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是他搞垮了巴林银行为案例说明小人物改变世界

案例:是他搞垮了巴林银行

你相信一个银行的区级职员能将一个世界级银行毁灭吗?下面带你走个真实的案例。

1995年2月26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宜布:巴林银行(BaringsRank)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10天后,这家拥有238年历史的银行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这也预示着巴林银行的彻底倒闭。但荷兰国际集团继续以“巴林银行”的名字经营。这个消息让全球震惊,年仅28岁的交易员尼克·里森将英国巴林银行赔了个精光,里森未经授权在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SingaporeInternationalMonetaryExchange,SIMEX)从事东京证券交易所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交易失败,致使巴林银行亏损6亿英镑,这远远超出了该行的资木总额(3.5亿英镑)。意味着具有238年悠久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管270多亿英镑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告破产。内部会计大控导致过度炒卖金融衍生品,对内控管理细节的忽略、过分依赖交易员是导致该银行毁灭的主要原因。而其内含的推理是:如果加强了内部的监督管理,巴林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13以是他搞垮了巴林银行为案例说明小人物改变世界

巴林银行

巴林银行创建于1763年,创始人是弗朗西斯·巴林(Francisbarings)爵士。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当然它也得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土地或咖啡的风险,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由于巴林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卓越贡献,巴林银行的经营者先后获得了5个爵位。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时,所用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斯”公司(Guinness)的股票,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1倍。20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王室。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这算得上是一个世界纪录,从而奠定了巴林银行显赫地位的基础。

巴林银行集团的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尽管是一家老牌银行,但巴林银行一直积极进取,在20世纪初进一步拓展公司财务业务,获利甚丰。20世纪90年代开始向海外发展在新兴市场开展广泛的投资活动,仅1994年就先后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地开设办事处,业务网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截至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其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489位。巴林银行曾创造了无数令人瞠目的业绩,其雄厚的资产实力使它在世界证券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这样说:巴林银行是金融市场上一座耀眼辉煌的金字塔。

在200多年的发展中巴林集团也曾有两次濒临绝境,一次是在美国土地投机中失败,银行几乎破产;另一次是于1890年,巴林在南美的投资随着阿根廷发生革命而被蒸发,公司面临清盘的命运,后幸得英格兰银行出挽救,承担其损失,方才躲开破产的命运。而这次,巴林银行的运气就没那么好了,里森的一记重拳将巴林彻底击垮了。

魔鬼营业员—“小人物”里森其人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这之前,他是摩根士丹利1(MorganStanley)清算部的一名职员,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度尼两亚分部工作的机会。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使工作有了起色,因此,他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伦敦总部对里森在印度尼西亚的工作相当满意,并允诺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据说,里森曾被英国银行界誉为“金融界”的骄子,是年轻有为的代表,但正是这位头脑灵活、锐气十足的年轻人为了取得超额的利润和奖金,变得贪婪无比,投身到金融衍生产品中去了。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巴林银行这个金字塔怎样就顷刻倒塌了呢?究其原因还得从一个错误账号说起,当时担任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执行经理的里森,同时一人身兼首席交易员和清算主管两职。

“88888账户”毁了巴林银行

88888错误账户的建立

无论做什么交易,错误都在所难免,但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处理这些错误。在期货交易中更是如此,有人会将“买进”手势误认为“卖出”;有人会在错误的价位购进合约;有人可能不够谨慎;有人可能本该购买6月份期货却买进3月份的期货等。一旦失误,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在出现这些错误之后,银行必须迅速妥善处理。如果错误无法挽回,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该项错误转入电脑中一个被称为“错误账户”的账户中,然后向银行总部报告。而所谓的“错误账户”,是指银行对代理客户交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经纪业务错误进行核算的账户。

里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个账号为“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错误。这原是一个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正常的错误账户。1992年夏天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不久,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顿·鲍塞给里森打了一个电话,要求里森另设立一个“错误账号”,记录较小的错误,由于账号必须是五位数,这样账号为“8888”的“错误账户”便诞生了。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账,但这个账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几周以后,伦敦总部又打来了电话,总部配置了新的电脑,要求新加坡分行还是按老规矩行事,所有的错误记录仍通过“99905”账户直接向伦敦报告。“88错误账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但它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存在于电脑之中。而且总部这时已经注意到新加坡分行出现的错误很多,但里森巧妙地搪塞而过。里森通过指使后台结算操作人员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和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在“8888账户与巴林银行的其他交易账户之间做假账进行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其他交易账户上的交易始终是盈利的,而把亏损掩盖在“8888账户上。“888”这个被人忽略的账户,为里森提供了日后制造假账的机会,他为了私利一再动用“错误账户”。如果当时取消这一账户,则巴林的历史可能会重写了。

把巴赫银行送进坟墓

一个错误的账号,一个不知名的毛头小伙子,在巴林银行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巴林银行送进了坟墓。那么,由尼克·里森操纵的这笔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为何在短期内便摧毁了整个巴林银行呢?

我们首先需要对金融衍生产品有-个正确的了解。金融衍生产品包括系列的金融工具和手段,买卖期权、期货交易等都可以归为此类。衍生资本期货交易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较少的保证金做大笔交易,如运用得当,可用低成本获取高收益,因而这种交易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具体操作起来,又可分为远期合约、远期固定合约远期合约期权等。这类衍生产品可对有形产品进行交易,如石油、金属、原料等,也可对金融产品进行交易,如货币、利率以及股票指数等。从理论上讲,金融衍生产品并不会增加币场风险,若能恰当地运用,比如利用它套期保值,叮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有效降低风险的对冲方法。但在其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其致命的危险,即在特定的交易过程中,投资者纯粹以买卖图利为目的,垫付少量的保证金炒买炒卖大额合约来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往往无视交易潜在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那么这种投机行为就会招致不可佔量的损失。新加坡巴林公司的里森,正是对衍生产品操作无度才毁了巴林集团。里森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一味盼望赚钱在已遭受重大亏损时仍孤注一掷,增加购买量,对于交易中潜在的风险熟视无睹,结果使巴林银行成为金融衍生产品的牺牲品。

炒卖金融衍生产品竟能令一家声誉卓著的大银行倒闭,其原因何在?

从表面上来看,主要原因似乎是一个年轻的交易人员的违规操作。但问题仅仅出在一个交易员身上吗?是谁给了他大到足以毁掉一个银行的风险权?这还应从其总部的管理与控制的疏漏中去寻找:巴林银行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巴林银行赋予了里森过大的权力让里森既直接从事交易又担任交易负责人,两种职能未能完全分开。里森在新加坡独立操作,集操作权、会计权和监督权于一身,而监督巴林银行的英格兰银行却没有发现这个致命的弱点,这是巴林银行倒闭的一个主要原因。

下面来看看在巴林银行倒闭前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巴林银行倒闭是由于其子公司——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因持有大量未做套期保值的期货和期权头寸而导致巨额亏损,经调查发现,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1995年交易的期货合约是日经225指数期货、日木政府债券期货和欧洲日元期货,实际上所有的亏损都是由前两种合约引起的。

里森作为一个交易鱼责人,曾经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OsakaStockExchange)东京股票交易所(TokyoStockExchange)和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SIMEX)买卖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由于差价有限因此交易量很大。通过这种风险较低的差价交易,也一度为巴林银行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在1994年头7个月获利300万美元。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加入巴林仅一个星期的交易员金·王(音)犯了一个错误:当客户富士银行(Fujibank)要求买进20手日经指数期货合约时,此交易员误操作为卖出20手,这个错误在里森当大晚上进行清算工作时被发现。欲纠正此项错误,须买回40手合约,并报告伦敦总公司。按当日的收盘价计算,其损失为2万英镑。但在种种考虑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账户“8888”以掩盖这个失误。数天之后,日经指数上升,此空头部位的损失便由2万英镑增为6万英镑了,里森当时年薪还不到5万英镑,此时里森更不敢将此失误向上呈报。此后,类似的失误都被记人“888”账户,随着失误的增多,里森更不想将这些失误泄露,因为那样他只能离开巴林银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备用账户使用后的恶性循环使公司的损失越来越大此时的里森为了挽回损失,竟不惜最后一搏。

为了弥补损失,里森将自己赚的佣金转入账户,但漏洞确实太大了。为了赚回足够的钱来补偿所有损失,里森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他当时从事大量跨式部位交易(1),因为当时囗经指数稳定,里森想从此项交易中赚取期权权利金。不过,若运气不好,日经指数变动剧烈,此交易将使巴林银行随时遭受极大的损失。里森在一段时日内做得极为顺手。到1993年7月,他已将“8888号账户亏损的600万英镑转为略有盈余,当时他的年薪为5万英镑,年终奖金则将近10万英镑。

如果里森就此打住,那么,巴林银行的历史也会被改写。但是,此时的里森又犯下了另外一个巨大的失误。

1993年下旬,接连几天,每天市场价格破纪录地飞涨1000多点,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屏幕故障频繁,无数笔的交易入账工作都积压起来。因为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交易记录都靠人力,等到发现各种错误时,里森在…天之内的损失便已高达将近170万美元。在走投尢路的情况下,里森决定继续隐瞒这些失误。到了1994年,里森对损失的金额已经麻木了,“8888号账户的损失,由2000万、3000万英镑,到7月已达5000万英傍。到了此时,他已成为其风险操作的傀儡。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认为日经指数将上涨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不料1995年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的投资损失惨重。里森当时认为股票市场对神户地震反应过激,股价将会回升,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在1月16日至26H大规模建多仓,以期翻本。

其策略是继续买入日经225期货,1995年他所想的是哪一种方向的市场变动会使他反败为胜,能补足“888号账户的亏损,便试着影响市场往那个方向变动,但市场走势与他的操作完全相反。1月份,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了大量期货合同,指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日本坂神地震打击了日本股市的回升势头股价持续下跌。

此时,里森觉得伦敦的每个人都知道他在编造账目,却无人来制止他的行为。这些人都知道每天要求现金是错误的,但他们仍旧支付了这些钱。在新加坡,一些他的上司就在里森办公室的10楼之上,他们知道,假如5000万资金仅是因为里森同意便转离新加坡办公室那其中一定是出了差错,因为他没有这个权力。里森的签字在任何支票本上都无效,更不用说支配那么多的钱了。此外,在东京,假如他的那些上司真正仔细分析了里森的所作所为,他们也应看出这是不可能的事。

许多同事都以为里森是个聪明的套利者,因为里森在2月的第一周赚了1000万美元的利润。他们梦想假如里森接着做,一年会赚5亿美元,大约是5.2亿美元的盈利。整个巴林集团一年也才赚2亿英镑,其中一半的资金又作为红利分出去。“假如尼克做那笔交易便换了这么多钱,我们真该关闭银行其他部门。”实际上,里森动用资金的数H早已非同小可,但仍没有人阻止他。2月份是分红的日期,人们等待的却只是一个弥天大谎。

2月6日下午6点半里森才返回办公室,一切看起来都还好。同事们都各忙各的事情,一个去饭店了,一个不知去向,一个一直留在办公室里,还有一个同事的桌子挨着里森的桌子,万一里森不小心他就有可能知道有关“888°账号的事。里森打开了抽屉,整理那些单据,桌上的那些碎纸和胶水,都是他曾用来伪造领导签字时用过的。

在中国新年的最后一天,市场平静,人们还未正式L作,里森便从公寓里发出那些信的传真。一切简直顺利得令人难以置信,他用自己的剪刀、瓶胶水和传真机就创造出5000万英镑。而世界级的查账专家们竟也通过了这些数字。巴林银行,这个世界级商业银行被挖走了5000万英镑。大家正在讨论1亿英镑的红利。200多年来,第一位非巴林家族人士将成为巴林银行董事长。而里森在新加坡一幢大楼的14楼上,一张办公桌旁边,把这笔钱减少了5000万英镑。

伦敦《金融时报》的一位记者来电话采访里森时问道:“你以为市场会保持如今的涨势吗?”里森说:“市场看起来不错,每个人都有机会调整一下以适应那场地震带来的影响。”“除了记录在案的生意外你还和谁在交易呢?”他回答:“这事当然不能告诉你了。问题就这些吗?我得走了。”后来便互道了再见。

此时里森很惊恐觉得这个记者开始识破其计划了。也许驻东京的这位记者能做出一些新加坡、东京或伦敦的任何一位巴林人士都办不到的事:把诸方面情况综合灬下,分析出他的大阪买进情况,计算出这些套利在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中心(SIMEX)交易数额太大,实际上它却没有这么大容量自从1992年以来,这些数字一直被隐瞒着。里森也被同事认为是赚钱机器,交易记录从未被检杳过。东京方面的业务更加顺利,这是因为这边的上司过分专注于自己的交易,以至于从未检查过里森的交易记录。当他们被告知里森已投资下套时,他们相信了他。他们只看到里森把日本大阪的买进又移回了新加坡,对此也没有多想。他们不觉得自己是监督者,更多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看成是他的合作伙伴。因此,里森很容易地骗过了上司,又骗过了记者。

至于新加坡这边,交易人知道他在替他们隐瞒情况,也知道错误的8888”账户上被做了手脚,但他们从未想过这些错误行为的后果,这竟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他们犯了错误,他们会获得保释,大家都赚钱,分得红利,他们正过着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办公室里的职员们也从未意识到里森正在利用“888”账号做着-一些荒唐事。上司努力地相信里森能赚到钱,因为这有助于他的声誉,也可以使他正在增加的权力得到巩固。

里森在一张纸土画了一个园圈,又把它剪了下来。出于不同的原因,他写下每天和他说过话的人,这些人都努力使自己相信里森真能赚钱。他们也想从他这里获得好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给他施加压力去创造利润。在巴林人士名字的圈外,他又写下了几家报纸的名称。这些人本不应有任何理由相信里森会成功。现在他们全回去了,他们轻率地以为,既然花旗银行的文件表明有77,8亿日元的资金流动,那就证明巴林银行财富又增加了77.8亿日元—虽然这只是从巴林银行的个账户转入另一个账户。市场走势好,里森赚了很多钱,众多报纸也都被一一骗过。

2月7日,里森做的日经期货量很大,JGB(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处于空头状态。此时他的资金特权已没钱了,指数仿佛是极不乐意离开1.85万点。他却完全忘记了其他客户,也忘了需要转账资金的申请,只是·心一意关注着市场。在此后的三天里,他决定把交易量加倍。在2月10日又买进了另外1万股JGB合约,使其总数量增至2万股。另外又买进了2.5万股日经期货合约,使其份额增至5.5万。这样的大数量是SIMEX交易史上前所未有的。所有交易都流入“88888账号,于是里森在支撑着下跌的日经市场,出售上升的JGB期货。虽然里森隐瞒账号上的交易,但筹资是隐瞒不住的,他给上司打电话,要求一天动用4500万美元,到2月10日为止,他已经动用了1亿美元的金额。

在里森买进大量合同时已经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他解释到是SIMEX通知要求提前支付追加保证金,市场变化太快,他们担心市场的稳定性,属于一个预付保证金的要求,而且由于SIMEX在中国人过年前的那个月初也有过这样的要求,所以里森竞以一个谎言轻易地躲过去了。

当然,购入份额并没有躲过新闻界的注意,《日本经济新闻报》的记者对里森提出疑问时,他却只是回答道:“这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只不过交易量大些。”奇怪的是,虽然大家都明白资金数日很大,但他们对此反而不如数小时以前担心了。说这事怪,还因为从2月中旬以来里森吸收了5亿多英镑筹资,而巴林银行全部的股份资金底额也只有4.7亿英镑。

2月23日,下午2:15收盘的铃声响起来时,大厅里的叫喊声终于能停止下来了。里森买了市场上现有的所有期货合约。那天日经指数下跌了330点,但是如果没有里森,它一定会跌破1000点大关。一整天都在不停地挥舞胳膊大声喊话、齜牙咧嘴填写票据,然后拿起票据送到管内動的办公室去,要不就是拿起电话大声回话,然后给同事打手势,让他在18100点买进在18000点买进,在17900点买进。里森成功地让市场反弹了好几次,但是回天乏力,市场还是下跌不止。

合约总值达百余亿英镑、套牢在市场无路可退。里森又赔进了好几百万英镑,具体多少数字绝对能让他吓个半死。在一个一路下跌的市场上,里森却一直在买进:每当他想抛出时,却总有人已经抢先了,于是结果又买进了4000份合约。周五SMEX一定会打电话来,要求支付至少4000万英镑的保证金。但这是不可能的了,里森悄悄溜出交易大厅,快步向外面走去。经纪人们清楚,他今天的交易额几乎是天文数字,他们为此而惊异不已。他们清楚里森手头上的期货合约的总值累计起来已达110亿英镑,相当于日本在这个市场上所占的全部份额。根据他们自己做成的交易额,他们很容易就能得出里森已成多头者。由于里森在新加坡市场上占了40%的份额,在这个市场上,其他人都感觉到伦敦的巴林银行完全忽视了一个事实里森已被套牢,他赔掉了天文数字。

负责监控日经225种指数的《日本经济新闻报》,他们想了解他在这种情况下做何打算。“我们想称之为《巴林银行危在且夕》,你看可以吗?”那位记者问道。里森却用愉快的口气回答:“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们的情况很好,没有任何问题。”此后里森挂掉了电话。此时关于“88888”错误账户的最新报表足以将他吓至半死。他已经一个月没去看它了。他们的财务状况已是每况愈下。木想抛出所有合约,退出市场,而实际上,却是在努力维护它,以免市场全面崩溃。结果是,他又买进了4000份合约,巴林银行在新加坡市场上再次损失慘重。他拿出“8888错误账户的报表,在最近交易情况这一栏中糊涂乱抹了一会儿,然后在这一栏底下画了一条线:到今天日经指数以17885点收盘时为止,有61039份日经225种合约为多头,26000份JGB合约为空头,同时还有一些欧洲货币及日经期权。他把那些文件锁在抽屉里,最后别人肯定会发现“88888”账户的。

里森的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其中9503合约多头55399张,9506合约5640张)。据估计,其9503合约多头平均买入价为18130点,经过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9503合约收盘跌至17473点以下,导致无法弥补损失,累计亏损达到480亿日元。

此外还有来自日木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的亏损和来自股指期权的亏损。里森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至24日大规模建日经225指数期货多仓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政府债券期货。里森在“888账户中未套期保值的合约数从1月16日2050手多头合约转为1月24日的26379手空头合约,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的同时,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升,使里森手中的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在1月1日至2月27日期间就亏损1.9亿英镑。

里森在进行以上期货交易时还同时进行日经225期货期权交易,大量卖出跨式期权,即在相同的执行价格下卖出一张看涨期权同时卖出一张看跌期权,以获取期权权利金。里森通过卖出期权获得了很多权利金来支付大量追加保证金,里森希望在一段时间同市场能够保持足够稳定,让选择权能够以接近执行价到期作废,从而使该策略获利。采取这样性质的策略的内在风险在于市场的突然和未预计到的波动。跨式期权获利的机会是建立在日经225指数小幅波动上,波动损失维持在收到的权利金范围内的基础由于日经225指数大幅下跌,这不仅使看跌期权变为价内期权1),而且会因为波动率的增大使期权价值进一步增大,从而卖方遭受更大的亏损因此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里森作为跨式期权的卖方出现了严重亏损,到2月27日,期权头寸的累计账面亏损已经达到184亿日元。

里森终于意识到,他已回天无力,于是便携妻子仓促外逃。2月24日巴林银行因被迫追交保证金,才发现里森期货交易账面损失4亿~4.5亿英镑,约合6亿~7亿美元,已接近巴林银行集团本身的资本和储备之和。2月26日,英格兰银行宣布对巴林银行进行倒闭清算,寻找买主。2月27日,东京股市日经指数再急挫664点,又令巴林银行的损失增加了2.8亿美元。截至1995年3月2日,巴林银行亏损额达9.16亿英镑,约合14亿美元。3月5日,国际荷兰集团(InternationalcNederlandenGroep.V.,ING)与巴林银行达成协议,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史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3月9日,此方案获英格兰银行及法院批准。至此,巴林银行238年的历史终于划上了句号。

里森期货交易亏损的直接原因是对市场行情判断的失误,他认为日木经济在关西大地震后会马上恢复过来,而事实上日本经济已积重难返,关西大地震加快了日本经济的下滑,日经225指数2从1995年1月初的19500点已下跌到2002年初的10000点以下,而美国一些对冲基金在1991年1月日经225指数达到39000点后就一直抛空,获利丰厚。当然里森如果意识到行情判断错误,能够控制好风险,及时止损,也不会出现风险事件,但里森相反,孤注一掷与市场进行对赌试图使大市反转,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由于里森下注的不是一般的金融产品,而是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没有错,但参与其中必须有严格的授权和制度约束。事实证明,在银行经营中,是重要的,但制度更重要。新加坡巴林公司的里森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一味盼望赚钱,在已遭受重大亏损时仍孤注一掷,增加购买量,对于交易中潜在的风险熟视无睹,很大程度上是在滥用金融衍生产品,并在未经授权和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结果便使巴林银行成为金融衍生产品的牺牲品。

真是巨石激起滔大浪,一时间各方争相报道巴林事件。尼克·里森也由此成为了世界知晓的人物挤进了各大报纸杂志的头版。当然,无数的假设与理性分析判断也风起云涌,大量的猜测与结论令人眼花缭乱。具有238年历史的巴林银行宣布倒闭,其结局是惨痛的,教训也是深刻的。巴林银行倒闭给我们的启示是: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尤为重要。在金融发展史上,银行倒闭屡见不鲜。一般说来,一家银行的倒闭是长期以来银行内部机制不健全,从经营到管理诸方面弊病积累的结果。作为个历史悠久并在英国金融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巴林银行集团,照理说应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有序的监管措施,但事实上它的内部管理存在严重的弊病。巴林银行容许里森身兼双职既担任前台首席交易员职务,又负责管理后台清算,说明了该行的管理制度极不健全。巴林事件提醒人们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案例点评

对管理细节的忽略是导致这家古老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的发展,决策层而大方向的把握对其有决定性作用,但是执行层面的细节处理同样重要。佛家有云“…树一菩堤,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细节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公司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就应在细节上狠下功大,抓住重点不放松。抓管理就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而且要将点滴做细做完美,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希望在中国推出股指期货以后不会出现类似的事件。

郑重声明:此信息由网站程序爬虫抓取或网友投稿而来,不保证信息的时间准确性和内容正确性,政策性的信息以官方公布为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48小时内进行人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