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玻璃和纯碱难以同步?

纯碱又名苏打或碱灰,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平板玻璃、玻璃制品和陶瓷釉的生产。还广泛用于生活洗涤、酸类中和以及食品加工等。我国纯碱产能在3200万吨左右,纯碱中的重碱部分主要用于玻璃生产,2018年重碱生产占比达49%,同时,玻璃工业是纯碱的最大消费部门,每吨玻璃消耗纯碱0.2吨。在玻璃成本中占据比例为20%—30%。

我们可以看出玻璃和纯碱之间是有很强的关联度,但是为何两者的价格却无法有效的进行同步运行?

主要原因简单分析了一下:

1、生产装置的难以调整性导致两者价格传导钝化

玻璃生产线点火之后,产量基本固定,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玻璃生产线点火之后,使用周期大多为5—8年,有的甚至长达10年,在生产过程中无检修性停产,只能热修,一旦停产,玻璃生产线几近报废,而玻璃每条生产线冷修或重建费用达到数千万元至数亿元。玻璃生产线的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连续生产周期长,在产的生产线产量基本固定,对纯碱的需求也相对固定。短期内,不管玻璃价格如何变动,对纯碱的需求基本不变,因下游房地产景气度的变化而造成玻璃价格变化,所以难以传导到纯碱环节。

纯碱的生产装置体量也是比较大的,一旦建设开工生产后,通常不会停止生产,并且纯碱装置的开工率比较高,产量一般不容易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当玻璃生产线增加或减少时,短期内纯碱的供应不会发生较大变化,那么纯碱的价格大多数情况下会跟随玻璃产能的增加或减少而发生相应变化。

也就是说,玻璃和纯碱的生产装置难以进行及时调整,在一定时期产量相对是非常固定的。因此,两者之间的价差出现严重钝化和延迟。

2、地域差异导致价格传导缓慢

纯碱企业和玻璃企业地域上的不匹配。在华南地区只有一家年产量60万吨的纯碱企业,而华南地区是玻璃的主销区,玻璃需求量大,对于纯碱的需求达到200万吨/年,有140万吨的区域供应缺口,需要从北方调运纯碱。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江苏、青海等地,距离南方沿海地区较远,运输周期长。

因此,地域性的供需矛盾导致两者价格传导缓慢。

3、库存周期较短导致价格平稳

由于纯碱的物理特性不是特别稳定,在简易存放的条件下,不适合长期存放。同时,纯碱生产企业的库存周期通常比较短,社会库存量较低。虽然玻璃企业中纯碱的库存稍高,大约在3周左右,以保证玻璃生产线连续生产,但由于玻璃生产线不能轻易停产,玻璃企业的纯碱库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安全性库存,去除安全性库存之后的经营性库存数量并不太大,所以纯碱企业到玻璃企业之间的有效库存量比较低。

也就是说低库存周期导致企业投机性操作难度大,价格走势更为平稳。

总的来看,两者的价格同步性较差,所以在分析两者的价格走向时,更多的需要去关注它们自身的供需面状况。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V策财经,上万名期货投资者与您一起投资交流,让孤单成为过去!

郑重声明:此信息由网站程序爬虫抓取或网友投稿而来,不保证信息的时间准确性和内容正确性,政策性的信息以官方公布为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48小时内进行人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