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期货》:“白金”之花满枝绽——棉花的起源、引入和发展

一、西方来客,衣被中华(棉花的起源、引入和发展)

棉花,生活中离不开的朋友,棉衣棉鞋棉布棉袄棉手套,不同年代不同品牌式样,穿在身上,却是清一色暖暖的记忆和无数的温情。虽说中国人种棉花织棉布的历史也算悠久,但棉花却非中国本土原产,是远道而来的老朋友,它的原产地在阿拉伯和印度。

中国古代本土的纺织材料,主要是葛、麻、蚕丝、羊毛。最常见的御寒材料就是丝絮,有高档、低档之分。高档的是蚕丝絮,又叫“纩”;低档用的是下脚料,叫作“缊”。“缊”主要用来做绵袍,《诗经》里那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是这种。

对于穷人来说,穿有“纩”的袍子是奢侈的,基本穿“缊”袍。填充“缊”的袍子防寒效果较差,好些名人不得志时,都为此闹出辛酸事。比如战国名家曾子当年不得志的时候就是穿“缊”袍,大冬天的撸起袖子就见胳膊肘,也因此贡献个成语:捉襟见肘!

棉花何时传入中国?以《尚书》的记载,战国年间中国南海地区的很多部落,就已经来进贡棉花了。

中国最早的没有争议的棉花传入记录,应该是汉武帝年间《后汉书》中的记载。当时海南岛的珠崖地区向汉武帝进贡了棉布。这也就说明:棉花那时早已传入了海南岛,而且连棉布技术都有了。不止海南岛有,汉代在云南哀牢和永昌地区的部族也都大规模种棉花了,那时候的棉花叫“橦华”。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里就有名句:“布有橦华”。

新疆的棉花产业虽说起步比海南、云南晚,但发展得快。中国南北朝时期,在今天吐鲁番地区的高昌国已经种得红红火火。

唐朝时期,中国棉花产业快速发展起来。从中唐起,由于经济中心南移,棉花种植也就跨越边疆界限,开始在中国铺展开,当然主要还是在南方,福建、广东种得尤其多,当时的棉布,也就多了一个称呼:南货!

南宋末年,一户上海贫困人家的童养媳为逃婚躲进了海船,稀里糊涂被拉到了海南岛。这次意外出逃成就了中国棉花史上的里程碑人物:黄道婆。这位心灵手巧的女子,在海南融合了黎族先进的棉纺技术和汉民族的先进科技,30年后叶落归根回到上海老家,带回了棉纺技术和新型棉纺车。她开发的棉纺车比英国人早500多年,使中国的棉纺产业突飞猛进!上海更成了中国棉纺中心,当时有一句俗语流传天下: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则解决了棉花的最后一个问题:产量问题。明初国策是:全国的自耕农,十亩地以下的,必须种半亩棉花;十亩地以上的,则要加倍种;种多了有奖,收成好还能免税,不种就要充军流放坐牢。以他的原话说:“如此十年,吾民贫者少矣!”在朱元璋在位末年,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都是棉花的重要产地,棉纺织品从此物美价廉,走进千家万户。从明朝中期起,棉布更成了中国的对外品牌。明末仅向菲律宾一个地区出口的棉布,每年就有一万匹以上。对那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东南亚人还有一个新称呼:棉布之路。

以上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郑重声明:此信息由网站程序爬虫抓取或网友投稿而来,不保证信息的时间准确性和内容正确性,政策性的信息以官方公布为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48小时内进行人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