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启动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3月1日起正式施行。4月8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下称《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

  那么,究竟什么是“算法”?其实,“算法”并不是什么新奇和高深的概念,恰恰相反的是,“算法”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弥新的事情,它跟整个人类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些古今中外的“算法”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举几个例子来说,不管是三国时期曹冲称象的故事,还是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求解圆周率的尝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系列方法,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算法”。而我们今天谈到的“算法”,更多的时候是类似于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冠军背后的人工智能算法,以及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背后的推荐算法,或者某一款炫酷游戏背后的3D图形渲染算法。

  在移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时代,很多具有较强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大型网站、平台及产品,对数以万计的用户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也是今年以来《管理规定》以及《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如此被关注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如此,为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有效推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落地见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中央网信办牵头开展“清朗·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

  深入排查整改算法安全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根据中央网信办在《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中披露的信息,即日起至2022年12月初,中央网信办牵头开展的“清朗·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将深入排查整改互联网企业平台算法安全问题,重点检查具有较强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大型网站、平台及产品,督促企业利用算法加大正能量传播、处置违法和不良信息、整治算法滥用乱象,积极开展算法备案,推动算法综合治理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工作目标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在主要任务上,“清朗·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主要包括组织自查自纠、开展现场检查、督促算法备案、压实主体责任、限期问题整改等五方面工作:

  在组织自查自纠方面,中央网信办要求指导互联网企业对照《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全面梳理算法应用情况,深入开展算法安全能力评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算法应用问题,消除算法安全隐患,维护网民合法权益;

  在开展现场检查方面,中央网信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网信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部分互联网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各地网信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自行对属地其他企业开展检查,重点检查企业算法合规情况和算法安全能力;

  在督促算法备案方面,中央网信办要求向企业宣传解读《管理规定》中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的总体原则、备案范围、填报要求和咨询途径等,督促企业尽快完成算法应用情况梳理,并及时开展算法备案信息填报工作;

  在压实主体责任方面,则要督促企业配备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算法安全治理机构和专门人员,建立完善算法安全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利用算法服务正能量传播、处置违法和不良信息等工作,监测算法滥用乱象,防范算法安全风险;

  最后,在限期问题整改方面,将对检查中发现的措施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向企业及时反馈并督促限期整改,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将依据《管理规定》严肃问责处罚、责令改正。

  综合监管体系逐渐完善

  “算法选择权”终将回归用户

  不管是短视频、新闻资讯还是购物、出行等领域,只要有用户的地方就有“算法”。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用户几乎无法规避掉这些“算法”。而随着综合监管体系的逐渐完善,立法上的不断跟进,“算法选择权”最终还是回归到用户自己手上。

  在天元律师事务所朱宣烨和曾雯雯的最新研究《算法备案——我国算法透明度治理的新方案》中,回顾了近年来与算法透明度相关的各项立法进程。

  比如说,在立法上,最新出台的《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都对自动化决策进行了规定。如《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保证决策透明度、保证公平公正、实现平等交易。对于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自动化决策方式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时,要求“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表明信息主体拥有“算法选择权”,还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保证主体的拒绝权得以实现。该条还规定了在个人信息处理者作出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决定时,信息主体拥有的“知情权”与“拒绝权”。

  此外,2021年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利用三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治理机制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算法生态规范的算法安全综合治理格局。该综合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算法安全风险检测、算法安全评估、科技伦理审查、算法备案管理和涉算法违法违规行为处置。随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管理规定》,作为我国首部以算法推荐服务为规制对象的部门规章,该规定旨在规范通过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行为,保护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拒绝权、救济权,强化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者、消费者在互联网时代的权益。其中,算法备案制度作为我国算法透明度治理的新方案,同时也是算法综合治理格局的重要一环,尤其值得关注。

  “算法”尊重意识参差不齐

  部分平台企业任重道远

  在互联网企业平台层面,算法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数据处理的效率,通过算法模型预测客户行为,进行精准商业推送的行为大大降低了商家的获客成本,同时,也对用户选择商品或服务提供了便利性。

  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利用算法模型进行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诱导沉迷、影响舆论等有损市场秩序、侵害用户权益等不合理使用算法的负面事件。例如,一些互联网企业平台在“个性化推荐”关闭按钮上的“小心思”就值得商榷。

  自从《管理规定》3月份落地以来,不少互联网企业APP平台开始上线多个“个性化推荐”关闭按钮。但是很多人已经发现,关闭这些APP的个性设置,对用户而言步骤繁琐。

  例如在电商APP平台拼多多上,上述关闭“个性化推荐”的步骤更是多达7个:首先是打开拼多多APP,接着在主页右下角点开“个人中心”,然后找到该页面中的“设置”按钮,在“设置”按钮下翻找到“常见问题”选项后,继续翻找“个性化推荐与广告”一栏,点进去选择“个性化推荐管理”,再点进去勾选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这样复杂的操作很有可能阻挡了部分用户的“算法选择权”。

  据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经有70%的用户担心个人喜好和兴趣等隐私问题被算法“算计”,甚至有50%的用户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由此看来,如果企业在“算法”上精于“算计”,很有可能难以赢得用户青睐,甚至会适得其反,最终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文/刘洋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