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贷款知识

农村家庭银行信贷可得性约为27.6%

“未来国家制定涉农政策和金融机构规划涉农业务发展策略,需要更为充分的决策依据。目前,农村家庭金融服务规模究竟有多大、发展速度有多快、风险有多高还存有争议,而这些问题不能仅满足于定性的趋势研判,亟须更为客观、量化及准确的信息。”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在4月20日《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与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联合发布的这一报告,以具体的数字呈现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家庭实际信贷需求非常旺盛的情况下,由于金融知识匮乏及缺乏抵质押物以及银行农村网点布局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信贷可得性远低于全国水平。

CHFS2013年所作的调查显示,农村家庭的正规信贷需求十分旺盛。农村有借贷需求的家庭比例达到19.6%,高于城市17.2%的比例。但农村家庭正规信贷的可得性约为27.6%,远低于40.5%的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在这个数字背后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在未能获得银行贷款的农村家庭中,有高达六成的农村家庭虽然有资金需要,但是没有向银行申请,有9.8%的家庭向银行提出申请贷款但是被银行拒绝。

“一方面在于农村家庭金融知识的匮乏使得农村家庭缺乏从正规借贷渠道获取资金的意识。”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表示。调查显示,我国家庭金融知识水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农村家庭金融知识则更为匮乏。从数据来看,我国城市家庭金融知识水平均值为51.4,农村家庭仅为29.4,而美国家庭的金融知识水平为75.3,荷兰为78.8。另一方面则应归因于银行网点在农村地区的设立不足。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家庭所在村周围的银行网点平均数为0.77个,而城市家庭所在小区范围银行网点平均数为2.63个。

旺盛的信贷需求与较低的银行借贷可得性之间的差距,必然导致农村的民间借贷非常活跃,这一情况在报告中得到了体现。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有34.7%的家庭参与了民间借贷,农村民间借贷参与率高达43.8%。同时,从民间借贷的来源看,大量的民间资金来自于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仅有0.7%的农村家庭会去民间金融组织借款。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完善农村土地抵押二级市场以及开展普惠金融的两项决策,究竟会对我国家庭信贷可得性尤其是农村家庭信贷可得性产生多大的影响?《报告》指出,2013年,农村户籍家庭中拥有土地的家庭占比为66.7%,这一数字与2011年相比减少了8个百分点,而户均土地面积增加了0.8亩,土地出现集中趋势。同时,与2011年相比,2013年土地闲置家庭占比与土地闲置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均上升了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业土地的闲置率与闲置面积都在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将土地出租,并且土地出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2013年,租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已达11.3%。

“在土地流转不活跃的情况下,土地闲置率接近20%,而在土地流转非常活跃的情况下,土地闲置率仅为13.5%。由此可见,土地流转对于提高农业亩产值,降低土地闲置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甘犁特别提到,农村土地的抵押能够显著提升正规信贷可得性。以工商业经营贷款为例,若土地能够抵押,则抵押后估计获得贷款的概率将比目前获得的贷款比率增加18.3%。

同时,开展普惠金融的意义也首次通过数据得以证明,这主要体现在银行信贷获得额在低收入阶层中呈现出翘尾趋势。《报告》显示,银行信贷获得额随收入降低而减少,但是在低收入阶层和极端贫困家庭中,正规信贷获得额明显回升。

“普惠金融的开展降低了低收入家庭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增加了这些家庭实际获得的贷款金额。随着普惠金融进一步广泛推行,如果向低收入阶层和极端贫困人口的倾斜性金融政策实施得力,低收入家庭信贷获得额的翘尾特征会更加明显。”甘犁表示。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