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打造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江苏标识

  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这是党中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又一重大工程。江苏作为长江沿线重要区域,理应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为主线,让长江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长江文化产品火起来、让长江文化联动强起来、让长江文化生态美起来。

  “动”+“静”结合,彰显长江文化保护的历史深度

  保护好文化遗产是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根基,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产生时代价值的根本保障。

  要加强对“静态”的不可移动文物、景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学科融合,在长江文化考古中有效融入生物、水利等学科,摸清长江文化的历史流变;实施人员参与融合,在政府主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模式下,畅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实施“微更新”与“微治理”融合,推进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修缮、长江文明“大遗址”和风貌群等代表性项目建设;实施文物普查与动态更新融合,建立实时调整的文化遗产名录与数据库。

  创新对“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非遗保护与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科技保护的融合,打造长江文化带江苏段“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技艺性非遗项目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回归生产实践,构建新型非遗保护场域,增强非遗“活性”。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阐释与研究。建立江苏省长江文化研究院,上承国家长江文化研究平台,下领地市级文化遗产研究智库,横联长江文化带11个区域的长江文化研究联盟。同步开展长江文化带江苏段全历史时段的宏观研究和分区域、分类别的微观研究,打造长江文化研究区域品牌,为争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国家重点建设区夯实基础。

  “文”+“创”融合,攀登长江文化弘扬的时代高度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保护、弘扬长江文化的最好路径,是讲好长江故事、让长江文化“火”起来的有效路径。

  深化文旅融合,打造长江文化带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样板”。依托“创意+”,将诸如“长江大桥”等不同区域的特色长江历史文化遗产符号化,打造一批长江文化IP.依托“水韵江苏”发展目标,遵循《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发展规划纲要》等要求,发挥长江文化江苏段浦口火车站、燕子矶等诸多文化遗存的作用,丰富长江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业态。依托“互联网+”,建立长江“水文化”数字平台,提升长江文化旅游开发的管理效能。

  构筑长江文化空间,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度。围绕国家“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发展目标,在长江轴线开展音乐、阅读等各类型文化创意活动,激发公众的长江文化记忆。以文旅融合集聚区和5A级景区发展合二为一作为主导定位,升级打造各类长江文化公共空间,以及多个“世界级、江苏化”城市滨江文体旅休闲带,凸显长江文化的“江苏面孔”。

  强化长江文化对外传播,提升长江文化江苏段美誉度。力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搭建大江大河(长江)文化平台,实现常态化的水文明国际化对话。建立统一规范的“长江文化美丽金腰带”江苏标识系统,持续性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同时辅以立体化的传播渠道,多侧面、多角度传播长江文化,讲好长江故事。

  “点”+“线”整合,延伸长江文化传承的空间广度

  从点到线,坚持系统思维,是提升长江文化保护效能的内在要求,是让长江文化区域联动强起来、建设长江流域共同体的关键。

  再认识长江文化概念,树立长江群域文化共同体共识。强化“流域”概念,整体把握长江文化的内涵体系,建立健全长江文化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加快构建多层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展示体系。

  实现多战略合一,推进长江文化“流域共建共享”。推动长江文化带与长江经济带协同,同时推动长江文化带与“一带一路”倡议协同,与乡村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协同,为形成长江文化保护新格局提供载体。

  强化流域合作,打造多元一体格局的长江文化带。搭建国家级长江文化带合作联盟,建立长江文化带双边多边利益磋商机制,为形成合理分工、差异发展、共建共享共赢的协调发展新格局提供政策支撑。打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保、长江水治理、文化旅游等跨行业协调通道,搭建长江文化带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协同共享平台,实现流域性文化共建和共享。

  “绿”+“美”聚合,提升长江文化发展的治理效度

  江苏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理念,让长江文化生态美起来。

  完善长江生态保护顶层设计,推进长江文化绿色发展。依据《长江保护法》,制定地方性政策文件,建立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长江文化遗产执法协作机制、长江文化生态保护问责机制,为长江文化保护做好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协作、监测。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长江沿岸地区重化产业战略性转移,构建长江文化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培养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实施“三生四美”战略,建设“美丽江苏”。进一步加强长江生态环境整治修复,提升长江岸线生态品质,优化沿江岸线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打造山清水秀、岸绿景美的长江岸线,探索构建全民参与护江的共治体系,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贡献源自江苏的群域生态文化治理经验。

  (作者分别为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