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股票投资

清除场外配资 净化股票市场

  最近一个多月,中国股市一路走强,自6月1日三大股指集体跳空高开以来,上证指数直线拉升,收盘上涨逾2%,收复2900点整数关口,引发各路资金跑步入场。沪深两市当天合计成交超过7500亿元,其中沪港深通北向资金大幅流入约120亿元。

  进入7月,在资金的推动下,上证指数跃过3000点,在不到10个交易日上涨近500点,两市成交金额也放大到万亿元以上,近一周更是每天维持在1.5万亿元左右。

  随着股市不断升温,股民参与的热情日趋高涨。火爆的行情和赚钱效应,让一些投资者产生了赚快钱的感觉。与此同时,各种违规违法资金也活跃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路径进入股市。

  在此背景下,沉寂已久的场外配资活动蠢蠢欲动。各类配资公司、平台纷纷展开宣传攻势,参与场外配资的股民数量与资金规模迅速增长。这些配资平台手续简便、配资速度快,杠杆倍数从几倍至10倍,最高达到12倍。

  深圳市一家从事配资业务的公司平台数据显示,截至7月12日,累积配资人数已达29.12万人,累积配资金额达21.36亿元。其中,按月配资余额9.3亿元,按天配资余额7.7亿元。

  场外配资高杠杆资金快速进出股市,不仅容易加剧股市波动,而且可能扰乱市场秩序、造成股民损失。2015年场外配资就异常火爆,其杠杆配资造成的流动性风险是当年市场大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规范资本市场,7月8日,证监会公布了258家非法从事场外配资的平台及其运营机构名单。证监会表示,根据新修订的证券法,证券融资融券业务属于证券公司专营业务,未经证监会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场外配资活动本质上属于只有证券公司才能依法开展的证券融资融券业务,相关机构或个人未取得相应证券业务经营资质从事场外配资活动的,构成非法证券业务活动,属于违法行为,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修订的证券法和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11月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明确了场外配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场外配资参与者将自行承担相关风险和责任。

  监管部门的态度使场外配资公司、平台望而却步,一些配资平台已转型从事股票代持、为券商等机构获取流量、成为第三方服务平台。

  在监管部门清理场外配资的同时,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的现象也开始显现。随着股市持续火热,一些企业将低息纾困贷款资金转而投向股市获利。一位城商行负责人透露,目前一种比较常见的操作手法,就是企业通过一系列关联交易,将信贷资金转入关联企业账户,从而避开银行的监管视线,达到入市炒股或用于场外配资的目的。

  虽然监管部门一直禁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但禁而不止。虽然政策法规规定企业不能用信贷资金炒股,但并未禁止企业以自有资金投资股市。通常这两者很难区分。

  7月11日,银保监会再度强调,当前特别要强化资金流向监管,规范跨市场资金往来和业务合作,严禁银行保险机构违规参与场外配资,严查乱加杠杆和投机炒作行为,防止催生资产泡沫,确保金融资源真正流向实体经济中最需要的领域和环节。最近,各银行机构开始清查信贷资金流向。一些企业似乎感受到银行调查的压力,已开始从配资公司撤资或退出股市。

  此外,在悄然入市的信贷资金中,消费贷等银行资金进入股市也是扰乱资本市场的一股“浊流”。与券商融资和场外配资一样,消费贷资金进入股市,本质上也属于杠杆资金投资股市。

  由于个人消费贷流向分散、数额有限、人员庞杂,银行的贷后管理工作难度很大。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消费贷资金进入股市,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就会从量变到质变,特别是在股市下跌时加剧市场波动,放大市场风险。在扰乱金融秩序的同时,也加大了银行风险。

  为此,监管部门已要求金融机构对消费贷违规“绕道”进入股市进行清查。

  随着证监会对场外配资的清除,银保监会强调严禁银行保险机构违规参与场外配资和对信贷资金、消费贷违规进入股市清查工作的推进,相信我国资本市场将更加健康稳定。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