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助力传统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一)

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让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坡”绿了起来,更让千千万万果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不过,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苹果产业目前进入到消费饱和、供大于求的产业格局,产业急需改变,而苹果期货的适时推出为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效的抓手,期货的交割标准强化了产业的标准化分级理念,公开透明的盘面价格也为万千果农及实体企业提供了参考依据。经过3年的稳定运行,苹果期货已开始为产业提供有效的远期价格指导和风险管理工具,加快产业标准化进程、推动实施“保险+期货”、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初见成效。在苹果期货上市3周年之际,期货日报记者走进陕西华圣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果业公司(以下简称华圣果业),专访了公司执行总经理彭小强。

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困惑

随着中国苹果产业“西移北扩”的战略逐渐深入,苹果更多地走进了我国西北部的偏远山区。苹果树的到来,既改变了当地原本“黄土高坡”的样貌,也使当地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作为国内最大的水果产业,苹果产业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苹果产业逐渐做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但是,在苹果产业从业已经十几年的华圣果业执行总经理彭小强看来,虽然我国的苹果产业很“大”——种植面积大、年产量大、从业人口基数大,却仍然是个传统产业,在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是当前的主要发展方向。

彭小强回忆说,一开始苹果产业是在山东地区发展起来的,那里的苹果种植面积较大、发展较好,直到1998年至2000年时,国家提出了关于苹果产业“两个转移”的战略,即根据其种植的优生区域特征进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产区转移,当时陕西省政府很重视这一传统的农业产业。“在当时,整个陕北都是荒山光山,一眼看过去都是光秃秃的黄土高坡,但是现在,很多山上都种满了苹果树,甚至有的地方连片种植了几百万亩的苹果园,“人们再站在高处远眺,看见的都是我们的‘绿水青山’”。

在 “西移北扩”的发展战略之下,我国苹果种植区更多地转移至陕西、甘肃等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农业部认定的122个苹果重点县(市)中,曾经有33个国家级贫困县,涉及贫困人口1751万人,苹果种植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同样也是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苹果改变了许多贫困地区的经济状态。

但是苹果产业的高速发展同样带来了一些问题。彭小强对记者说,在高速发展的前十年中,与供应的不断增加相匹配的是需求也处于持续增长的市场阶段,但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在苹果的比较优势之下,许多地方盲目扩大种植,但与之相对应的是需求却几乎进入了饱和状态。有数据显示,欧盟国家每年的苹果人均消费是18公斤,按照我国年产量4000万吨的数据粗算,目前我国每年的苹果人均消费已接近20公斤。

在整体供大于求的产业格局之下,苹果产业面临的发展瓶颈更为凸显。“最主要的一方面是人才的缺失,因为苹果产业毕竟是传统农业,能够吸引人才驻足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则在于企业面临较为严重的资金难题。产业的发展与金融和资本的介入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苹果产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来讲,其金融支持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彭小强说。

消费饱和、供大于求、人才缺失、资金缺乏,这些切实的问题推动着我国的苹果产业在困境中“思变”,也正是在这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苹果期货的出现为产业带来了实实在在可以利用的新型金融工具。

以上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郑重声明:此信息由网站程序爬虫抓取或网友投稿而来,不保证信息的时间准确性和内容正确性,政策性的信息以官方公布为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48小时内进行人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