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业绩创上市以来新高!驻守超8年的资本大佬继续加仓

  营业收入10.18亿元,同比增长168%;经营性现金流2.12亿元,同比增长741.40%;归母净利润2.19亿元,同比增长1849.09%……

  国民技术3月31日晚间披露的2021年年报相当抢眼。这家拥有“集成电路+新能源负极材料”双赛道的昔日创业板明星公司,2021年归母净利润创下了上市(2010年)以来的新高!

  来源:国民技术2021年报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年报披露的十大股东中,驻守8年多的“资本大佬”刘益谦的夫人王薇继续加仓,最新持股数达1269.4万股,持股比例为2.14%,夫妇俩合计持股比例达3.66%,接近公司第一大股东、董事长兼总经理孙迎彤的持股比例(3.75%)。

  4月1日,国民技术股价大涨,上午盘中涨幅一度达17%,截至收盘上涨7.09%。

  集成电路与负极材料“双加持”

  对于业绩变动原因,国民技术表示,受益于集成电路下游市场需求增加和锂电池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公司集成电路业务和负极材料类业务的销售收入和毛利同比均实现较大幅增长。

  国民技术主营业务生产销售情况(来源:国民技术2021年报)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销售收入从2010年的144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884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91%。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收入从2010年的363.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778.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6.36%。

  国民技术表示,公司持续聚焦“通用+安全”产品及市场战略,通用MCU芯片产品已经形成相对丰富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布局。公司已经形成了“宽产品线、高覆盖面”的产品矩阵,正在研发的高性能ARMCortex-M7产品,可覆盖32位MCU从简配置到高配置的大多数应用场景。

  国民技术通用MCU产品线主要覆盖物联网、工业联网及工业控制、智能家电及智能家庭物联网终端、消费电子等应用领域和方向;安全芯片产品线主要应用于网络身份认证、电子银行等信息安全领域;射频芯片产品线,主要应用于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

  数据来源: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预计2021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约72万吨,同比增长约100%;预计未来几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25年负极材料出货量有望达到145万吨,负极材料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国民技术新能源负极材料领域业务由控股子公司内蒙古斯诺承担,其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石墨化加工服务。负极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3C数码和储能等锂电池领域。

  刘益谦夫妇携手登场

  目前,刘益谦持有国民技术899.28万股,此笔持股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当年底,国民技术原控股股东中国华大向彭国华、刘益谦等9名对象转让27.50%的公司股份,刘益谦受让约4.1%股份,此后一度少量增持,之后陆续减持至目前的1.52%。

  此次刘益谦一致行动人王薇的增持,使得刘益谦及其一致行动人共持有公司3.66%股份,仅略低于国民技术董事长、总经理孙迎彤。

  刘益谦夫妇持有国民技术股票情况(来源:国民技术2021年报)

  据记者查询,2021年三季报,王薇才首次亮相国民技术十大股东榜,当时持有500万股股份,至年底持股数猛增至1269.4万股。

  从国民技术的股价走势看,公司股价在2021年5月底突然爆发,从7元左右一路飙涨至7月底的42元,2个月内最高涨幅近5倍。但之后,股价震荡回落,近期跌破20元。

  国民技术股价走势图

  国民技术原本隶属央企旗下,后变成无实际控制人。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时,它曾是市场瞩目的“超募王”,IPO募集资金23.8亿元,超募近20亿元。但上市之后,国民技术业绩持续下滑,上市之后历年净利润从未超过上市首年,且有两个年度出现亏损。此外,公司还经历了5亿元投资款“失踪”、并购踩雷等负面事件,股价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从国民技术的近期表现来看,公司业绩出现反转的苗头。公司表示,目前在售的100多个MCU型号以及近两年即将完成的多个产品平台,将覆盖32位MCU从低端到高端大多数应用场景。

  N32G455系列MCU产品典型应用场景(来源:国民技术官网)

  负极材料方面,2021年,公司在内蒙古地区投资建设的石墨化二期建设已正式试产,两条产线在满产状态下预计年产能可达到2万吨以上。今年3月25日,国民技术披露,拟斥资30亿元,在湖北省布局年产10万吨新能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

  公司股价上涨的另一支催化剂是,2021年7月20日,国民技术发布定增预案,拟向孙迎彤发行股票,后者将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过,因构成管理层收购存在障碍,该次定增已在今年1月宣告终止。

  不过,国民技术表示,公司将尽快寻找其他可行方案,并将根据相关规定重新履行法定审批程序。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