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期货

视点:谈钢铁生产基地集团化、沿海化

【导语】进入2022年后,钢铁企业产能置换进入后半程,企业兼并重组和生产基地沿海化则持续推进,大型钢铁集团逐渐形成,带来了从原料到产品及市场的优势,向后续产业升级更进一步。未来钢铁企业向加快构建现代化的钢铁产业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新生产工艺,优化产品质量迈进,进而提升其全球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国内经济高质量增长仍是重点,由此面临的压力也的巨大的,需给予经济支柱型产业重点支持,从钢铁行业的变化上能够明显看出政府、相关机构和行业的支持。钢铁行业发展目标较为明确,一、产能兼并重组,逐渐形成大型钢铁集团,并且将其生产基地沿海化;二、结合“碳达峰”和“碳中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推进相关技术发展。二者相互结合,缠绕式发展,集团化和沿海化是“碳达峰”的重要前提和手段。

南通中天钢铁绿色精品钢项目,规划钢铁产能2000万吨,项目一期规划约800万吨。一期一步第一条生产线于2022年4月4日全线热调试,第二条生产线6月初全线热调试,现已调试完毕顺利生产。中天南通项目顺利投产,一方面得益于产能置换,旧厂区产能置换至新厂区,至2023年上半年退出7座高炉炼铁产能762万吨,新建3座高炉炼铁产能606万吨,达到减量置换目的。另一方面,新厂区进一步沿海化和生产集团化。

大型钢铁基地沿海化必要性

2009年,国家发改委公布《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意在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跨地区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文件要求:1、加快沿海大钢铁生产基地建设;2、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13年过去了,整体规划已经进入到实施收尾阶段。从曹妃甸开始,中国开启了大型钢铁生产基地沿海化的进程,且迄今为止已经形成曹妃甸、日照、湛江、苏锡常和防城港五大沿海钢铁基地。

沿海的钢铁基地较内陆钢铁基地从原料到成材,从销售到产业都可谓是优势显著。

第一,目前中国钢铁生产依旧是以高炉冶炼为主,而其用到的铁矿石主要来源于巴西、澳大利亚等地,钢铁基地沿海化优化了铁矿石的运输、到港、装卸,节省了相关方面的成本,降低吨钢生产成本。

第二,成材外运费用降低,目前海运是最低廉的运输方式之一。

第三,成材销售渠道和半径增加,可利用海运相应辐射周边区域,如苏锡常基地辐射江浙沪市场,日照基地辐射东亚区域,湛江辐射东南亚,防城港辐射东南亚和南亚等市场。

第四,产业集聚后,便于形成以钢铁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增加经济效益。

钢铁基地集团化和沿海化特点

第一,整体体量较大,单独生产基地多是千万吨产能,高炉、转炉和轧线等设备工艺先进,保证了生产的同时,提升了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第二,生产流程一体化,各设备、环节、工艺、人员相互配合连铸连轧,加之不断的产业下探,加大下游产品投入,提高附加利润和产品竞争力。

第三,产品多样性,且向高附加值产品靠拢,国际竞争力增加。如:防城港项目产品包括冷轧板、热镀锌卷板、热轧宽带钢、高强螺纹钢、合金钢棒 材、优质线材等,满足汽车、家电、建筑、机 械、造船、能源等行业对中高档钢材产品的需求。

由此说明,中天钢铁建设南通项目是必要的。该基地位于南通海门,拥有30万吨的码头,能够接驳大型船只,降低接驳费用的同时,增强了成材销售的渠道和半径,提高其市场竞争优势。另外,中天新厂虽是通过其产能减量置换而来,但其建设时拥有新设备、新技术,提高其生产效率和产出比的同时,降低了综合费用及对环境的负担。

据其官方资料显示: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是江苏省推动钢铁产能由沿江向沿海转移的重点示范项目,通过精细工艺,优化排放指标,可实现污水、固废零出厂,全部实现内循环,废气排放指标优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30%以上,清洁运输方式比超90% ,工序能耗指标全部达到行业先进值。

综合来看,钢铁工业布局沿海化和大工业区建设已进入下半程,后续需关注当地环境和经济的承载度,加强各项目的统筹协调。按照沿海、沿江和内陆合理搭配的原则进行新钢铁生产基地整合,进一步落实联合重组和集团化等政策,最终形成资源、交通、市场和环境相适应的钢铁产业布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