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让更多技能人才“破圈出道”

  3月26日,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迎来倒计时200天。今年10月,各国优秀技能人才将在上海火热交锋,世界技能的巅峰对决将于沪上激情上演。世界技能大赛形式在“赛”,但目标不止于“赛”,更在于让更多技能人才“破圈出道”,从而助力产业发展、服务重大战略。一技之长,能动天下。这条新赛道呼唤更多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有生力量,要政产学协同发力,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打通“养成路”,强化技能人才培育质效。“人才自古要养成”,技能人才尤其需要“养成”。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发展需要、人民需要、竞争需要更加迫切,呼唤着技能人才在适应产业、服务行业、引领业态中发挥更大作用。打通技能人才“养成路”,既需要人才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也需要社会加快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元培育网络。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用好技工院校主阵地,实施技能人才引育工程,通过规范化管理、多样化培训、多元化载体,发挥学校在资源、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健全技能人才终身教育机制,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建设与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相匹配的技工教育体系,通过岗位轮换、回校深造、实践演练等形式,推动人才再教育、技能再升级,让人才养成之路、技能报国之路越走越宽。

  打破“舒适圈”,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改革。人才评价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风向标。近年来新职业不断涌现,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群体取得职业等级、获评职称,相关从业人员职业上升天花板被打破,对行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托举作用。方向正确更需砥砺前行,破除“四唯”的选人用人“舒适圈”,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改革正逢其时、十分必要。实行分类评价,不看学历资历,而看业绩贡献,在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框架基础上,坚持以能力、贡献为导向,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操作考核、业绩评审、竞赛选拔等多种考评方式,实行差别化技能评价。推行多元评价,推动政府、社会、企业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等多元评价机制,让真正埋头苦干、能干巧干的技能人才有为有位。

  打亮“聚光灯”,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技能人才生逢伟大时代,只要苦干实干巧干,拧螺丝也能拧成全国劳动模范,做木工也能获得“匠士”“状元”

  称号。青年技工苦练技能、不断超越,也有机会身披国旗走上国际大赛领奖台。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离不开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就要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让人才满怀信心地绽放在焊花闪烁、刻刀起舞的岗位上。要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将其作为技能人才教育、选拔、培养的重要渠道,以赛促教、以赛促培、以赛促评,激发创造潜能,激活创新动力。要以人才激励体系为依托,鼓励技能人才参加专业职称评审,提高技能人才在荣誉评选和表彰中的名额比例,落实高技能人才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服务,让技能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在“聚光灯”下持续发光发热。

(文章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