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的秘密,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和问题
金融体制改革对于经济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历史。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金融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的秘密。
一、金融体制改革与宏观经济的秘密
通过结构来看,金融改革的结构已经是深水区了,而且改革的范围也变化了。依靠规模增长的金融体系发展逻辑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的需要。高杠杆、低效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失衡、资源配置失衡、货币传导机制不良、经济对债务依赖日益严重等问题亟待解决。
金融供给侧改革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是根据实体经济转型的需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及时调整金融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纠正错配,改变利率双轨制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挖掘新动能,寻求稳健增长与风险防范的平衡。
对于改革来说,改革要循序渐进,对于挑战,可以借鉴历史。财政部前部长楼继伟,近日在第五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梳理回顾了90年代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并对当前金融改革提出建议。
我们可以看看历史,宏观经济的改革也拉开了该有的帷幕,同时在1933年的时候,是市场的建设的重要开始。改革涉及的内容,还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也就是涉及财税、金融、外价、或者是外贸等多个领域。
综合来说,金融改革不仅仅是控制了基本的通货膨胀,而且改革目的是解放经济,或者是调整宏观经济的发挥作用,从而解决资源效率的问题。基本建立了以资源市场化配置为基础的宏观调控,初步形成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配合,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和问题
改革开放后,业界就如何发展央行,金融和专业银行,即后来在全面经济改革背景下推出的商业银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984年,中国从农村改革转向城市改革,即全面改革。1986年初,“价格、税收、金融”联动的配套改革方案在实施前夭折。1987年后实行包干,是指农村经验,主要包括企业包干、部门包干、财务包干、信贷包干、外汇包干的“五包干”。
大合同实施后,在嵌套合同制度下,政企不分,市场与监管不分,资源配置扭曲,导致顺周期性行为,造成1988年严重通货膨胀。为什么会出现顺周期性行为?主要是城市承包和农村承包不一样。农民承包,交足“公粮”,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由于种粮效率低,农民变成了农民工。而城镇承包,比如税收承包,交的税是固定的,那么企业就会多生产,多投资,多消费,不需要交税;再比如信用合同,特别是再贷款合同和基础货币合同,释放了高能货币,所以很快造成通货膨胀。
1989年、1990年开始“整风”。虽然通货膨胀下降了,但经济效率很低。1992年,财政紧缩和控制大大放松,通货膨胀迅速上升,其实质是五项一次总付制度没有改变。到那时,如果不进行全面的配套改革,1988年的高通胀局面就会重现。其中,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于金融体制,这是1993年和1994年金融改革的背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