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天津自贸试验区七年成绩单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王敏记者朱波报道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七年以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加强改革统筹谋划和推动,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放管服”、 贸易投资、金融等重点领域开展系统集成式创新,培育新经济、新模式、新动能,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顶层设计大事记

  发展纲要文件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2015年4月21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是中国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

  自贸建设1.0阶段: 2015年4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发〔2015〕19号)。

  自贸建设2.0阶段: 2018年5月4日,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国发〔2018〕14号)。

  自主发展3.0阶段:2019年9月30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措施的通知》(津政发〔2019〕27号)和《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9〕37号)。

  中长期发展纲领:2021年12月27日,发布《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十四五”规划》。

  体制机制

  设立全国首个专司政策与产业创新的自贸试验区法定机构:2020年6月18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与产业创新发展局注册登记,专司制度创新与产业培育。

  通过联动创新区建设实现滨海新区“全域自贸”:2021年4月23日,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滨海高新区联动创新区总体方案》《中国(天津) 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生态城联动创新区总体方案》。

  全国首创联动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模式:2021年4月26日,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建设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示范基地,2021年12月28日,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示范基地(数据产业化)建设实施方案》。

  2021年6月22日,在国家干细胞工程产品产业化基地建设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示范基地。

  部署建立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项目立项管理制度:2020年10月,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第十五次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第一批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项目,共有6个。2021年5月,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正式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项目立项管理办法(暂行)》并启动第二批创新发展项目立项申报,共收到相关市级部门、企事业单位、自贸片区等提交的申报项目33个,通过立项的创新发展项目共17个。

  ——创新成效及典型举措

  服务国家战略

  1.形成工作方案: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制定实施《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八项措施》《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方案》,相关部门出台《关于加强保险业服务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意见》等配套文件。

  2.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2021年9月27日,首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在天津召开,标志着三地在加强联系沟通、共同探索发展路径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3.京津冀自贸试验区通办联动机制:2021年12月23日,京津冀政务服务合作工作专班办公室召开首次会议,建立了“云”签章系统加盖电子印章,发布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第三批“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目录。

  贸易自由方面

  1.综保区五大中心建设不断升级,自贸试验区和综保区双区联动成绩凸显。

  一是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先后出台《关于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的实施办法》、《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支持和鼓励航空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和《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规范和指导企业适用保税维修再制造政策的若干意见》,其中全国首创境外飞机保税维修形式申报、境外飞机航程内保税维修绿色通道等政策,有效支持促进了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发展。目前,机场片区是我国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门类最多、政策创新最密集的区域。2021年,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158.91亿元,同比增长73.79%,实现维修产值超21.8亿元,维修收入超2.2亿元。

  二是积极推动保税展示交易业务。结合天津口岸优势和综保区功能,推动海关出台全国首个保税展示交易操作规程,实现冻品、跨境电商商品、经典车等多品类保税展示交易业务,助力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

  三是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自2018年3月在东疆试单成功至今年3月底,累计18家企业获批分类监管资质,仓库总面积154797平米,非保仓储面积63015平米,助力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四是进口中药材分拣业务顺利落地。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与综保区双区联动优势,实现市药监局、东疆海关“双检各动”优化为“双检联动”,实现进口中药材流程再造优化。

  2.汽车贸易。围绕国际汽车贸易中心目标,持续深化汽车贸易配套制度、政策、功能创新,着力打造汽车进口贸易、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基地,初步打造形成“一口岸、三中心”即汽车贸易、消费口岸,整车及零部件物流中心,新动能培育中心,汽车租赁中心的汽车大流通体系。通过平行进口汽车三包责任险共保体、大贸车保税仓储、经典车产业创新、二手车出口海外展销模式等创新举措不断涌现,获批建设北方首条聚焦港口应用场景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汽车贸易全产业服务链不断升级。2021年,天津口岸进口平行车超2.5万辆,进口额225亿元,全国占比达60%以上;北方二手车出口基地成型。

  3.生物医药产业。实施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委托生产模式等一批创新举措,优化生物医药全球协同研发的试验用特殊物品准入许可,支持自贸试验区内医疗机构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建设京津冀“细胞谷”,推动启动细胞治疗专项立法,区内汇聚中科院工业生物所、瑞普生物、宝石花医疗等200多家生物医药健康企业。

  2021年9月25日,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我市首单用药申请,标志着天津自贸试验区开展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绿色通道试点。目前,已批准天津肿瘤医院空港医院共9个批次、3个品规药品,进口货值超1000万元,大幅降低患者用药成本,吸引罗氏制药全球首个个体化医疗研究院落户。

  4.跨境电商产业。先后完成北方首单宠物粮食类目突破、首单B2B出口试点、首单1210保税出口业务、首个跨境电商保税展示新零售等创新落地,集聚阿里巴巴智慧物流中心等龙头项目,以建设跨境电商主题园区为契机,积极打造跨境电商进出口双向海港口岸。

  投资自由方面

  1.探索开展RCEP、CAI等国际规则对接实践。2021年5月14日,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率队来津,就RCEP框架下的服务贸易发展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就CPTPP授课。2022年1月2日,泰达洁净材料公司获天津首张RCEP原产地证书,实现降税幅4.3%,标志着RCEP带来的关税减让政策在津正式落地。

  2.畅通外商投资渠道。东疆片区新承接27项海事执法事权,成为全国第三个实现海事全能审批区域,吸引和催生了优质资本与市场主体加速集聚。

  金融自由方面

  1.商业保理。以创新商业保理融资模式和会计核算规范、商业保理融资成本抵扣等持续政策创新,为商业保理打造一流政策环境,截至2021年底,区内共有各类保理企业531家,商业保理资产规模达2840亿元。2021年10月13日,区内企业安途金信以中国国航机票售卖全程业务数据为交易基础,完成全国首笔跨境人民币保理业务。

  2.融资租赁天津自贸试验区全国首创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飞机、船舶离岸融资租赁对外债权登记、租赁SPV共享母公司外债额度、大型租赁物异地委托监管等创新,首创联合租赁、跨境转租赁、出口租赁、保税租赁、离岸租赁等40余个创新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累计完成飞机租赁达2000架、船舶租赁超过300艘、海工平台租赁及处置超过60座,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

  2020年12月,滨海(天津)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加挂“天津租赁资产交易中心”牌子,2021年12月,批复同意滨海(天津)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正式更名为天津租赁资产交易中心,2022年4月,正式完成工商登记变更。成立一年来,该中心为盘活存量资产提供了重要渠道,截至2021年底,租赁资产交易规模突破10亿元。

  2022年3月,南航租赁将一架原境外飞机租赁公司所拥有并通过跨境转租赁结构租赁给南方航空使用飞机资产包购买到东疆项目公司,将飞机资产从境外转移到东疆综保区,是东疆完成的诸多飞机资产交易和处置业务缩影,东疆的飞机资产交易量从2019年近20单,增长到2021年的70余单,近三年累计完成150余单,已成为全国最大租赁飞机资产交易中心。综合来看,打造世界级租赁聚集区成果初显,成为天津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的一张亮丽名片。

  3.FT账户。2019年11月26日,天津FT账户系统获批连通上线,截至2021年底,累计收支超4000亿元,其中,2021年结算金额超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0%。推出“FT账户分公司模式”,河北、江苏等外省市的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内开立分公司,将FT政策逐步辐射京冀。

  4.供应链金融。2019年6月《天津海关关于东疆保税港区保税仓储货物质押融资业务有关事项的公告》在全国首创发布。同年9月,全国首单现货保税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在东疆落地。2020年12月25日,发布《关于促进天津自贸试验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搭建数字金融一体化平台,与金融机构系统对接,以冷链贸易为切入点,为中小企业提供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全国首创的“数字仓库+可信仓单+质押融资+大宗商品市场+场外风险管理”五位一体供应链金融创新体系,可信仓单创新模式已经实现数仓改造并试单成功,向企业授信总额23.5亿元人民币,投放规模约5.5亿元人民币。

  5.要素市场建设。2019年,率先推出中国(东疆)融资租赁行业发展指数“,成为中国租赁行业发展”晴雨表“和”风向标“。2020年10月,东疆创新融资担保基金成立,探索”租赁+普惠金融新模式。2021年10月21日,发布《关于促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场外风险管理业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场外风险管理业务研究。2021年12月30日,发布《企业ESG评价指南(试行版)》,助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2022年4月,东疆片区跨境期货套期保值资金流转创新业务在人民银行支持下顺利推进,以实际举措支持实体经济。

  6.滨海基金小镇。入驻企业超过60家,认缴规模达到191.2亿人民币,聚集海河产业基金、滨海产业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鼎晖投资、弘毅投资、中信资本、春华资本为代表的私募股权市场管理机构,礼仁投资、韩华投资(PFM)、润晖投资(PFM)为代表的知名内资、外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所在区域拥有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计158家,管理基金规模4771亿元。

  7.积极融入“双碳”国家战略。国内首支经绿色认证的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全国首单绿色“碳中和”资产证券化债券、我市首家碳资产管理公司和首只中长期碳中和债券在东疆落地或发行。

  运输自由方面

  1.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推动中欧班列常态化高质量发展,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完善国际海铁物流枢纽功能。组建航运交易、航运资产管理平台,整合航运经纪人才资源,创新船舶供应模式,打造海外工程出口基地。实现邮轮配送模式创新,设立邮轮母港进境免税店,打造邮轮旅游岸上配送中心。

  2.保税燃油。2022年1月4日,出台《关于促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油气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21年9月28日,天津港保税燃料油混兑调和业务在燃供公司正式启动,这是天津自贸试验区首个油品政策正式落地。2021年,完成保税燃料油供应3209票、204.79万吨、9.72亿美元,同比增长47.13%、68.22%和90.14%,进一步确立了华北地区最大船用保税燃料油供应基地和分拨中心地位。

  3.网络货运。东疆片区在全国内首创共享经济平台企业综合服务系统,延伸运输装备服务、成品油电子商务网络零售、碳资产管理等上下游领域,与汽车租赁、商业保理、航运物流和二手车出口业务形成联动,积极打造行业生态。

  推进人员自由探索

  1.出台支持自贸试验区外籍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措施。2020年4月,印发《关于支持自贸区外籍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工作措施》。

  2.成立特色产业人才联盟。2020年9月5日,成立中国·东疆融资租赁产业(人才)联盟。2021年10月21日,成立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维修再制造产业联盟。

  打造高水平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

  1.深化“放管服”改革。2019年12月30日,天津自贸试验区行政审批局揭牌,全国首创“一个部门、一颗印章”审批、行政许可“一企一证”、 经营范围登记规范化、最简告知承诺制等创新举措。

  互联网医院“一企一证”。首创国内互联网医院“一窗申报、一表申请、一次踏勘、一证覆盖”的“一企一证”服务新模式,互联网医院项目落地时间从6个月以上压缩至3个月,高济医疗、智云健康、恒瑞医药、医朵云等知名企业相继落地,以互联网医院“一企一证”改革为代表,中心商务片区 “一企一证”改革实现高频民生行业的全覆盖,累计合并精简表格132个,精简率73.3%,减少要件446项,减少61.3%,合并许可证132个,合并率73.3%,并在平台经济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2.打造法制化营商环境。2020年1月1日,天津自贸试验区人民法院正式履职,是我国北方首家自贸试验区法院。

  2021年3月24日,全国首例无形资产融资租赁案依法宣判。

  2021年4月23日,出台《关于促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律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东疆融资租赁中心法庭成为全国唯一以融资租赁命名集中审理融资租赁案件的专业法庭。创新府院联动机制,率先建立东疆多元化纠纷共治中心,打造集诉讼、仲裁、调解、公证等为一体的一站式专业法律服务平台;率先探索融资租赁公司和商业保理公司信用担保保全机制,让企业切实感受到司法服务效率的提升。

  天津自贸试验区法院泰达金融中心法庭。全国首创“要素式审判+互联网法院+赋强公证”新模式,从流程优化、科技赋能、约束前置三个维度,突破消费金融市场不良贷款处置难题。2020年4月1日起至2021年底,合计审结消费金融案件5015件,平均审理时间由以年计算降至44天,极大缩短了案件审理周期。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