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万亿级食品产业链在这里崛起!智慧养猪 真香!

  上海的红烧肉、广州的叉烧肉、东北的锅包肉……一道道名菜只听名字就让人垂涎。而这些菜都离不开这种食材——猪肉。

  猪粮安天下。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充足的粮食产量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2021年,河南生猪存栏4392万头,生猪出栏5802万头,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从“猪王”牧原到“肉王”双汇,一个从猪身上绘出的现代农业产业新图景,正在中原大地上徐徐展开。

智慧养猪,猪舍里来了机器人管家

  走进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想象中“养猪脏乱差”的画面并未出现。在这里,猪住上了楼房,机器人成了管家,智能饲喂系统按需自动下料,猪只悠闲地进食,集成各类摄像头、传感器的智能巡检机器在猪舍内巡检,监测环境数据和猪群生长信息……

  记者看到,智能化设备将采集到的猪舍内猪群体征、姿态、声音等数据上传到牧原智能养殖云平台集中处理,养殖技工通过手机、电脑等就可以调控猪舍内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

  “牧原的生猪生产线挑战了养殖密度、物流成本、产出效率三个极限。”牧原总裁助理袁合宾说:“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猪分层居住,完美实现土地集约养殖;整体采用空气全过滤的‘新型智能猪舍’,能实现防病、防臭、防非洲猪瘟的有机统一;5G全覆盖,生产运营智能化,喂料、猪群监测、病死猪清理、粪污清理、保洁、控温、控湿等全部由机器人完成。牧原的生猪生产线‘送进去的是饲料,产出来的是猪肉。’”

  为破解养猪的环境污染难题,牧原集团自创业初就探索出“养殖—沼液—绿色农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将养猪生产的粪肥全部资源化利用。绿色养猪,科技先行。为适应社会发展对环境的更高要求,牧原自主研发了新一代除臭技术,对猪舍排出的空气全面进行除臭灭菌,消除了臭气影响,有利于养猪场生物安全管理,该技术在全球居于领先水平。

  当前,牧原集团现已形成以生猪养殖为核心,集饲料加工、种猪育种、商品猪饲养、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猪肉产业链养猪业务遍及全国24省(区)102市215县(区)。与此同时,从温氏股份、唐人神到新希望,河南市场接连迎来省外养猪企业的布局,河南生猪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智慧育种,自主研发抚平“猪肉之痛”

  前不久,“中国一年吃掉7亿头猪”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中国人的“猪肉之痛”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猪肉之痛”,痛在何处?

  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和生猪生产国,平均每年要吃掉7亿头猪。然而我们日常餐桌上的猪,90%都有引进品种的血统,2020年,我国从国外引进种猪数量高达两万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1999年开始,牧原就开始布局种猪育种的“种子计划”,坚持自主育种和价值育种,把国内好的种猪基因留下来,把国外好的种猪基因引进来,致力于做在中国环境下更适合发展的种猪品种。

  牧原董事长秦英林更是将生猪育种这一课题列入两会代表提案,多次建议强化种猪育种创新,加快良种繁育与推广,加强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提高良种供应能力。

  “牧原建立了轮回二元育种体系,采用种猪性能测定、性能选育、选配等技术手段,持续选育优秀基因,提高种猪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形成了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综合效益好的种猪,不仅改善猪肉品质,更为消费者提供了瘦肉率高、五花夹层好、口感香嫩的猪肉,同时提高了养猪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袁合宾骄傲地说,当前,牧原已摆脱了对进口种猪的依赖。

  据了解,牧原集团现拥有专业育种人员1700余人,以及规模居前列的核心种猪群。为不断优化“猪芯片”。牧原集团还建立了猪肉质量控制实验室,通过加入全国“猪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借助高校及研究所的技术力量,进行育种方面的研究。截至目前,公司已成立11个专业种猪育种公司,持续推进生猪育种规模化发展,走出了一条种猪育种产业化、市场化之路。

智慧加工,吃得好更要吃得香

  在双汇集团漯河屠宰厂屠宰分割车间,自动致晕机、自动开胸机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有序运转,一头生猪被分割成200多种产品。

  在肉制品加工生产线,记者看到,16台AGV机器人通过MES系统,在激光定位、智能避障等技术支持下,高效自动运行;原料从-18度解冻到-2度仅需15分钟,快速解冻有效保障肉品质量和口感风味;肉馅在全程真空环境中反复按摩摔打3000多次,极致追求产品鲜嫩高弹的完美口感……

  “双汇对标国际一流企业,对双汇第一工业园屠宰分割、肉制品加工的生产工艺、信息系统、环保系统等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了全流程生产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确保了产品质量。”双汇发展副总裁周霄介绍说。

  据了解,该项目智能化升级改造后,生猪屠宰单班产能为每年150万头,调理制品产能为每年2.5万吨,年销售收入40亿元。肉制品加工项目可实现年产肉制品6万吨,年销售收入15亿元,生产效率是改造前的2.5倍。

  香卤猪蹄、猪头肉、小酥肉、美式培根、香肠……在双汇产品展厅,琳琅满目的产品令记者垂涎欲滴。美味的背后离不开产品的创新研发。目前,双汇每年新产品销量占到10%以上,拥有200多种冷鲜肉、1000多种肉制品的产品群,双汇冷鲜肉、香肠、火腿、培根、中式酱卤等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双汇通过产品的持续创新,让大家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肉类消费需求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周霄说,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正是这一目标在百姓餐桌上的具体体现。

上下游联动,万亿级食品产业链正在形成

  “猪产业链”牵起的不仅是养殖和屠宰,更带动了上下游的粮食种植、饲料生产和农机装备制造、肉食品加工等产业。2020年,河南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4.9%,超过排名第二的装备制造业。“强在猪肉,不止猪肉”,河南万亿级食品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在驻马店市西平县,畜牧机械制造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该县目前已形成育雏、种鸡、肉鸡、蛋鸡及生猪养殖设备组成的五大类120多个品种的畜牧机械,成为全国较大的畜禽养殖设备生产基地,年产养鸡设备1000万台套,养猪设备50万台套。

  生猪生产也带动了生猪饲料企业进军河南,正大、六和、大北农、禾丰、双胞胎等饲料巨头都齐聚河南,为生猪产业提供“强支撑”。

  依托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河南汇聚了众多速冻企业巨头,如三全、思念、科迪等,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的速冻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品牌就有近60个,河南成为“中国速冻之都”。

  “河南将以食品工业为牵引,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达成大食物安全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