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擎起“半壁江山” 长三角服务业发展如何提速?

  近日,《合肥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发布。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00亿元,初步建设成为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

  《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发展质量和发展能级将实现关键性突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服务优质、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规上服务业企业总数达到2500家,服务业市场主体数达到175万家。力争到2025年,梯次建成100家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营收超百亿元集聚区超10家。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达到12家。

  同时,随着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相继建成,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将更加健全。

  《规划》还提出,合肥将以建设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为目标,助力国家中心城市服务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提升,聚力打造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两大核心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会展三大支撑服务业,稳步提升文化创意、现代商贸、旅游休闲、健康服务四大品质服务业。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任何雨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以科技服务与信息服务为“十四五”期间合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两大核心,顺应了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大趋势,也彰显城市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是构建区域竞争力、打造区域增长极、发挥区域带动作用的重要举措。

  在何雨看来,近年来,合肥在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等方面,都可圈可点,甚至上演了转型升级的合肥现象,“十四五”现代化服务业规划,进一步加码创新驱动,有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科里科气”的合肥,将在科技服务上发力。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节能环保等服务产业。力争到2025年,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8%,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规划》明确,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推动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大力推广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高端软件等。力争到2025年,全市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基本建成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

  现代金融也在做大做强。合肥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科创金融、产业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等,努力形成健康有序、创新发展、服务优质、风险可控的金融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2.5%,金融服务能级显著提升,建成区域性科创金融中心。

  此外,合肥将打造区域性文创中心、长三角重要的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加快申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力争到2025年,打造50条精品旅游线路和100个网红打卡点,力争成为创新型“旅游强市”和全国特色旅游目的地。

  “打造创新型‘旅游强市’、全国特色旅游目的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协同推进,久久为功。”何雨进一步分析称,一要充分发掘合肥特色旅游资源优势,讲好合肥旅游故事,构建具有鲜明识别度的旅行形象;二要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坚持消费者至上理念,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让合肥成为人民群众放心旅游、品质旅游、快乐旅游的目的地;三要调动旅游行业从业者的能动性,要针对当前旅游及其关联行业面临阶段性困难、处于阶段性谷底的现状,采取精准化扶持措施,保护好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各类市场主体,使其稳妥渡过难关,才能在日后成长为助力合肥旅游大发展的中坚力量。

  长三角服务业趋同化

  未来5年,沪苏浙皖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目标是什么样?

  2021年,江苏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9866.4亿元,同比增长7.7%,占GDP比重51.4%,支柱地位仍然保持稳健。

  去年正式实施的《江苏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江苏将基本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服务业高地。至202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万亿元以上,培育形成300家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300家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100家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

  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高清介绍,以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331”工程为突破口,江苏全力推进实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工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工程。同时,持续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放大南京、徐州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改革效应,积极争取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今年3月初,第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认定名单、第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认定名单相继出炉,江苏共23家示范区、50家企业入选。

  去年底,《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明确到2025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各重点领域规模指标、质量指标进一步提升,专业化、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服务型制造生态体系建立,“两业融合”在产业链高端的示范效应显现,初步建成辐射力大、附加值高、品牌优势强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圈。

  再看浙江。浙江省将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计划2023年前建设100个左右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到2025年,打造20个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能级创新发展区。

  而根据安徽省发改委印发的《安徽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安徽将实施“服务强省”战略,塑造“皖美服务”品牌,开展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并提出“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2万亿元”的主要目标。此外,实施“皖美消费”促进行动,让更多人在皖消费。到2025年,安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万亿元。

  “可以说,长三角现代服务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长三角服务业发展率先突破,对于长三角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增强该地区服务业行业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全国城市群产业转型和升级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发展是关键。”徐浩平进一步分析,比如,要打破更多壁垒,打通更多流通要素融合发展。“具体来看,综合实力强劲的上海、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制造业强省江苏以及生态资源丰富的科技强省安徽,有着优质天然资源流动要素。”徐浩平说,“我们要做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引领者,要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同时,在三省一市现有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基础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优势互补,推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制度建设趋同化、一体化、标准化。”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应用,也是重中之重。”徐浩平说,加速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高端化发展,推进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等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全面应用,推广数字化试点经验,推进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平台数字化转型。此外,还可合力培育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示范基地,树立服务业转型升级典范企业。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