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面对价格革命浪潮 不能仅靠反通胀

  研究价格以及价格背后的复杂历史与社会经济演变是一件十分繁琐的工作,被誉为“这个时代最天才的历史学家”的大卫·哈克特·费舍尔,就在近期将这项异常复杂的研究工作集结成册,编著了蜚声世界的《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本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也凸显了作者在长周期的观察研究中的敏锐度。

  本书涵盖了长达800年的四次价格革命浪潮,作者将所能够搜集整理的各类价格研究的文献资料都集中在这本书中,并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分析,把流动的价格记录作为标志,深刻剖析价格变化的逻辑和影响因子,从而让阅读此书的读者能够借助价格的变化了解世界经济社会的演变。就如同其代表作《阿尔比恩的种子》所揭示的,价格将一切变得确实可靠。

  价格的历史就是一部变化的历史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或者说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就蕴藏在价格体系上,这就是本书引言开宗明义提出的“价格的历史是一部变化的历史”。价格不仅可作为一个研究符号或指标存在,还可折射出价格革命的深远影响。作者在书中提出了研究价格革命的三大任务:一是逐次以四次价格革命浪潮为目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包括价格浪潮的基本信息,不同商品价格浮动模式等。二是探索不同学者和理论模式的解释角度,评价这些解释方法的特征,并提出作者自己的模型和方法。三是考量价格波动的后果,研究价格所体现的动态的结果,并将其与社会问题等关联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路径。这也是《价格革命》所一再强调的,理论支配下的研究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从历史素材和客观数据中解疑释惑同样是很好的认识论。

  回顾历史的演变过程对于理解当前的世界价格变革趋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众所周知,价格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是宏观政策主要的调控目标之一。物价稳定、通胀温和以及均衡的价格波动对于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等具有突出意义。费舍尔强调本书对价格浪潮的研究是波动而非循环,波动更具有多样性,而且比较不具有可预测性。同时,正是由于价格的波动和动态变化,在近现代历史中的价格革命往往开始于经济繁荣时期,结束于世界性危机。历史一再证明,价格浪潮直接反映的是历史的演变,表现为繁荣、危机和恢复期以及相对的均衡期的规律。价格革命浪潮的这一基本演变也可以在经济周期、金融周期以及历史周期中充分体现。因此,理解本书中的价格革命浪潮需要宏观历史思维。

  历史上的四次价格革命

  目前,我们身处的或许是一个新的价格革命浪潮的特殊时期。能源、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出波动和动态变化之中,通胀风险或者说潜在的通胀风险正在酝酿,欧美国家和新兴国家都面临着通胀率持续上升的威胁。作者在书中采用历史学家们的多元视角看待通胀,根据速度和原因对通胀进行甄别。

  回到本书的主体结构部分,即四次价格革命浪潮。第一次价格革命发生在1180年至1350年的中世纪。12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大行其道的时期,君主制、贵族制和民选政府等开放、多元的体系齐头并进,而且也是一个欧洲扩张的时期,人口向外迁移,人口和财富增长呈现大体均衡的态势,价格保持相对稳定,主要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钱荒”,人口增长和经济繁荣对货币的需求增加,但货币供应却明显不足。从12世纪晚期延续到14世纪中期的中世纪价格革命是一个漫长的涨价浪潮。这一时期通胀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价格上涨反映在人口增长急需的能源、食品和原材料等领域,市场扩张加快了货币周转速度,从而产生需求型通胀和货币型通胀叠加,导致价格一路走高,延续近一个世纪。价格的上涨,又引发白银和黄金的需求量大增,反过来推高价格,这一系列复杂的联动效应引发西欧14世纪危机。

  第二次价格革命浪潮发生在16世纪,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经历了14、15世纪的混乱和危机后,欧洲人口浪潮开始引发食物价格上涨和能源成本快速攀升,价格上涨的幅度超过了过去经济均衡期的波动范围,市场和人们的反应则加剧了价格上涨态势,实际薪酬大幅缩水。这一轮价格浪潮持续到17世纪初。这一时期,地主的收益提高,地租和地价比食物、燃料的价格涨得更快,导致劳动所得与资本回报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并成为16世纪物价飞涨最重要的社会后果之一。作者认为,政府对物价上涨的反应造成了财政上的不平衡,富人阶层将税负转移到穷人和中产阶级,政府税收减少后,又不得不大肆举债,导致欧洲社会从不平衡转变为不稳定,价格涨幅越发激烈,伴随而来的是17世纪的饥荒、瘟疫和经济萧条。

  第三次价格革命浪潮出现在18世纪,起源于当时的法国巴黎。谷物市场中小麦的价格不断攀升,带动欧洲大部分地区农产品价格上涨,并且传导到新大陆。这一时期的价格革命浪潮的起因仍是人口加速增长带来的总体需求的快速增加。与过去两次价格革命浪潮的经历类似,政府和个人对价格上涨的反应偏慢,价格上涨带动货币扩张,18世纪欧洲的商业票据作为通货得到使用,纸币开始出现,并传播到欧洲的殖民地地区。为了维持运转,欧洲各国政府被迫举债,法国政府的“公债”和英国政府的“统一公债”开始大量发行,但在战争期间遭遇暴跌后引发公众信心下降。这一时期,商业资本的收益迅速增加,地租和利息跑赢了通胀,薪酬却无法跟上商品价格上涨的速度。但是,由于当时全球市场的扩张和融合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人均收入和社会福利提高,使得这一次的价格革命浪潮没有造成大量的饥荒。

  第四次价格革命浪潮则发生在20世纪,这一时期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价格革命浪潮可谓剧烈。当时,英国和美国的大宗商品价格创出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时期,金本位制盛行,各国的货币制度开始形成,随之而来的物价悄然上升,新一轮的通胀以较为缓和的趋势出现。经济繁荣掩盖了价格上涨的弊病 ,反而成为经济表现乐观的象征。作者认为,20世纪的价格革命主要是过剩的需求所致,世界人口加速增长、生活标准提高和资源供给有限同时出现,加重了对有限资源的需求压力。与此同时,战争因素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14年欧洲战争爆发,战争期间的货币扩张和物价飙升严重损害了经济的稳定性;“二战”后,欧洲国家遭遇严重的恶性通胀,美国陷入短暂的衰退周期。正如作者所言,20世纪的剧烈通胀与此前历次价格革命均不同,其速度、规模和冲击力堪称前所未有。

  不能简单地反通胀

  本书在总结了四次价格革命浪潮后,转而回到了当前这个时代的困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滞涨”(通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现象。对此,作者认为从13世纪至今的每次价格革命后期都曾发生过滞涨,因而滞涨并非是这一时期独有的现象。在这一轮滞涨时期,石油危机和商品涨价大潮同时出现,1974年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高达11%,生产方的出厂价格则高达18.9%,“两位数的通胀率”成为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物价暴涨的最高纪录。20世纪80年代,“政策性衰退”开始,政府通过大幅提高利率控制通胀,并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产生了很多严重的后果,包括加剧社会不公平、抑制投资和降低生产率、削减需求,并使得失业率上升。

  作者据此提出,反通胀政策的社会成本比通胀本身更具毁灭性。从历次价格革命浪潮中可以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即每一次的价格革命浪潮都源于其结构本身,但是损害往往不是通胀本身引起,而是由其运作中的不协调造成的,最残酷的结果就是价格革命的后果都会落在穷人身上。费舍尔直接批评了通过利率控制通胀的作法,其结果是实际薪酬下降而资本的实际收益增加。

  费舍尔在本书的结语部分总结道,历史研究永远无法确定无疑地告诉我们将会发生什么,但它会使我们受益于过去来之不易的经验,还会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身对未来的影响。通过四次价格革命浪潮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价格革命具有结构上的类似点,体现为三点:一是价格革命并没有固定和规律的周期频率,但长期动态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质,全部呈现波状结构,从悄无声息的开始和缓慢推进,到经历漫长的繁荣时期缓慢上升,最终从短期事件演变为长期趋势;二是价格革命浪潮所反映的通胀形式具有相似性,即过剩的总需求,而其产生原因就是人口加速增长或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是价格革命浪潮所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价格上涨至严重通胀时会出现人口下降、经济崩溃、政治革命和国际战争等,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推动通胀上升,最终形成了一种相似的潮流。

  费舍尔认为,通胀和反通胀政策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面对价格革命浪潮应从几个重要层面着手,包括学会用长远的视角思考价格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形成模式;掌握更多关于价格革命长期趋势和大背景的具体信息;货币政策应稳固而严谨,并且严格细致地实施;采取更加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方式。费舍尔呼吁道,未来的走向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又源自我们对过去的记忆。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