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A股长期活水来了! 美国目标日期基金之父重磅发声

  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标志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启航。“意见”不仅关乎千家万户的养老,长期限的养老资金入市对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会各类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日前富达投资大中华区投资策略及业务资深顾问郑任远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定投是养老投资的关键。超长期限的养老投资可平滑市场波动,享受长期复利的红利。富达国际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丛黎接受专访时表示,“意见”只是开端,各方做好投资者教育,让更多人开始养老投资,为自己的退休之后生活未雨绸缪,才是“意见”更大的意义所在。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在美国,富达投资占据第二支柱401k市场份额30%,第三支柱IRA市场份额约20%。

  尽管中国的第三支柱刚刚启航,但若参照海外经验,第三支柱会为各类投资机构带来广阔的机遇。

  例如,来自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美国IRA(个人退休账户对应中国的个人养老金)资产规模约13.9万亿美元,约占美国退休市场资产的35%,较20年前的23%显著上升。截至2021年9月底IRA资产约占美国家庭金融资产的12%,较20年前的8%显著上升。

  公募基金是美国个人养老金的主力。截至2021年底,45%的IRA资产投资于共同基金(对应我国的公募基金)。不少研究人士更是认为美国股票市场的长期牛市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括养老资金在内的长期限资金的支持。

  2021年6月底,4770万美国家庭拥有IRA账户,占美国家庭总数的36.7%。

  以下为采访摘录:

  中国基金报:“意见”发布标志我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启航,怎么看其中“账户开设”和“税收问题”的提法?

  丛黎:首先,这次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意见”,一般来说这种安排比多部委联合发文层级要更高,这显示了权威性。

  谈到税收和账户开设问题的确是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最受关注的安排。其中,税收相关的安排后续还会明确。

  目前一种可能性是沿袭在税收递延式商业养老保险时的做法,不过在表述上和实际操作上更简单、更容易让人明白。最终还是看政策落地情况。资金账户开设上,“意见”提到商业银行或其它获得金融产品销售资格的机构。政策出台之前,有一种意见是认为账户可能需要放在银行。“意见”的表述是更为开放的。

  在国内,银行有非常大的客户群体,所以账户开设在银行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三支柱在中国是新生事物,大的客户群为投资者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意见”除了商业银行,还将可销售金融产品的其它机构纳入。这就意味着部分大的平台可能具备资格。

  郑任远:根据“意见”的安排,每个人同一时间只能开设一个账户。这是非常好的。

  这是美国的缺点。美国的制度是“爱设多少设多少”,投资者可以在银行设一个,在富达这样的基金公司设一个,在保险公司再设一个。因为有税收优惠,总投资的额度有上限。这样以来,每个账户里的钱很少。

  对于个人来说, 难免混乱。各个账户投资结构不同,产品不同。有的账户他(她)还忘了。同一时间只允许设立一个账户是更好的,如果我在某银行设了一个账户,过两年,我觉得银行给的产品不到位,我把这个账户转移到另外一家银行。这样安排安排是更好的。

  中国基金报:美国的IRA 在税收优惠上有不同安排。传统IRA是存入的时候不扣税,提取的时候扣税。后来推出的罗斯IRA是存取扣税,但是提取的时候不扣税。这两种安排各适合什么样的投资者?

  郑任远:传统IRA:比如我放了5000块进去,从我今年的应税所得里面扣掉这一部分。但是等到退休以后,我拿出来的钱要交所得交税。90年代中期推出了罗斯IRA.罗斯IRA是倒过来,钱进去的时候交税。税后的钱通过复利积累,退休以后拿出来的时候不交税。现在罗斯IRA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因为年轻人的刚开始的所得低,扣除的应税额度也低,但是经过三四十年的复利跟资本成长,拿出来的钱不交税,这个税优的额度是很大的。

  中国基金报:制度设计上个人每年存入的上限是12000元。怎么看存入上限?

  郑任远:因为享受了税收优惠,存入上限的设计是必要的。目前“意见”设立了统一的上限,就是每人每年的缴纳的上限是12,000块。一开始以简单明确的方式设立上限是好的,越简单越容易让人接受。“意见”也指出上限日后可能上浮。此外,若参照国外的做法,也有可能是区分不同的年龄层设立不同的上限。

  中国基金报:要使第三支柱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哪些关键?

  郑任远:一个关键是定投机制化安排。假设,个人通过三支柱给自己存养老金。一个30岁的年轻人,不能说开户放12,000就没事了。这样的话,再怎么复利,也不可能保证他(她)退休的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定投。因为定投才能累计,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地累计。也只有定投才可以平滑掉中国市场上上下下过山车一样的风险。

  但是定投怎么做?这个是美国第三支柱目前的缺点。美国目前第三支柱的安排上,没有默认定投。假设我到富达,开一个第三支柱账户,我需要告诉工作人员我要定投才能获得这个安排。如果能够设计默认定投的选项,这会大大改善投资的效率。如果开户的时候默认每个月到点定投,投资人不希望定投,他(她)需要另外在相关表格上“打一个勾”,这是更好的安排。

  美国的第二支柱目前已有默认定投的安排。自2006年开始实施,效果很好。但是因为历史上的原因还没有推广到第三支柱。

  中国基金报:中国的互联网和电商非常发达。这能为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带来什么?

  郑任远:互联网和电商拥有海量数据。这为养老投资提供广阔的可能性。尤其在用户画像、投资者教育方面数据的作用怎么强大也不会过。比如,20岁、30岁、40岁的、50岁的人,可以基于数据生成用户画像。这样一来,他(她)更容易理解自己的需求。此外,人都有非理性的地方。大数据可以告诉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第三支柱发展的过程中,投资顾问非常重要。而投资顾问也是基于数据做出的投资建议等。虽然个人养老金账户是个人账户。但是一个人的养老需求可能与家庭其他成员相关。

  考虑这样一个例子:先生是外科医生,每年的收入较高,太太是在当地的慈善机构做事,薪水不高。但是如果把他们合起来考虑,太太的个人退休账户IRA它的组合可承受的风险,可以比一个低收入者要高很多,长期的期望报酬也会高很多。投资顾问会根据个人的特殊情况,给出个性化的意见。

  丛黎:富达和蚂蚁合作5年的《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今年是第五年。比如最早第一年报告的时候,调研数据显示,年轻人基本一半以上都是没有养老意识的。但到去年第四年这个比例已经有较显著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需要做养老准备了。

  这是得益于这个数字平台和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按照传统渠道和品牌,很难触达到那么多的企业和个人。

  中国基金报:一提到养老产品,大家很自然地将它和“低风险、低回报”联系在一起。什么样的产品适合做养老产品?

  郑任远:的确,人天然会将养老与低风险结合起来。但是实际上,只有具“成长性”的资产才能抵御通胀,才能享受复利的红利。

  问题是,大家一谈到养老产品都要“保本保收益”,但是“保本保收益”就不能“保成长”。中国的资管新规实施后,资管产品打破刚兑,保本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再者,“保本保收益又保成长”本就是违反经济基本原则的。美国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刚开始的时候投资者的也将养老产品与保本保收益等同起来。改变观念需要时间。从70年末一直到80年中期,美国的养老资产是由银行跟保险主导,资管公司没份。其中,商业票据(CD)占据了很大一部分。82年我开第一个IRA账户,我买的也是CD。

  目标日期基金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一定意义上,目标日期基金是在保本保收益跟成长中间的一条中中间道路。很多人头脑中有个二分法,要么是保本保收益,要么是高风险最后可能全军覆灭。事实上,即使在最坏的股票市场,全军覆灭的可能性也极低。目标日期基金设计基于的原则是,个人可以承担的风险与年龄挂钩。年龄越老,离退休越近,或者过了退休年龄,可以承担的风险越少。

  中国基金报:目标日期基金是为养老而设计的产品,怎么才能挑选到好的养老目标基金?

  郑任远:2006年,美国推出了革命性的《养老金保护法案》。这个法案中将第二支柱中的定投作为默认选项,目标日期基金作为养老投资的核心产品。同时,它明文规定什么样的资管公司或者金融机构有资格为企业的第二支柱平台提供默认产品。

  符合资格的金融公司资本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要具有一定的经营年限,投资团队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研发和风控制度必须达标。机构只有符合这些条件,才有资格做养老产品。

  丛黎:中国的证监会对发行养老目标基金也有相应的要求。具体而言,最近三年非货的平均规模在200亿元以上。目前符合发行养老目标基金产品的基金公司都已经是符合监管要求的适格机构,不同规模的基金公司都在从不同层面发力,为投资者提供更好更多的选择。

  郑任远:以美国的情况来说,目标日期基金它涵盖的面非常广,涵盖美国国内的股票大中小型股、成长股、价值股到美国之外的股票,物料到各种公债,公司债、公司债中包含可投资级的和垃圾债。我们倾向于认为,大型的公司拥有足够大的的投资团队,才有望覆盖这些资产类别。美国的目标日期基金市场份额也体现了类似的道理。头部的三家机构占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简单来说,大机构,拥有丰富的养老投资经验,拥有完善的风控系统的机构有望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目标日期基金。

  中国基金报:目前全球政治经济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这对养老投资带来了什么挑战吗?

  郑任远:从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市场曾经面临很多不确定性。有人说,今年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拐点。即便是这样,但对于中国来说,这也不是我们的第一个拐点,我们经过好几个大拐点。换句话说拐点是正常的,在一个复杂的高度互联的系统里面,拐点是一定会有的。应对拐点,风控是关键。风控在养老金投资的核心。没有完整风控机制的养老金产品,不是养老金产品。在拐点附近,风险通常是是很高的。好的风控系统能够确保你能够活下来。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养老账户中的资产现在跌下去了,他(她)退休时投资的收益还能不能达标,这是可以算出来的。如果设置了定投,跌下去之后,他(她)买得更便宜了,这未必是坏事。

  养老投资是非常长期的事情,时间可以平滑波动。前提是强大的风控系统能保证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不被清洗出局。

  中国基金报:关于个人养老金制度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

  丛黎:目前,大家可能更多的集中在这个政策这个制度框架类本身。我们想提一个广义的第三支柱的概念。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第三支柱就是享受税收优惠的个人养老账户。但是即便没有税收优惠,个人养老投资也还是要做的。

  目前中国的第一支柱差不多覆盖了10.3亿人。没有被覆盖的群体中,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广义的第三支柱,会对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支柱政策落地让我们大家为之欢欣鼓舞之时,我们更希望看到各方以第三支柱政策落地为契机,进行全社会的投资者教育,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个人养老投资中,更好地为自己的养老进行储备,从容养老,优雅养老。这个才是整个制度落地的一个更重要的意义。

  郑任远:在美国的时候,有人问我什么样的人需要401K(第二支柱)和IRA(第三支柱),我的回答是会变老的人。养老投资关乎每一个人。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