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碳中和周报(第40期)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陆续发布 SEC拟要求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

  本期看点:《“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发布,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20%;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布,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布:到2025年步入规模化...

  过去一周,能源方面的规划政策密集发布,对“十四五”乃至2035年现代能源体系和氢能产业、新型储能的发展提出明确的规划目标。实现“双碳”目标,关键在能源领域的改革。2022年“双碳”1+N政策体系还将不断完善,能源领域的一系列规划政策率先出台,先立后破,是有序推进“双碳”工作迈出的重要一步。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发布,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20%;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布,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布:到2025年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SEC拟要求企业披露范围1、2温室气体排放量。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发布,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20%

  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目标包括,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降 18%;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 13.5%。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 2030 年达到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

  21低碳快评:“双碳”目标落地,关键在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这就需要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十四五”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窗口期,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需要做好非化石能源的加法与化石能源的减法。当然,不能运动式、一刀切地搞加减法,需要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下,统筹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和化石能源清洁利用,从而实现先立后破。

  2、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布,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

  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对外发布。

  其中提出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规划明确提出,围绕氢能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准确把握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方向,聚焦短板弱项,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完善更加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21低碳快评:过去一年,氢能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各地纷纷提出氢能发展政策,上马布局一批相关项目,要避免盲目跟风、低水平建设,规范引导氢能产业发展,就需要明确的顶层设计。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出台,为氢能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要求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

  3、《“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布:到2025年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 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

  到 2030 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强化技术攻关,构建新型储能创新体系;积极试点示范,稳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化进程;推动规模化发展,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新型储能市场化步伐;做好政策保障,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推进国际合作,提升新型储能竞争优势等。

  21低碳快评: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除了能源供应结构的调整之外,也离不开新型储能的发展。多年来,储能项目一直推动较慢,技术和成本制约是其面临的两大难题。去年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为储能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此次方案的推出,将为储能市场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加快推动商业化发展。

  4、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启动,关注国家战略实施中生态环保要求落实情况

  据生态环境部网站3月22日消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组建5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督察组),分别对河北、江苏、内蒙古、西藏、新疆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为期约1个月的督察进驻工作。

  督察重点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落实情况;严格控制“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上马,以及去产能“回头看”落实情况;重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风险及处理情况等。

  21低碳快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一直都将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作为重点,此次督察重点还关注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实施落地过程中生态环保要求的落实情况,这与此前“双碳”相关政策文件提出的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要求密切相关。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过程中,要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和任务要求,各地也要将绿色低碳作为区域发展规划落地时的一条工作主线。

  5、全国碳市场碳价继续保持稳定,仍为58元/吨左右

  3月21日-2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81,830吨,总成交额4,747,374.00元。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81,830吨,周成交额4,747,374.00元,最高成交价59.00元/吨,最低成交价58.00元/吨,周五(3月25日)收盘价为58.00元/吨,与前一个周五(3月18日)持平。这一周无大宗协议交易。截至3月2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88,961,418吨,累计成交额8,204,405,862.52元。

  21低碳快评:连续几周全国碳市场碳价一直保持在58元/吨左右,除了偶有大宗交易之外,日常交易量较少。碳价的稳定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不过仍需引入更多交易主体,将钢铁、有色等高排放行业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提高碳市场的活跃度。

二、绿色金融周报

  1、SEC拟要求企业披露范围1、2温室气体排放量

  当地时间3月2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筹备已久的气候披露规则提议出台。该提议在SEC委员内以3比1的投票结果被通过。提议将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10-K报告中披露其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并需由第三方核实披露数据是否属实。

  提议要求注册人在其注册声明和定期报告中披露一些与气候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可能对其业务、经营结果或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气候相关风险信息,以及在其经审计的财务报表附注中与气候有关的指标。还要求企业在年度报告中公开其直接排放和从其购买的能源中产生的排放的数据,即“范围1”(Scope 1)和“范围2”(Scope2)温室气体排放。此外,在SEC注册的美国公司和外国企业同时需要每年披露减排计划。

  21低碳快评:SEC这一提议若最终通过,将对在美上市企业及将要赴美上市的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在国际上越来越重视气候风险影响的背景下,经济金融领域一系列规则也在不断改变,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及供应链伙伴的碳排放对未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早制定切实有效的减排方案,并杜绝“漂绿”、数据造假等行为。不过,在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以及全球能源供应压力加大、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其他国家要跟进这一政策,需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绿色低碳之间的关系,平衡发展与减排。

  2、马骏:落实《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央行等监管部门可发挥重要作用

  3月24日,央行绿色金融网络(NGFS)和国际可持续金融政策研究与交流网络(INSPIRE)成立的联合研究组(下称联合研究组)共同撰写《央行、监管机构与生物多样性: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行动议程》。该报告认为,生物多样性丧失构成了与气候变化类似的系统性风险,同时建议并呼吁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采取如类似应对气候风险的缓解措施。

  该联合研究组共同主席、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全球在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方面的行动正得到加强,今年在中国昆明将就《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一致。本研究组的报告表明,各国央行和监管部门的职责应该包括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的金融风险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友好领域。央行和监管部门在落实《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上可发挥重要作用。

  21低碳点评:近年来,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开始注意到,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构成与气候变化类似的系统性风险。在金融领域,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未来金融政策也将越来越关注金融体系在防范生物多样性风险和扭转生物多样性损失方面发挥的作用。

  3、银保监会:2021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5.1万亿元

  据媒体报道,银保监会近日公布2021年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情况。2021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5.1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10.6%。全国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52.7万亿元,较2021年初增加5.5万亿元。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按照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测算,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亿吨。

  21低碳快评: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金融监管不断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4、央行等部门发布意见,打造绿色金融浙江样板

  近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浙江省政府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打造绿色金融浙江样板。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探索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推进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信息披露,发展绿色债券,探索绿色资产证券化,研究建立绿色证券基金业务统计评价制度。强化碳达峰碳中和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支持浙江按规定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绿色债券增量扩面。探索推进金融机构实现自身运营和业务的碳减排。

  21低碳快评:这有利于推动建立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引导银行将碳减排效益、碳价等指标纳入授信管理流程,有助于发展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

  5、国家绿色发展“双碳”平台启动搭建,2030年碳达峰前管理碳汇林4.5亿亩

  3月23日,国资委部署的国家绿色发展“双碳”平台启动搭建。中国林业集团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中国国新签订合作投资协议,两家央企将积极探索创新“森林资源管理+碳汇产品供给+碳资产配套服务”运营模式,平台未来还将引入其他央企共同参与,并分批分步吸收地方国资和社会资本,深度整合全国优质林业资源和碳汇资源,力争用8年左右的时间,到2030年碳达峰前,直接持有和间接管理碳汇林4.5亿亩,年均吸收二氧化碳量7.4亿吨以上,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贡献度近5%。

  21低碳快评:国家绿色发展“双碳”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创新碳汇产品运营模式,推进深度整合全国优质林业资源和碳汇资源,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6、港交所首只碳期货ETF上市

  3月23日,港交所表示,首只碳期货ETF中金碳期货ETF上市,将香港上市的商品ETF涵盖范围进一步扩展至碳信用产品。这只新上市的ETF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追踪ICE EUA碳期货指数(额外回报),该指数主要计量一篮子长仓欧盟碳排放配额(EUA)期货合约的表现。截至收盘,F中金碳期货-U(03060.HK)涨幅达2.6%,收报70.08港元,成交额为170.4万港元,总市值为6727.68万港元。中金碳期货ETF跟踪的是ICE EUA碳期货指数,该指数定价体系相对成熟。中金碳期货ETF上市首日成交量已较高,且交易价格平稳,市场需求较大,随着碳交易配套的完善,交易量将有所上升。

  21低碳快评:碳期货ETF在香港市场的推出,不但为投资者提供崭新机遇,让他们以更便捷及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参与碳排放市场,也为香港的ETF产品生态圈增添活力,大宗商品交易者将有更多的碳交易投资工具。该ETF体现了开发气候主题投资产品的决心以及开发创新型投资产品的能力。投资者可通过该ETF参与世界上最大、流动性最好、交投最活跃的碳市场。

  7、平安银行:2021年绿色金融业务余额1137亿,较上年末增长199.6%

  日前,平安银行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其中提到平安银行将绿色金融提升至战略层面,并作为产业长期发展,积极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重大项目,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打造绿色金融品牌。2021年末,平安银行及平安理财绿色金融业务余额1,137.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9.6%;该行绿色信贷余额691.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4.6%。

  21低碳快评:平安银行不断扩大绿色金融业务规模,以绿色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在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绿色金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

  8、招商银行:2021年绿色贷款余额2638亿,发放碳减排贷款70亿

  日前,招商银行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截至报告期末,招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2,638.42亿元,较年初增加 552.54亿元,增幅26.49%,高于公司贷款增速19.49个百分点,绿色贷款占公司贷款总额的14.02%,主要投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领域。报告期内,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并向70个项目发放了碳减排贷款69.74亿元,带动碳减排量121.5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在绿色债券方面,报告期内,在《招商银行绿色、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债券框架》下发行2只美元债券,规模6亿美元 ;该公司主承销绿色债券38只,发行规模合计613.72亿元。

  21低碳快评:招商银行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打造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强、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领先的绿色信贷银行。同时,发力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资管等产品创新,为绿色项目及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9、中国石化发行雄安新区首单绿色碳中和债券

  日前,中国石化新星公司所属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简称中石化绿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了雄安新区首单绿色碳中和ABS债券,发行规模3亿元,发行期限为3+2年。募集资金将用于进一步加大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地热相关领域技术研发。目前,中石化绿源公司已在雄安三县建成清洁供暖供热站超过百座,供暖能力超1000万平方米,年可替代标准煤1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9.4万吨。

  21低碳快评:此次绿色碳中和债券发行融合了碳中和与雄安新区建设两大内涵,是中国石化地热产业在资本市场的首次独立亮相。有利于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10、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批设立

  日前,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碳中心)获批设立,拟注册在三亚。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组织召开海碳中心筹建推进会,目前海碳中心筹建团队正在全力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年下半年开业运营。海碳中心将构建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碳金融推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海碳中心也是海南自贸港重点推动的“6+3”交易场所之一,2022年2月7日,经海南省政府同意,省金融局印发《关于设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设立海碳中心并开始筹建。

  21低碳快评:海南建设国际碳市场,是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和金融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重要一环。海碳中心将为各类碳金融产品提供有力的资本市场基础支撑平台,碳金融市场的资金汇集作用将为企业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碳排放总量和能耗增量的双降,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服务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