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重压之下转型 科伦药业去年营收净利润双增 研发投入18亿


  年报发布季,上市药企2021年年报陆续发布,输液行业龙头企业科伦药业自限抗令、国家集采以来,其年度业绩就颇受关注。据公司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尽管局部仍受疫情波动影响,但科伦药业全力拓展成熟产品市场,实现营收172.77亿元,同比增长4.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3亿元,同比增长32.94%。今年一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也预计将同比增长50%-70%。

  在限抗令与国家集采重压之下,科伦药业的转型已经初见效果,除了成熟产品市场的拓展外,公司近年新获批的高质量仿制药也在持续放量,助力业绩增长。创新研发成果也逐渐步入收获期,未来或为业绩增长增量。

  25个产品中选国家集采

  面对国家集采,科伦药业的态度是准入先行,深度参与国家与地方集采,发挥其仿制药序贯上市的产品集群优势,使新产品实现快速规模销售,提升盈利能力。科伦药业淘汰了现有管线中没有竞争优势的项目,集中资源加强在研品种推进力度。

  2021年,科伦药业17个仿制药获批上市,其中,注射用头孢他啶5%葡萄糖注射液的获批、注射用头孢美唑钠/氯化钠注射液的报产,标志着科伦布局多年的粉液双室袋技术平台开始进入实质产出阶段。16个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7个产品首家过评。另有30项产品申报生产,从2017年至2021年12月31日,其获批上市94项,有52项处于申报生产阶段。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对于制药企业而言,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方面,部分未能中选集采的品种或中选价格大幅下降的品种,收入和利润可能出现下滑,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主体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对于生产工艺先进、成本控制领先、药品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可以通过集中带量采购打开市场空间,通过以价换量,最终有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集采方面,科伦药业共有25项产品中选国家组织药品带量采购。其中,2021年共有15个产品中选第四、五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进入了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重点地区。尤其是在第五批国家集采中,科伦药业共计11项产品中标,中标数量并列第一,成为国家集采的头部供应商之一。受国家及省级集采的常态化影响,市场销售表现出了更多不确定性特征,但科伦药业2021年仍然完成了既定目标,实现营收172.77亿元。其中,公司输液产品实现营收80.84亿元,同比微增4.99%;非输液领域(不含近年新获批仿制药及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实现营收56.01亿元,同比下滑1.82%;近年新获批仿制药及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实现营收约32.51亿元,同比增长19.37%,其中,增速最快的为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2021年销售额7300万元,同比增长达1143.05%。

  9年累计投入超85亿元搞研发求转型

  创新驱动转型是医药行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据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化药1类新药申请临床共870个受理号,同比2020年增长57.3%;2021年治疗性生物制品1类新药申请临床共466个受理号,同比增长95.8%,创新研发竞争激烈。

  2012年,史上最严限抗令出台,作为输液行业龙头企业,科伦药业也在这一年启动创新转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创新,自2013年以来已累计将超过85亿元资金投入研发创新。9年来,科伦药业启动了面向国内外市场的300余项药物研究,其中包括276项具有集群、难度、特色和成本优势的仿制药和改良创新药、63项具有me-better特征的创新小分子和生物技术药。

  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政策落地后,2021年注射剂相继“过评”,集采范围不断扩大,药品集采政策已进入常态化制度化阶段,将进一步重构仿制药、创新药竞争格局,显著影响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科伦药业的策略是推动具有核心价值的高端仿制药的申报进度,保持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顺利推进;并计划借助政策红利,重点聚焦患者未获满足的临床需求,瞄准全球医药前沿科技,力争寻求突破,加快创新转型。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科伦药业的创新研发管线中,创新大小分子项目55项(含创新小分子药物25项,生物大分子药物30项),以肿瘤为主,同时布局了肝病、心血管、麻醉镇痛、自身免疫等疾病领域,形成了疾病集群和产品迭代优势。2021年,科伦药业研发投入18亿元,占营收比约10.42%,主要推动12项创新药物临床研究,实行重点项目重点突破,多个在研产品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其中A140 EGFR单抗预计明年第三季度递交新药上市申请。同时开发9项创新临床前阶段项目和30余项药物发现阶段项目。不过,创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科伦药业在创新转型上的成果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

  兴业证券研报认为,随着疫情的进一步控制,科伦药业所在的大输液领域景气度恢复向上,竞争格局逐步改善。同时,公司的研发布局较为完善,研发成果逐步进入收获期,未来研发效果逐步展现,将带来公司业绩和估值的双重提升。

(文章来源:新京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