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百科

所有制属性

  所有制属性是所有制的本质特征。从所有制的本质来看,所有制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在跳出了所有制“决定论”和“手段论”的争论之后,也可以将其称为反映论。在如实反映经济关系的同时,也作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社会制度的标志。   所有制是经济关系的反映。人类社会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就经济关系而言,它是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人与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曾把经济关系概括为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一般而言,经济关系涉及到的是人和物,经济关系的基础是人权和物权。人权主要是指生存权和发展权,这是人参与经济活动的前提;物权是人对所有物的产权,它奠定了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生产和交换,即把社会需要的产品生产出来和交换出去,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运动,经济活动中必然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对物的所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产权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有制。“人们相互之间承认各自所有权就是个人所有制或私有制的产生,也是所有制的开端”。   把所有制看作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不难理解。从词汇的出处来看,众所周知,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但是,在没有汉字之前,就有了人类社会和经济关系。许多文字和词汇的历史有几千年不等,但“所有制”作为一个词的历史最多只有几百年。“所有制这一概念在中国则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后才出现的。” 也就是说经济关系是早就存在的,而所有制是近代人对历史和现存经济关系的归纳和概括。人类历史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经济关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不同的所有制,即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所有制,这种推断是符合逻辑的。   所有制也是经济体制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任何一种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所有制之上。传统的所有制理论认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虽然这样说有些绝对、不周延和过分意识形态化,但是其基本意思是成立的,所有制确实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在不同的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带来经济关系的不同和所有制的不同,导致了实行的经济体制有所不同。   经济体制是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概括。由于经济体制的经济基础是所有制,所以,对应不同的所有制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在常规的分类中,对应于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则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应于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则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人类历史上,对应于其他形式的所有制,也有其他类型的经济体制。   所有制还是社会制度的标志。社会制度是由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相互作用所确定的,是以法律体系为基础的,所有制只是社会制度的标志之一。社会制度变化了,所有制也自然随之改变。所有制的变化只能是社会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调整的结果。这说明不是所有制决定社会制度,而是社会制度左右所有制,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能在完善社会制度的过程中,得以调整所有制结构的依据。必须指出,所有制是经济关系,不是制度体系。私有制度的标志之一是私有制,但是私有制不是私有制度。对公有制和公有制度也同理。当然,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角度讲,所有制对社会制度也有影响。但是,人为夸大这种影响,甚至认为所有制决定社会制度,则有本末倒置之嫌。   社会制度存在的基础是法律。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社会制度的基石,以宪法为准则的法律体系确立了国家的法律框架。在法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法律关系,然后才是经济关系。所有制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状态。在经济交往过程中,所有制主体对其客体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相互尊重对方的产权,是所有制的内在要求。实际上,所有制无非就是各种经济关系的集合,这种集合包括主体、客体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所有制的主体就是对拥有物享有所有权的个人、法人或集团,其客体就是所有物,可以是财产、生产资料、资源等,主客体的关系就是通过各种经济关系连接起来的并在契约及法律上得到确认的产权关系。   总之,所有制是对经济关系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所有制,不同的经济关系对应不同的所有制。“所有制没有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适应与不适应之分。”所有制本身是中性的,也不应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它不曾居功,也不想代过。然而,当一种经济关系以某种形态的所有制出现后,人们就把对这种经济关系的好恶集中到了其所有制形态上,随之把所有制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直至到了要消灭什么所有制的地步,也就很自然了。人们利用所有制的作用和根据自身的需要,主张、倡导或限制什么所有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不从产权方面去调整经济关系,只做所有制的表面文章,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