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世界经济会陷入滞胀吗?

  随着俄乌冲突持续,世界正处于可能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能源危机边缘。尽管这些危机只涉及石油,但是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之一,能生产几乎所有能源,比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甚至核电站燃料。因此,全球经济有滑入新一轮滞胀的可能。

  所谓“滞胀”,在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同时通胀(Inflation)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

  这个概念值得注意的原因,部分基于在战后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上,人们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不能并存,亦因为人们广泛认为滞胀与财政赤字一样,一旦开始就难于根治。在政治场上滞胀以通货膨胀痛苦指数(Misery index)来量度(简单以失业率及通胀率相加),用以影响美国1976年及1980年的总统选举。在此,不妨回顾一下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胀往事。

  造成那次滞胀的原因,经济学界的观点趋于一致,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直接原因是,全球经济先后遭到了两轮石油危机的冲击。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海湾国家以石油价格为武器,宣布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并提高原油价格。同年底,以海湾国家为主体的欧佩克宣布,将原油价格再次上调。这便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石油危机。6年后的1979年,产油国再次挥舞起原油价格这一利器。他们以伊朗革命为导火线,直接将原油价格由1978年的12美元/桶,迅速上涨到1980年的40美元/桶左右,第二次石油危机由此爆发。受此影响,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

  另一原因则为不当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就这一点而言,就需从凯恩斯主义说起。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居于统治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初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和货币扩张的对策,的确使衰退得到缓解,生产力获得了空前发展。但进入60年代末,这种好景便不复存在。因越战和林登·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美国经济发展陷入停滞。为了推动经济增长,1970年尼克松总统任命伯因斯执掌美联储,伯因斯采取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其主掌美联储期间,美国的货币供应M3每年都是以双位数字增长。其中1977-1979年3年间,M1增长创战后最高纪录。到1978年伯因斯离任之时,美元的购买力比他刚就职时,足足损失了72%。但经济并没有因此而改观,反倒是随着货币数量的增长,通胀愈发严重,但同时经济也趋于停滞。当然,除了糟糕的货币政策之外,政府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作出过度管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战争原因造成能源危机,进而导致能源价格暴涨,令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为对抗经济衰退,央行使用过度刺激的货币政策对抗,结果形成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如果进一步简化为公式,大致可得:(第四次中东战争+伊朗伊斯兰革命→能源危机)+宽松的货币政策=1970年代的滞胀。

  那么,如果上述结论具有普适性,未来世界经济会否陷入滞胀,将主要取决于各国货币当局的应对了。毕竟,战争这一要素已经存在,能源危机也正步步逼近。对此,我们需保持足够的警惕。

  (作者系广州经济学者)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