争。
结构性估计表明,排他性的消除确实可以提高消费者福利和内容生产的利润,但这些利润都是从大平台获得的,那么应该选择“促进长期竞争”还是“提高短期内"?的消费者福利”
不公平定价
这是另一个喜欢的东西。"卷心菜的价格抢占了市场,垄断了韭菜的收获."。但是这种行为在平台经济下还是有好有坏的。
亚马逊和苹果在电子书方面的竞争就是一个例子。当年亚马逊垄断时,由于其无与伦比的市场份额,能够压迫书商获得极低的折扣价格,然后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再通过低价电子书吸引人们购买更多kindle,从而扩大平台本身的市场份额。
后来苹果入行后,大大增加了书商的议价能力,所以当年消费者的电子书贵了20%-30%。美国的司法部后来发起了一场阴谋调查,随后书商苹果和司法部庭外和解,只是将多收的钱退还给消费者——引入竞争对手,增加了上游的议价能力,却让消费者吃了苦头。
关于反垄断调查就介绍到这里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经济的可以看下之前的文章欧佩克组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