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向英格兰宣战为案例来说明如何用卖空交易来赚取巨额利润的?

案例:向英格兰宣战

1992年,索罗斯取得了自他投身金融投资市场以来最辉煌的战绩。由于他押下对抗英镑的巨额赌注—在9月16日(星期三)短短一夜之间,他赚到了9.58亿美元的利润,这次成功使他得到了“世界最伟大的投资家”的美誉。

而在这之前,促使索罗斯取得成功的种种必要因素已经形成。

为创建单一欧洲货币体系,欧洲国家于1979年组建了汇率机制系统(ERM),该系统可能会成为实现这一目标扩大经营项目的首家机构。单的货币将稳定欧洲商业。它也将削弱交易商和投机商的影响,同时可能会使政府的银行日子不好过,尤其是当这些政府在货币联盟里各行其是的时候。

汇率机制(ERM)一旦运作西欧国家将被联结在一起,他们的货币与黄金或美元脱钩,与另一种货币挂上钩。每一种货币将在一定限度内进行交易,这个限度称为段。如果哪种货币上涨至段的高峰或跌落到段的低谷,这种货币国家的央行有责任和义务在高峰时抛售自已的货币,在低谷时买进货币,从而将价格稳定回原来的水平。而在这些范围内,这些成员国的货币可以根据其他成员国货币以及央行德国马克的汇率上下浮动。

1992年2月7日,当《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时(见图4-3),欧洲一体化进程得到了加强。由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试图为渐进的全面的一体化建立地区性货币和经济制度。这一计划是想在2000年前建立一个欧洲中央银行和单一的货币体制,也试图使欧洲朝政治体化迈进。

图4-3 法国外长迪马和总理贝雷戈瓦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2年)

资料来源thttpr//crossroads.journalismcentre.com/2007图4-3法国外长迪马和总理贝雷戈瓦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2年)通过这个期望所透露出来的信念就是欧洲国家共同行动,为了整体联盟利益而抑制国家利益。

但在索罗斯看来,这是西欧各国的政治家们做不到的。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1989年11月9日,在欧洲大陆发生了一件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世界大事:柏林墙推倒了,这意味着德国将重新统一。当时普遍的观点是:个新的统一的德国将会崛起并日益兴旺,这将对整个欧洲以至它的货币体系带来好处。但索罗斯不这样认为,他意识到新德国想试图取得财政上的统一,将会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此外,他还意识到德国将会把它的注意力转向自己内部的建设,为它自身的经济问题担忧,而对其他西欧国家的经济问题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包括在汇率方面的问题上。

从1987年开始,大多数欧洲货币稳定在德国马克上。例如,英镑与马克的汇率为1英镑兑换2.95马克,这使得加入货币汇率机制的成本很高1990年,索罗斯注意到英国将会加入新的西欧汇率体制。他认为英国参与进去是·种错误的决策。因为英国的经济势力不够强大,加入这个体制,英国实际上就等于把白己和西欧最强大的经济体—新的统一的德国拴在起。作为这一地区最强的经济体,德国完全有力量来决定针对西欧其他国家来说什么才是经济上有利可图的举措,而英国只能被动地使它的货币政策向占有优势的德国货币政策靠拢。

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前,英镑已经处于严重被高估的境地这一方面是由于英国经济非常不景气,另一方面是由于英国已经加入了欧洲汇率机制,它的货币必须与马克等欧洲其他国家货币挂钩,在一定范围之内浮动。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后,英镑与马克的汇率是1:2.95,这个数字无疑太高了。在两德统一之后,由于东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德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趋势,德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调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这又给英镑带来了史大的压力。面对德国中央银行的加息,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跟随德国的步伐,增加英镑利率,以维持英镑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要么筹集足够的资金,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英镑,维持英镑汇率的稳定。两条路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加息,无疑将给英国低迷的经济加上最后一块无法承受的巨石;如果筹集资金稳定市场,英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一时又拿不出这么多资金,只能向其他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借贷。一旦稳定市场的努力失败,英国政府必将巨额亏损,背上沉重的外债包袱。

为了渡过经济难关,英国想调低自己的货币汇率,而德国人出于他们自身的考虑却不愿意降低马克利率,他们担心再次引发灾难性的通货膨如果德国不打算降低利率,那其他欧洲国家也不可能降低它们自已的利率要是它们这样做了,那就可能使它们国家的货币遭到贬值的风险。一旦贬值,这些国家的货币就有可能成为投资家的牺牲品。所以,英国一直都处于这样一种两难的困境中。

然而,像索罗斯这样卓有远见的投资家早已开始行动。他们毫不犹豫地把宝押在了英镑的最终贬值上,而事情也在一步步朝着这个结果发展。

1992年初,德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趋势,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德国中央银行绝不可能在此时降低利率;随着东德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潮,通货膨胀压力只会越来越严重,马克利率还有增加的空间。马克的每次加息都伴随着英镑的阵颤抖—英国中央银行多次请求德国中央银行降低利率,以便英国降低利率,从而刺激英国的出口。但是德国人在多次权衡利弊之后,一再拒绝了这种要求。伦敦正处在异常尴尬而脆弱的境地。

欧洲的困难正在加剧,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后不到一年时间内几个欧洲国家已很难协调行动。十分明显的是,在几个欧洲国家的货币中不仅有英傍还有意大利里拉,在与法郎和马克的挂钩中开始贬值,虽然英国决定加强它的经济地位,但索罗斯和其他投资者相信英国不可能保持它的高利率,英国政府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降低利率,但这将削弱英国货币,并迫使英国退出货币汇率机制。同时,在伦敦金融领域内,投机商们如索罗斯正在投机英傍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他们已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随着时间的推移,1992年,英国政府日益陷入尴尬的境地。英国需要德国降低它的利率,但众所周知,这根本就不可能。英国需要改变它的政策,但这无疑将使政府动摇,甚至有可能倒台。梅杰首相不得不做出决定,他坚持英国将坚定地执行留在货币汇率机制内的政策。接着他的财政大臣莱蒙(Lamont)也强调了他的观点。但是新闻界正在激烈地反对首相不惜血本以维护英镑地位的政策,就在梅杰讲话的同时,英镑对马克比价开始低落于2.85。

1992年7月初,6位货币专家联名写信给伦敦《泰晤士报》,要求英国政府从汇率机制中退出。他们要求政府降低利率以克服经济的不景气。但政府并不愿意降低利率因为这将削弱货币地位将使英镑面对投机和套汇而进一步脆弱。英国政府可以降低利率,但只有在德国降低利率的条件下。可是德国联邦银行拒绝了来自英国政府方面的多次请求,坚决反对降低自己的利率。

1992年7月末,批评声越来越多,许多金融专家质疑政府的汇率政策,他们质问梅杰在英国经济衰落面前,谁会支持他执行那样的政策。英国商界领袖要求在汇率机制内各国采取一致的汇率,即英国货币对马克的2.60比价,他们要求降低利率至少3个百分点。但是英国财政大臣莱蒙还是拒绝了考虑货币贬值一事。

1992年8月中旬,莱蒙重复着唐宁街(1(DowningStreet.那段时间常常听到的话:“我们将做出我们需要做的一切事情。”为了回应他的批评者,他宜称:“像某些人所建议的那样,如果我们退出汇率机制,松动利率,事情将吏糟,英镑将急剧贬值,通货膨胀将十分严重。”“不退出汇率机制,我绝不放弃我们的努力。”他在报纸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但是英镑汇率已经下跌从年初的1:2.95跌到初夏的1:2.85,又跌至8月下旬的1:2.80左右。欧洲汇率机制规定英镑对马克的江率不得低于1:2.778,现在,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接近了。在每天24小时交易的国际外汇市场上,大规模进攻随时可能发生伦敦距离沦陷只有一步之遥。

1992年8月28日,英国财政大臣莱蒙在财政部大楼前发表了措辞最严厉的演讲,这被视为对金融投机家的最后通牒:“为了明确英国的立场,我认为英镑不可能贬值,英国不会退出汇率机制,我们对汇率机制负有绝对义务,这就是我们的政策—我们政策的核心。”为了使大臣的话加以证实,英国政府采取了积极行动。为了阻止投机商们打击英镑的活动,英格兰银行开始介入,积极购买英镑,并且购买了大约33亿英镑。英格兰银行的这一行动试图使人明白财政大臣讲话的意图,即防止投机商使英镑与马克的比价低于最低水平的2.7780。当天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为2.7946,莱蒙的讲话以及银行的积极干预都没有产生预期的作用。

在英格兰银行大举买入英镑的同一天,莱蒙还发表了另外一次讲话,这次是在欧盟财政部长会议之后。他宣称,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内各国将不会再一致。这句话听起来与他上午的强硬发言有些矛盾。

莱蒙的信誓旦旦,英国政府的积极行动,应当能够起相当积极的影响。但是,索罗斯早已看出了不祥的征兆。在他看来,现实情况是很清楚的。英国人要保持其货币的高价将会使自己处于十分窘迫的困境,他们的经济将持续低迷。最重要的是,他并不关心英国人说了什么,而是更关心德国中央银行的态度;德国人的暧昧态度实际上意味着他们对维持英镑汇率既没有信心,也没有决心——让英镑继续留在欧洲汇率机制之内,或许会对欧洲经济体化更加不利,因为一个不稳定的英镑会让整个欧洲货币体系都变得不稳定。所以,牺牲德国利益维持英镑稳定不仅很危险,而且不值得。1992年8月末,索罗斯曾与德国联邦银行行长汉姆·施莱辛格(HamSchlesinger)谈过,知道了德国不打算拯救欧洲其他国家的货币。他从施莱辛格处得到的一个关键信息就是德国不会做任何损害本国经济的事情,施莱辛格不愿意帮助英国,梅杰和莱紫试图使英国留在汇率机制内的计划不可能实现。灾难渐露端倪,索罗斯开始相信一次诱人的投资机会已经出现我们为此几乎做了6个月的准备,”一名未明身份的发言人替索罗斯说道,“现在我们终于开始实施了。”

当货币市场危机步步逼近时,索罗斯的秘密投资大计也在紧锣密鼓地运行之中。他的运作是十分复杂的,原因在于他相信货币汇率机制的分崩离析是一步步发展的:第-一,欧洲货币的主要部分的重新组合;第二,欧洲利率的急剧下降;第三,欧洲股票市场的跌落。

因此他决定卖空贬值的欧洲货币,而把赌注押在利率和保险市场上。在一步大胆的行动中,索罗斯和他的伙伴一下子卖出了大约70亿美元的空头英镑,然后他们买进了价值60亿美元的德国马克。他们也在小范围内买进了一些法国法郎。

同时,索罗斯购人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这一操作是以假定一个国家的股票经常随着其货币贬值而升值为前提的。另外,索罗斯还投资于长期的德国和法国债券市场,同时,他卖空自己的德国和法国的股票。索罗斯的想法是德国的马克升值将损害其股票,但对债券有益,因为利率将降低。索罗斯有很高的信誉,因此他能用仅仅10亿美元的担保保持这些头寸。为了赢得100亿美元的赌注,他已经借贷了30亿美元。

索罗斯在纽约也正在进行巨大的投资,“我们有70亿美元的股票,我们在市场的资本总计为100亿美元。这是我们公司资本的1.5倍”。索罗斯说,他借入50亿英镑,接着他把英镑以2.79马克兑1英镑的比价换成了马克。现在,他又拥有了大量坚挺的马克。而在此时,参与攻击的已不止索罗斯一家。世界各地的投机商们都纷纷行动起来,他们都在打赌:英镑不可能再保持原来的价值了。众多的国际热钱涌向马克等可叮能升值的货币,英镑则成为卖空的绝佳对象。

9月3日,莱蒙宜布英国将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入价值75亿英镑的外汇,全部用于保持英镑汇率的稳定。虽然75亿英镑相对于几百亿英镑的国际热钱来说是渺小的,但是英国政府的坚定态度使大部分对冲基金经理人都不得不三思而行:要不要把战争继续打下去?

9月10日,菜蒙又一次拒绝了英镑贬值。同一天,梅杰用强硬的语调在格拉斯哥1(Glasgow)对苏格兰英国工业联盟发表演讲时,他的一个手指向天空中一刺,然后声称说:“举棋不定的选择,贬值论者们的选择,通货膨胀的选择,依我看,是在此刻背叛我们的未米。我告诉你们,这绝不是政府的政策。”听到这番铿锵有力的宜言后,一些对冲基金开始准备获利了结(虽然获取的利润不算很多)。现在,英镑汇率比起年初的1:2.95,已经贬值了近6%,对于一般的金融投机家来说,或许是收手的时候了。

然而,“现实”对索罗斯来说,就是英国保持英镑的过高价值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已导致了经济萧条。他说:“我私人没有预见到汇率机制的崩溃,我只是看到了权力机构之间的紧张关系。后来形势变得明朗了,那种紧张压力太大了,那种裂隙太大了。德国联邦银行行长施莱辛格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访谈,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那实际上是对每一个人发出的响亮口号,即放弃英镑。”施莱辛格提出,那个要求意大利人在外汇兑换中对里拉进行贬值,要求德国削减利率的协议,远远没有达到解决欧洲货币市场危机的效果。然后他暗示说,只有通过贬值才能避开混乱。这篇访谈成了向投机商们发出抛售英镑的一份邀请。这天,恰恰也是9月10日。

1992年9月15日,星期二上午。梅杰首相原计划到西班牙访问,但为了处理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危机问题而不得不予以取消。当一个国家的货币面临威胁时,其财政官员常常备有几套应急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强行干预外汇市场,购进自己的货币。如果此方案不起作用的话,下一道防线便是提高利率,一般认为高利息会把资金吸引回自已的货币,从而达到稳定的目的。但是,为了不削弱经济发展,英国政府不愿意提高利率显然,他们对渡过这道难关还心存侥幸。然而与此同时,意大利里拉开始下跌,这对英镑来说是一个信号。

星期二下午。英镑与马克的比价下跌为2.80,当天下午晚些时候,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又购入30亿英镑。英镑没有做出反应。

星期二晚间。在伦敦,英镑的收市价只高于其汇率体制中规定的最低额1/5,这是英国加入汇率机制体系以来的最低点。白金汉宫的忧虑不断加剧,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否则英镑将继续贬值。这次,英国人仍然寄希望于德国

在9月15日这一天,莱蒙不断打电话给德国联邦银行的官员,请求他们降低利率,帮英国人渡过难关。如果莱蒙能成功地说服德国人,那么将减轻英国受到的压力,有可能使英国渡过难关,以后几天而不至于使其金融混乱。但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德国联邦银行拒绝做出丝毫让步,这对英国人来说不啻于当头一棒。

人们注视着英国财政部与德国中央银行的争吵。投机者们预计英国将最先做出反应。英国政府最有可能采取的步骤—无论从长远利益看会给经济带来多大的灾难将是提高利率!于是,他们开始大规模地投机英镑与此同时,为了应付危机,莱蒙召集英格兰银行的官员们在财政部召开紧急会议。他们计划从第二天开始让英格兰银行大规模地公开干预外汇市场。此外,作为最后的保留方案,在需要的时候将提高利率。

星期二晚20:00,在财政部召开的会议结束了,当官员们走出会场时,他们最大的担忧是他们的决定是否真正有效。但是时局瞬息万变,他们的计划落伍了。因为在4个小时前,德国联邦银行行长施莱辛格接受了对他来说颇具争议性的一次采访。釆访结束时,他要求不能公开发表他的评论,但采访内容还是很快传播开了。莱蒙听了施莱辛格的讲话后,他感到震惊不已。他曾试图压低这一事件的影响,但反应还是席卷而来。交易商们开始向英镑、意大利里拉及其他软弱的货币展开攻击。他们复仇地抛出它们,转购马克,对这些软弱的货币形成冲击。

对于这次釆访的内容,索罗斯事后对此事有过这样的介绍:“德国联邦银行行长施莱辛格向一群名流发表演说,我从他的学说中得知内情他说,假如投资者认为欧元是一篮子固定的货币,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他当时话中有话,他针对的是意大利货币里拉的积弱不振。事后,我问他喜不喜欢使用欧元作为一种货币,他说,他喜欢欧元的构想但不喜欢欧元这个名称,假如欧元称为马克,他会比较喜欢。”

这透露了一些端倪。换言之我们最好抛空里拉,而且事实上,里拉果然在不久之后就被迫退出汇率机制。这一点也透露了另一种消息,就是英镑也是脆弱的。我们在抛空里拉后赚到的钱也让我们在英镑方面冒风险时获得了一些保障。压力不断升高,整个局面也变得紧张刺激。高潮是英国政府决定把利率调高2个百分点,以捍卫英镑,但这只是英国的孤注一掷,说明了英国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这也鼓励我们更积极地抛售英镑。”

星期三,上午7:00开始,英格兰银行召集8名外汇交易人员开始下涉市场。他们运用了20亿美元,分三批收购英镑。但不管他们收多少,卖盘还是疯狂涌出,抛售英镑的人太多了。成百上千在英国设有工厂和办事处的公可,数以千计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以及其他拥有以英镑为主的股票和债券的投资商都拼命抛出手中所有以英镑计算的财产,使这次演练令人恐怖地失败。一时间英国金融界笼罩在沮丧的气氛中。

星期三,上午8:30,财政部危机反应小组聚集在莱蒙的办公室,每一个人都面色严峻。莱蒙在同英格兰银行负责市场的助理行长普伦德莱恩以及英国首相梅杰通了电话后,下令动用银行外汇储备进一步十预市场。

星期三,上午10:30,莱蒙放下电话声称英国金融界人人自危。梅杰找个借口步出会场,在那里他听着莱蒙向他描述英镑是如何继续下跌的。德国利率仍固定在原处,德国人见死不救。用任何代价也要防止贬值,关键时刻即使是政府信誉也在所不惜,莱蒙请求首相同意把利率提高2个百分点,提高到12%。没有其他选择梅杰只好点头同意。

星期三,上午11:00。宣布发表了,利率提高了,这也标志着英格兰银行的种种干预失败。为了这次行动,英格兰银行动用了其全部外汇储备440亿英镑中的150亿英镑来救市,但最终还是失败∫。更为糟糕的是,尽管莱蒙发布了提高利率的声明,英镑的状况还是不见好转。在美国市场,外汇市场在下午一开市,英国货币被抛售,用一位交易员的话来说:“如同洪水泄闸。星期一,下午14:15。英格兰银行再一次试图挽回局面。它再一次提高利率。一天之内第二次提高利率,提高至15%。英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一天之内两次提高利率的先例。市场目睹了英国利率一天之内从10%上升到12%再到15%的全过程。人们都明白,英国已经不可能长久保持这样高的利率。因此,英镑继续下跌,英格兰银行继续回购,但投机商们并没有被说服。英镑仍徘徊在欧洲外汇体制规定的最低限额2.778德国马克的水平线下。显然,政府的政策已经无法再维持下去了。

一天的努力无济于事,英国将不得不脱离欧洲货币汇率机制,英镑也不得不贬值。梅杰又拿起了电话,这次是打给法国总理和德国总理,梅杰的消息是严酷的,他宣布英国将退出欧洲外汀体系,别无选择。消息一经传出,英格兰经济官员便着手准备与欧洲其他中央银行举行电话会议,传达英国货币与欧洲汇率体系脱钩的消息。与此同时,英镑兑马克的比价下降了2.7%,远低于以前欧洲汇率体系中英镑的最低限额。意大利也随后表示将效仿英国的做法,脱离欧洲汇率体系。英镑马上跌到了1:2.70马克,然后稳定在1:2.65马克,低于其原先的最低限度的5%。最终比黑色星期三那天的汇率低16%。并非只有英国货币贬值,西班牙货币贬值26%;意大利贬值22%。英国脱离欧洲汇率体系的消息传来,纽约市场英傍的交易价降为1:2.70马克,比其1:2.7780马克的最低汇率限度降低7芬尼多。而到第二年的夏天,它的下跌幅度将达到15%。

英国政府在这次英镑危机中损失惨重,而对投机商们来说,好处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索罗斯无疑是其中的突出者。英镑危机过后,索罗斯和他的办公室核实∫一下,得知他的英镑头寸的利润接近了95亿美元,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因为他还用英镑以外的货币进行了交易。在这9.5亿美元中,索罗斯的个人所得占1/3。另外在针对英国法国和德国利率进行的多头买进与卖空意大利里拉的交易使他的利润迅速增长到了大约20亿美元。至此,以索罗斯为代表的投机商们取得了狙击英镑战役的最终胜利,余下的工作便是收获鸽子的战果。

大多数情况下,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几类:

多空仓策略(Long/ShortStrategy),一般用于股票投资。这是最常见的策略就是买进一部分股票,卖出另一部分股票,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大部分共同基金只能持有多头头寸(Longposition),对冲基金则可以比较灵活地调整多头和空头头寸的比率;在大盘下跌的时候,甚至可以只持有空头头寸。多空仓策略也可以用于债券、商品、金融衍生品和外汇,但主要还是用于股票。

套利策略(ArbitrageStrategy),几乎可以用于一切投资,包括对其他基金的投资。简单地说,套利策略就是在某种金融资产拥有两个价格的情况下,以较低的价格买进,再以较高的价格卖出,从而获取收益。例如,某个股票同时在伦敦和纽约上市,同股同权但是在纽约卖10美元,在伦敦却卖12美元,对冲基金就可以在纽约买进,到伦敦卖出。

事件驱动策略(EventDrivenStrategy),一般用于股票和公司债券。所谓事件,就是指公可发生的大事,如业绩公布、新高管上任、新产品发行、重大诉讼,以及与公司业务相关的新法律法规等。事件驱动型的基金分析师是最繁忙的,一天到晚都要盯着最新的财经新闻,一有风吹草动就要打电话核实,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循环交易策略(CyclicalTradingStrategy),即寻找不同的金融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在一种资产涨价的时候,购买与之有高度正相关的资产,卖空与之有高度负相关的资产,反之亦然。循环交易策略一般需要很强的数学建模能力,并高度依赖历史数据。

市场中性策略(MarketNeutralStrategy),一般用于股票投资,即同时持有数量大致相当的多头和空头头寸,从而儿乎完全对冲市场风险,使基金的收益率和市场走势基本没有相关性。这种策略可以让基金经理超脱于大势之外,完全专注于自己擅长的某一个小领域。

从这次英镑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出索罗斯的投资策略风格,他关注的是个国家、个区域乃至整个世界的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并试图从宏观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获利。当他确定世界宏观形势将发生某种变化之后,他就采用以上任何一种策略,或者其他比较军见的策略达到获利的目的在这次英镑战役中。索罗斯首先通过分析信息,得出了“英国经济无法支撑强势英镑,英镑必将贬值”的结论。

此后,他可以采取以下特定策略牟取利润:

多空仓策略:索罗斯先与伦敦的大银行交易,卖空了英镑。这是通过借取英镑,然后加入一个在未来用这些英镑换取德国马克的远期合约完成的然而,他没有保留英镑,而是立即将之换成德国马克。赌向是:当远期合约的清算时刻来临时,英镑会更加便宜,因而你可以赚取利润。套利策略:英镑贬值可能对英国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英国市场上的某些金融资产可能暂时下跌到应有的价值之下。例如,可能出现某种英国基金的市场价值低于其净资产的情况,或者某种债券在伦敦的交易价格远远低于其在纽约的交易价格的情况,这时就可以较低的价格买入,以较高的价格卖出。

循环交易策略: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的时候,该国股票通常都会上涨,这是有历史数据支持也是有理论依据的。所以索罗斯在卖空英镑的同时,大量买进英国股票。

事件驱动策略:索罗斯的以上行为实际上都是跟踪英镑贬值这一事件的结果,当英国政府史无前例地两次提高利率到15%时,索罗斯以及其他投机者嗅到了机会。英国高达15%的短期利率是一场社会性的灾难,因为不像美国,大多数英国人支付浮动利率的住房分期贷款,而许多商行也有浮动利率贷款。在政府被压垮之前,人们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

根据目前公布的资料,索罗斯在英镑危机中获利最多的是多空仓策略,他的9.5亿美元利润都是通过卖空(借人)英镑,买进美元或马克造成的。此后英国股票果然大涨,索罗斯又赚了一笔,但是远远少于第一笔。

案例点评

索罗斯的投资理论的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存在着一个“繁荣一萧条”序列。简单地说,他的观点是:事情进展良好然后,就会变得糟糕,最重要的就是要意识到这种趋势的变化是不是可避免的,如果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找到那个转折点。所以当德国中央银行行长在谈话中暗示欧洲货币体制的不稳定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才能解决时索罗斯敏锐地找到了转折点,马克不会再支持英傍,于是他旗下的量子基金以很低的保证金方式大笔借贷萸镑,购买马克。他的策略是:当英镑汇率未跌之前用英镑买马克,当英傍汇率暴跌后卖出一部分马克即可还掉当初借贷的英镑,剩下的就是净赚。

郑重声明:此信息由网站程序爬虫抓取或网友投稿而来,不保证信息的时间准确性和内容正确性,政策性的信息以官方公布为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48小时内进行人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