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人工关节国采中选产品落地进行时 如何确保快速放量惠及患者?

  近日,海南省医保局印发《关于做好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执行工作的通知》,明确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采工作将于3月25日在海南落地实施,海南共有35家医疗机构参与,首年采购总量3356套。

  广东省医保局也发布《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关于做好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工作的通知》,明确自2022年4月15日起执行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要求相关医疗机构做好有关品种备货工作。

  根据国家医保局信息,人工关节国家集采共48家企业参与,44家中选,中选率92%,中选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价82%。

  据梳理,中选产品涉及强生、捷迈、史赛克、威高、爱康医疗、春立医疗、微创医疗等国内外企业。人工关节首年意向采购总量54万套,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按2020年采购价计算,公立医疗机构人工髋、膝关节采购金额约200亿元,占高值医用耗材市场的10%以上。

  目前骨科人工关节国家集采中选产品落地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一位医械企业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创伤类耗材带量采购已落地数月,但在部分地区存在集中采购平台信息化不足,以及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未及时调整的问题,人工关节的落地可能同样需要关注这些问题。

  是否会“按下葫芦又起瓢”?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医用耗材带量采购落地过程中可能要注意“按下葫芦又起瓢”的问题,比如冠脉支架集采后,球囊是否使用过多、FFR(血流储备分数检查)检查是否明显增加等。要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进行多方协同,真正让患者受惠。

  据了解,2021年1月,国家集采冠脉支架开始在全国落地,乐普医疗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传统支架业务显著下降,但可降解支架、药物球囊、切割球囊都实现了非常显著的增长。

  与此同时,球囊开始被大范围集采,2020年10月,湖北省完成带量采购,中选冠脉扩张球囊价格降幅达96%,2021年11月,江苏、山西等十二省联盟对药物涂层球囊开展带量采购,平均降价70%。

  另外,2022年2月,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因为药物球囊没有纳入集采,有价格空间,所以这一块也有虚高的成分。去年在江苏等一些地方开展了药物球囊的集采,今年要扩到全国,堵住虚高的空间。

  相似的“剧情”会不会也发生在人工关节集采落地过程中?

  根据Pubmed数据,美国膝关节置换渗透率为258.7例/十万人,中国为13.5例/十万人,我国膝关节置换手术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人工关节价格昂贵是造成渗透率低的重要原因。因此人工关节集采之后,可能会迎来关节置换手术量的明显增长。

  但是有业内人士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一般是副主任以上医师才能做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要求较高。同时有研究表明,医生需要完成200~300台手术才能熟练掌握全膝关节置换手术,通常需要10年手术经验才能达到行业较高水准。

  这一背景下,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使用量是否会明显增长?

  有研究显示,骨科手术机器人智能化操作可以使许多高难度手术操作简单化,能够减少术中操作者的体力消耗,临床应用还具有多方面优势,如操作微创、对患者机体损伤小、能够实现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等。

  另据开源证券研报分析,受人口老龄化影响,关节炎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导致关节置换机器人手术需求量增长,骨科手术机器人增速较快。

  图片来源:《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但是骨科手术机器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价格昂贵,手术成本相对较高。有媒体分析称,医院使用骨科机器人平均每台手术的成本约为1.1万元~1.5万元。若手术机器人使用增加,部分患者的关节置换手术费用是否也会同步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一份“关于征求《关于完善骨科”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辅助操作价格及相关政策的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在业内流传。

  上述文件显示,近期部分地方收到新增“手术机器人”、“3D打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申请,普遍存在设备采购成本和一次性配件价格“双高”的情况,为鼓励创新通用技术的临床应用以及避免影响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效果,经研究后起草上述文件。

  两方面问题可能影响耗材放量

  根据国家组织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发布的《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文件》,采购周期内,医疗机构优先使用本次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产品系统,并确保完成协议采购量。超出协议采购量的部分,中选企业仍需按中选价格进行供应,直至采购周期届满。

  但是落地时如何保障中选产品正常放量,似乎仍有部分问题有待解决。

  以骨科创伤耗材为例,2021年7月,河南、山西、江西等组成十二省(区、市)采购联盟,完成三大类骨科创伤类耗材带量采购,价格平均降幅88.65%,最高降幅95.78%,2021年11月起,已有省份开始执行,落地至今已超过4个月。

  但是某医械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创伤耗材带量采购的落地可能在两方面存在问题——集中采购平台信息化不足,以及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未及时调整。

  上述负责人表示,中选结果产生后,省集中采购平台需要完成数据对接工作,为中选产品开启窗口,导入所有中选产品的规格以及价格数据,但是部分地区系统搭建不够信息化和智能化,仍需手动录入。

  “创伤耗材非常复杂,可能涉及上万个规格和价格,人工关节可能同样复杂,如果全部手动录入,工作量和时间成本很高,而且部分省份工作人员数量不够,导致带量采购已落地数月,但大部分耗材数据都还没有录入系统。”

  “进而导致医生着急做手术,但是系统中没有对应可以使用的耗材,多数中选耗材无法正常使用和放量。企业希望以价换量,但是放量却明显受到阻碍。”上述负责人说道。

  据了解,早在2015年6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发布《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落实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采购平台规范化建设,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平台智能化水平,适应签订电子合同、在线支付结算、网上电子交易等新特点、新要求。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带量采购落地之前,企业还需要与医院、配送商签署三方协议,工作量同样巨大,因为企业可能在每个省都有数百家代理商,均需要进行信息维护和签署协议。

  “但是部分省份目前尚未做到线上签署,需要企业到各个地区的医保局进行线下纸质签署,效率较低,而且如果遇到新冠疫情,效率可能进一步降低,进而影响耗材带量采购的落地执行。”

  另外如何提高医生积极性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019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要求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并完善薪酬分配政策,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的积极性。

  2021年5月,十二省联盟牵头省份河南省也在创伤耗材的带量采购文件中表示,相关骨科医疗服务价格明显偏低的,经评估后可以调整相关医疗服务价格。

  根据河南省医保局信息,2021年11月1日起,河南省管公立医疗机构165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其中163项属于骨科创伤、关节类手术,如“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价格调整为三甲医疗机构2111元/次、非三甲医疗机构1901元/次。

  但是上述负责人表示,带量采购之前,十二省联盟一台骨科创伤手术医疗服务价格基本在800~1400元左右,但带量采购落地后,似乎只有少数省份调整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企业希望能顺利完成协议采购量,但是现在部分地区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偏低,医生做手术缺少积极性,没有动力,成为带量采购落地的另一个阻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