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人民币汇率制度有何意义?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揽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人民币汇率制度有何意义?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 ~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其中,以外汇留成制为基础的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对促进企业出口创汇、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支平衡和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通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人民币双轨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1、多种汇率的并存,造成了外汇市场秩序混乱,助长了投机。2、长期外汇黑市的存在不利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人民币的信誉。外汇体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993年11月,在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 "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了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金融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经济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减弱,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率改革).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依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此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需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郑重声明:此信息由网站程序爬虫抓取或网友投稿而来,不保证信息的时间准确性和内容正确性,政策性的信息以官方公布为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48小时内进行人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