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天涯海角”的南昌育种人

  □ 祝飞本报记者徐蕾

  目前三亚正是光照充足的时节,气温达到30摄氏度左右。位于崖州区南滨农场的南昌南繁基地内,绿油油的稻浪迎着春风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

  “两用不育系禾蔸繁殖田,约30%开始抽穗;生育期最短的不育系今天插完秧……”市农科院育种专家胡玉平通过视频向记者介绍了近期南繁育种的情况,“去年12月开始播种,大田管理工作得当,水稻长势良好,为后期的分批收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月中旬后,育种试验田各种材料开始抽穗,科研工作进入了紧张繁忙而又关键的时期。胡玉平在田间主要忙于制种隔离和赶粉、杂交授粉、杂种优势纯度鉴定等育种工作,为防止田间各种鸟的危害,他还要做好防鸟措施。谈到今年育种的困难,胡玉平表示,“受疫情影响,上班人员减少,原本三个人的工作现在全部由我一个人完成,工作量暴增,需要经常加班加点。加之近期海南天气忽冷忽热,温度不够导致成熟期延迟,部分组合结实率比较低。”

  在胡玉平身后的实验田里,国审组合“广和33”正欢快地摇摆着正值灌浆期的稻穗,长势良好。旁边的“原香优033”和“珍野优R2101”两个新品种也已参加三亚2022年江西省水稻新品种展示,即将成熟,生长良好。胡玉平说:“我们在海南基地此次种植水稻面积约11亩,南繁材料共1500份,除了4亩多国审组合及后备新组合制种试验田,还有5亩恢复系及优特稻育种材料加代选育试验田,还有两用核不育系选育材料以及新恢复系等试验田。”

  据了解,今年市农科院育种专家在南繁基地制种9个新恢复系,25个不育系,交叉配组225个新组合。其中两用不育系于2月下旬出穗,育种小材料出穗期为3月上旬到3月下旬,新组合制种出穗期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4月中旬进入紧张的小材料收种,4月20日左右收制种用的种子,届时胡玉平将进行田间筛选,分批收种。之后仍需经过多代观察和筛选,性状稳定表现优良的株系混收进入品系比较试验,从中择优推荐参加各级新品种区域化试验 ,专家审定后方可成为正式的水稻新品进行推广。市农科院选育的优质晚稻新品种“广和优33”于今年年初通过国家审定,就是南繁工作的转化成果。

  一株小小的水稻,可以解决亿万人的温饱问题,而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海南被誉为“育种天堂”、新品种选育的“加速器”,这里独特的热带气候,可以实现喜温农作物的加代繁殖,使一个品种的育种周期缩短三分之一至一半。每年10月底至11月,等到南昌的水稻收获后,市农科院的农科专家像候鸟一样,从南昌赶赴海南开展南繁育种,等到来年5月,海南的水稻收获后再返回南昌。从进入市农科院工作开始,胡玉平几乎每年冬季和来年春天都开启南昌、三亚“双城”工作模式,把汗水挥洒在稻田里,潜心研究杂交水稻新品种培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海南是旅游度假胜地,而对于我们而言,这里是加速孕育新品种的科研宝地。”胡玉平说。

  据悉,市农科院科研人员将于5月上旬完成全部南繁工作返回南昌,经过高产高效栽培试验及生产示范,向种业公司和种粮大户进行推广并提供栽培技术服务。同时对从海南入选的育种材料在南昌基地进行下一轮试验。

(文章来源:南昌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