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上海日筛查千万人!什么情况会变红码、黄码?官方解答来了

  上证导读

  “当前上海疫情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基础还不牢固,不能有丝毫侥幸松劲。”今天的上海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如是说。

  数据显示,4月25日,上海新增本土阳性感染者“1661+15319”,重型患者259例,危重型患者28例,新增本土死亡病例52例。当天的上海出院出舱人数为14812例。

  截至目前,上海本土阳性感染者已累计接近54万例,已累计排查到在沪“密接”接近49万人。累计本土确诊42942例,治愈出院18982例,在院治疗23770例,死亡190例。死亡病例中,最小33岁,最大101岁,平均年龄82.52岁。33岁这位患者为男性,因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诊断为心源性猝死,曾接种两剂次新冠病毒疫苗。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表示,今天报告的阳性感染者数量比昨天下降了2000多例,降幅达13%,这是自疫情出现下降趋势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而且90%以上的新增阳性感染者是在封闭管控期间或集中隔离期间被发现的。

  孙晓冬分析,奥密克戎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力强、隐匿性强等特点。此次上海疫情始于2月底,至3月中旬累计超过1000例,大概差不多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但到3月下旬累计超过10000例,翻了10倍,只用了10天左右;到4月上旬累计超过100000例,再翻10倍,也只用了10天左右。就是说,在本轮疫情的早期,疫情是按照几何级数的增长幅度在增加,且用时很短,截至4月24日,累计数已超过50万。

  目前疫情持续在高位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中心城区中的老旧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和大型企业等重点地区和场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管控难度较大,加上病毒的上述特点,极易形成交叉感染和聚集性疫情。针对上述难点,上海目前已开展针对性的攻坚行动,通过采取加快密接人员转运、强化风险人员筛查、环境清洁消毒等措施,多管齐下,全力遏制疫情传播。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得到了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支援上海核酸采样近20万人次,还有17个兄弟省市和部队系统的2.5万名医护人员,他们为上海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作出了重要贡献。赵丹丹说,在此,对各兄弟省市的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上海市民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倾情付出和无价情谊。

  目前,随申码赋码规则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红码、黄码?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刘迎风介绍:

  赋红码对象为以下五类人员:一是初筛阳性、混管阳性人员;二是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三是密切接触者;四是入境人员(澳门入境除外);五是高风险地区来沪人员等。

  赋黄码对象为以下四类人员:一是解除隔离观察后处于健康监测期间的密切接触者;二是密接的密接;三是中风险地区来沪人员;四是核酸筛查“应检未检”人员等。

  上海承诺,要严格实行“非必要不离沪”,采取各项措施从严从紧做好人员离沪管理,坚决防止疫情外溢。

  新增本土死亡病例52例

  最小年龄33岁

  4月26日10:00,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第165场新闻发布会在线上举行。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在会上披露,4月25日,上海市新增1661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15319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661例本土确诊病例中,675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18例在相关风险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968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归确诊病例。15319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中,15120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199例在相关风险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

  截至4月25日24时,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259例、危重型患者28例。

  4月25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52例。平均年龄83.1岁,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100岁。33岁这位患者,男性,因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诊断为心源性猝死,曾接种过2剂次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其他51位患者均合并有多脏器基础疾病,包括肝癌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重度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后遗症、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尿毒症等重要脏器的严重疾患。死亡的原因均为基础疾病。

  截至4月25日,上海市共有死亡病例190例,最小33岁,最大101岁,平均年龄82.52岁。190例病例中,31岁-40岁2例,41岁-50岁2例,51岁-60岁6例,61岁-70岁16例、71岁-80岁38例、81岁-90岁79例、91岁-100岁46例、101岁及以上1例。据统计,70岁以上死亡病例占总数的86.32%。除1例心源性猝死之外,其余死亡原因均为基础性疾病。死亡病例中12例曾接种过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其余均未接种新冠疫苗。

  4月25日出院出舱人数14812例

  赵丹丹披露,截至4月26日9时,这次疫情全市已累计排查到在沪密切接触者489510人,均已落实管控,其中404255人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余正在检测中。

  昨天,全市本土确诊病例出院1941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2871例,他们将返回居住地接受健康监测,请社区妥善做好接返工作。

  严格实行“非必要不离沪”

  上海疫情形势总体稳中向好

  赵丹丹说,上海严格实行“非必要不离沪”,采取各项措施从严从紧做好人员离沪管理,坚决防止疫情外溢。

  一是离沪人员除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外,还须提供24小时内抗原检测阴性证明;在机场、车站等道口做好相关查验工作,最大限度减少风险人员输出。

  二是对流调排查中发现已经到外地的密切接触者、次密接以及其他高风险人员,由上海市疾控中心及时向各地发出跨区域协查函,纳入当地疾控部门属地化管理;进一步加强与兄弟省市工作对接、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

  三是进一步落实防外溢主体责任,加强援沪方舱建设人员、货车司机、援沪核酸采样人员、其他在沪滞留人员等离沪重点人群疫情防控工作,严格闭环转运、严格撤离安置。

  赵丹丹说,当前上海疫情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基础还不牢固,不能有丝毫侥幸松劲。我们要强化转运隔离,将阳性感染者迅速转运收治,加强现场流调排查,努力实现应转尽转、日清日结,阻断社区传染源。要做好强对流天气安全应对工作,加强方舱医院建筑物防漏雨检修,检查加固或临时拆除易被风吹动的防疫设施和建筑物,及时将人员转移至安全地方。由于受天气影响,今天封控区、管控区开展核酸检测,防范区开展抗原检测。

  上海再次强调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扰

  阳性感染者和出院人员返回居住地

  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强调,上海市已统一方舱医院出舱标准,对已治愈的出院患者和解除医学观察人员,各区相关人员不得阻挠其返回居住地。

  赵丹丹表示,对于方舱医院的出舱标准,上海市各方舱医院均是按照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执行的,舱内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健康管理和必要的中西医治疗措施后,我们会对患者进行定期的核酸检测,当出现连续2次标本核酸检测呈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即可解除隔离管理离开方舱。同时,上海也会给出舱人员发放《解除医学隔离证明》。

  赵丹丹表示,为了让患者顺利返回居住地,其所在区将做好接返工作,提前与方舱医院对接好次日出院人员信息、提前安排好车辆,尽快接回本区出院人员。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个别小区出现了拒绝解除隔离观察人员返回的情况。

  “对此,我们想再次强调下:《解除医学隔离证明》是出院人员核酸阴性报告和健康码绿码的等效凭证,对于已治愈的出院患者和解除医学观察人员,各区村委、业委会、物业公司等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扰阳性感染者和出院人员返回居住地。”赵丹丹说。

  苏浙皖等省市支援上海

  核酸采样近20万人次

  赵丹丹表示,在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统筹协调下,我们得到了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在医疗救治、核酸筛查等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对各兄弟省市的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赵丹丹说,近一段时间来,我们每天都要筛查约1000万人,要完成如此大的采样量,离不开各兄弟省市援沪采样队员的倾心援手。截至目前,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支援上海核酸采样近20万人次,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当天往返的方式,经常是凌晨从当地连夜出发,在经过数小时的舟车劳顿之后顾不上休息,就立即投入到采样过程中,为上海及时完成核酸筛查任务默默奉献着。

  “还有来自17个兄弟省市和部队系统的2.5万名医护人员,正是他们克服着种种生活上的困难和不习惯,穿着闷热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勒得紧紧的口罩,奋战在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核酸检测中,承担着高强度的医疗救治任务,为上海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里,我想对他们说声谢谢,上海市民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倾情付出和无价情谊。”赵丹丹说。

  什么情况下会变成红码、黄码?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核酸阳性将被赋红码

  目前,随申码赋码规则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红码、黄码?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刘迎风在会上介绍了随申码赋码规则:我们注意到,近期市民朋友对随申码的赋码规则比较关心。根据疫情形势和工作需要,我市一直在持续优化“随申码”赋码规则和相关人员防控措施。昨天,市防控办专门发文进一步明确了本轮疫情期间“随申码”的赋码管理规则与具体工作要求。

  赋红码对象为以下五类人员:一是初筛阳性、混管阳性人员;二是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三是密切接触者;四是入境人员(澳门入境除外);五是高风险地区来沪人员等。

  赋黄码对象为以下四类人员:一是解除隔离观察后处于健康监测期间的密切接触者;二是密接的密接;三是中风险地区来沪人员;四是核酸筛查“应检未检”人员等。

  市民参与核酸检测时,如果采用单人单管的方式,检测结果为阳性的,随申码将被赋红码。如果采用多人混管的方式,发现检测结果异常时,混管中涉及的相关人员,其随申码将被赋红码。后续将安排开展单人单管的核酸检测复核,如果复核结果为阴性的,将其随申码转为绿码;如果复核结果为阳性的,将继续保持红码。

  刘迎风说,“随申码”的赋码工作,是市区各部门协同管理的结果。我们根据赋码规则,综合采用了市级各部门的数据、各区报送的数据、以及国家平台共享的数据。

  如果市民对码色有疑议,可以通过12345市民热线进行电话申诉,或者通过“随申办”进行在线申诉。在“随申码”--“我要申诉”中提交信息,点击“提交”后,即可查看相应的赋码原因,提交准确详细的材料进行申诉。例如,对于显示为“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类型的红码,可以上传出院证明,我们将在核实后进行转码。

  刘迎风说,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已和上海市卫健委等部门建立了联合协调机制,负责“随申码”异议核实与申诉处置工作。针对市民的申诉,我们将分门别类,及时转交涉及的业务部门或区进行核实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转码。

  上海市疾控中心专家还原

  奥密克戎传播链:一路几何级增长

  会上,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分析了本轮疫情病毒传播的路径、特点等。

  孙晓冬表示,截至目前,上海市疾控中心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导致本轮本土疫情的新冠病毒,绝大部分为奥密克戎 BA.2型和BA.2.2型,这一波疫情的发生、发展,也完全符合人类现已掌握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这也是和国内外其他地区由奥密克戎变异株所导致的疫情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呈以下几个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这和奥密克戎变异株所导致感染的潜伏期短有密切关系,平均潜伏期3—4天,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一周之内就可以传2—3代,尤其是在早期,此次上海的疫情始于2月底,至3月中旬累计超过1000例,大概差不多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但到3月下旬累计超过10000例,翻了10倍,只用了10天左右;到4月上旬累计超过100000例,再翻10倍,也只用了10天左右;就是说在本轮疫情的早期,疫情是按照几何级数的增长幅度在增加,且用时很短,截至4月24日,累计数已超过50万。

  二、传播力强: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力要大于流感和此前的新冠病毒的其他变异株,如果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一个人平均可以传播9.5个人,在上海市的一些人口密度大、人员容易密集的劳动作业场所所发生的聚集性疫情中,就呈现出这一典型的特征。

  三、隐匿性强: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在上海市的疫情中,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达到了90%左右,以近10天公布的数据为例,高的有93%,低的也有85%,而即便是有症状的病例,其症状也相对较轻,主要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等,患者往往会误以为这是普通感冒或者是季节性流感,而导致未及时就医,这也会使得在疫情的早期,医疗机构能够及时发现的病例数大幅减少,甚至是较长时间后才会发现疫情,即容易造成隐匿性传播。

  孙晓冬表示,归纳起来,正是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自身的特点,所以在本轮疫情的早期,等我们发现阳性感染者的时候,疫情其实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隐匿性传播,然后又进一步通过批发市场、菜市场、集体单位等人群聚集场所快速扩散,直至在较短时间内进一步引发了社区的广泛传播,从而导致目前的疫情状况。

  孙晓冬表示,虽然近期疫情仍在高位波动,但今天报告的阳性感染者数量,总数较昨天报告的又有了进一步减少,达到了2000多例,减幅达13%,这也是自疫情出现下降趋势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而且,90%以上的新增阳性感染者是在封闭管控期间或集中隔离期间被发现的。

  孙晓冬表示,目前疫情持续在高位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中心城区中的老旧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和大型企业等重点地区和场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管控难度较大,加上病毒的上述特点,极易形成交叉感染和聚集性疫情。针对上述难点,上海市目前已开展针对性的攻坚行动,通过采取加快密接人员转运、强化风险人员筛查、环境清洁消毒等措施,多管齐下,全力遏制疫情传播。

  消毒机器人活跃在上海抗疫一线

  根据有关部署,上海从4月22日起开展社会面清零攻坚九大行动,其中包括清洁消毒行动。科技助力抗疫,消毒机器人在此次上海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位于上海张江的钛米机器人进驻多个方舱医院,24小时在线负责消杀工作,解放了紧张的人工服务资源。

  上海部分关键产业复工复产见闻:别人抢菜,他们抢光刻胶;别人团菜,他们团零部件

  记者周琳、周蕊、贾远琨

  上海是我国汽车、集成电路等关键产业的重要集聚区,汇聚了上汽、特斯拉、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产业链上下游的一大批重点企业。如今,这里正不断扩大复工复产企业范围,滚动推进,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点带链,有序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4月23日,上汽临港乘用车工厂工人在总装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两批8.9吨光刻胶,“飞抵”上海

  上海华虹五厂的洁净室里,12英寸全自动产线24小时不停,有限的人手保证产能高负荷运行。

  “虽然有很多自动作业,但还是需要人去监控。”华虹五厂厂长魏峥颖说,“现在全球的芯片供应链都非常紧张,我们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必须保障连续性生产,这样才能保证下游客户的各类产品,都有芯片可以用。”

  集成电路被誉为工业“粮食”,上海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2021年贡献了超过四分之一全国集成电路的销售额。封控前夕,作为我国集成电路制造的龙头企业,华虹集团6000多人选择“逆行”驻守,住宿舍、睡办公室、打地铺,保障多个“芯”工厂平稳运行。

驻厂员工准备地铺(受访者供图)

  六千人的保链行动并不容易。3月27日晚间,得知浦东新区即将封控的消息后,数千名企业员工,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急扔下碗筷、随手将衣物和洗漱用品丢进行李箱。

  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运行涉及材料复杂性高,尤其是化学品储存期限的安全限制,因疫情防控政策收紧的趋势,导致供应链矛盾凸显。“一体化”机制下的供应链部门紧急启动“24小时供应链保卫战”,华虹集团第一时间任命“战”时保供“团长”,每天核对库存“水位”,每天计算最短的短板,每天盘算可以上路的司机,每天牵挂保障物资通行证,每天忧虑制造厂会不会弹尽粮绝……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资保障,困难重重。”华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素心说,用于芯片生产物料保障非常关键,各类原料库存,一旦存储低于40小时可用,就要协调采购运输,千方百计保产线不停。“推动集成电路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基本需求是我们的责任。”

  “保链”并非一个人的战斗。接到公司封闭运行通知,华虹五厂制造部黄煜第一时间安排物资到位;五厂动力部水气化科凌磊主动承担为槽车师傅送饭任务,感恩供应商的支持;研发一部集成四科钱猛三月份几乎天天驻守公司,加班加点保障研发项目进度;生产计划部物料控制科曲超深夜紧急对应调整槽车到厂计划;五厂工程三部光刻工艺科程奥博居家隔离期间,深夜仍在统计员工健康信息……

  驻厂员工正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集成电路生产涉及复杂而繁多的设备系统,需要专业和定期的维保,数十家设备厂商的数百名工程师毫不犹豫选择了陪伴。最夸张的是有人把帐篷搬进了办公室,成为驻厂的“豪宅”。荷兰光刻机企业阿斯麦也是其中一员。阿斯麦大中华区相关负责人说,阿斯麦有数名工程师在华虹共同驻厂,进行光刻机的维修保养。

  4月24日清晨4:35,东航物流旗下中国货运航空一架航班飞抵浦东国际机场,机上承载的物资中,有5.4吨光刻胶,这是华虹集团不可或缺的生产物资。4月以来,东航物流已为华虹集团运输2批光刻胶,共8.9吨。

  光刻胶是集成电路生产中的关键性原材料,且全程需冷链运输,运输要求非常之高。远程对接、成立物流保障运输专班、与海关紧密沟通、采用“预报关”模式。如今,第一批光刻胶已交至华虹手中,当日便被送抵工厂投入生产。

  “还有许多五湖四海的客户,有慰问、关心、鼓劲、投喂,他们没有为求产能而来;我们也用6000人的驻守和坚持,庄严兑现对客户‘一诺千金、使命必达’的承诺。”张素心说,目前,华虹集团的生产保持满产状态,在复杂严峻的疫情情况下,做到了内部防疫严格实施、供应没有中断,全力保障全国乃至全球的供应链稳定运行。

  驻厂员工和设备商一起工作(受访者供图)

  汽车“龙头”复工,拉动上下游“一体化”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里,上汽集团临港乘用车工厂内热火朝天,一辆辆整车正从这里下线,走向中国居民乃至全球居民的家中。记者在总装车间看到,有的工人正在运送物料,有的安装电子元件,还有的正在进行灯光、淋雨、雷达等各方面出厂前质检。这里不仅有非凡、荣威、名爵等品牌的车型,还有新面世的“智己L7”的身影。

  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党委书记黄建英介绍,18日开始,上汽集团旗下的整车、零部件和物流企业等,重点瞄准人员保障、供应链保障、物流保障、封闭生产管理和防疫措施等领域,启动复工复产压力测试。19日,临港乘用车工厂在压力测试下的首台整车下线,截至目前,已有700多辆整车走下流水线。

  4月23日,上汽临港乘用车工厂工人在总装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生产线的边上、办公室、展厅和会议室里,睡袋、防潮垫、气垫床、帐篷整齐划一排列。这是临港基地数千名员工一个月来居住的地方。“工厂处于严格的封控管理,生产人员也有很多因疫情原因被困在家里,物料运输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这对于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难关,但我相信我们能同心协力渡过去。”智己汽车质量交付部总监金蔚丰说。

  为了确保顺利交付,智己一线的12名员工主动请缨,组成了一支生产保供突击队。他们赶在自家小区实施封闭管理前,迅速收拾行李返抵临港工厂,开始日夜“接力”赶工。这支突击队,每天与总部采购及供应链团队一起在线上召开两次保供会议,势必要第一时间解决新出现的突发问题。正是这批年龄在30岁左右的中坚力量,承担起了制造、质保、生产规划、物流等一连串的作业任务,在严峻的疫情挑战下有序保证“智己L7”的平稳生产。

  4月17日晚间,备受中国内地汽车用户瞩目的“智己L7”顺利上市,这其中也离不开上汽临港在封闭管理期间的种种努力。智己汽车联席首席执行官刘涛说,尽管疫情对企业的正常工作和生产产生了影响,但在3月27日封控前夜,企业已抢运了一大批零部件到上汽临港工厂。

  4月23日,上汽临港乘用车工厂工人在总装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这波疫情对我们的原定汽车上市计划造成了影响,有两周左右的推迟,但是整体是可控的。”刘涛说。

  上汽乘用车是上海第一批复工复产企业“白名单”之一,然而复工并非“一声令下”就能完全实现,打通上游的供应渠道同样重要。作为上汽乘用车的供应商之一,位于上海嘉定区安亭镇的“上海三立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就找到了一个好办法自救。

  在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苏州星华实业有限公司的工厂内,一辆大型卡车停在工厂库房,工作人员正往车上装运各种货物。这一天内,有许多小型货车也分别驶入厂内,工作人员把小车上的货物清点后装至大卡车上。全部装载完毕后,大车将货物运输至物流公司,在外市的中转站进行集中消杀,随后立刻启程前往上海三立汇众。

  这些小型货车来自苏州市的四面八方,苏州申建也是其中一家。如今,疫情防控政策十分严格,物流运输价格水涨船高。像申建这样的为三立汇众供货的小零部件企业,在苏州还有四五家,他们都因为高昂的物流成本陷入了停滞。没“料”下锅,急坏了采购部。

  “我从社区蔬菜团购找到灵感。”三立汇众采购部部长赖颖彪想,既然蔬菜可以用团购分摊运费,为什么零部件不能团购呢?他立刻安排采购人员对接各家企业,自己则联系上了苏州星华,以他们工厂为转运点,安排其余5家企业都把货物运送过来,再一起发往上海,大家根据零部件数量,分摊运费,小企业还能免交。

  赖颖彪说:“民间的智慧不可小觑,‘蔬菜团购’带来的灵感可以为那么多企业减少成本、创造收益。”零部件“团购”让三立汇众上下信心满满,如今,宁波、余姚、武汉等地的供应商,也加入“团购”套餐。

  “零部件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零件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上海三立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中方副总经理刘强说,目前企业还有多个江苏方向的供货渠道处于闭塞状态,接下来将积极寻求政府以及下游主机厂帮忙解决其余的供货问题。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表示,这段时间,兄弟省市一批汽车、电子等企业亟需上海解决产业链配套的问题;同时,上海也亟需各兄弟省市的支持,同步推动零部件配套企业复工复产,打通物流通道,共同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上海仁济医院:

  保障尿毒症患者在家也能做血透

  已经整整两年居家血透治疗的骆先生(化名),没有想到这个“两周年纪念日”会在疫情封控中度过,然而疫情并没有对他的生活造成过多影响。“我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接受仁济医院肾脏科居家血透团队医生的指导,非常安心!”他说。

  马先生(化名)也是一位居家血透患者,“感谢仁济医院让我能够在家做血透,感谢每一位为我辛苦付出的医务人员。”接到小区封控通知时,马先生没有慌张,自己在家操作血透仪器,没有耽误过一天治疗。

  居家血液透析(HHD)是一种由病人自己在家里操作血液透析的治疗方式。与在医疗机构完成血透相比,居家血透能够在规律血透基础上灵活地调整透析间隔、透析时间等,可以更好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生存质量和康复机会,同时避免聚集和交叉感染。

  仁济医院的HHD培训

  据了解,2018年9月,上海市卫健委批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作为首家“居家血液透析”技术准入单位,HHD实施和项目中心随后启动。同年11月,仁济医院选取4名常规血透患者,开始规范接受HHD培训,骆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因尿毒症接受血液透析,每周三次从家至仁济医院进行治疗。2019年12月,骆先生从倪兆慧教授手中接过结业证书,成为中国大陆首位HHD培训考试合格患者。2020年,仁济医院成功开展首例居家血液透析并稳步发展,填补了中国大陆行业空白。

  自3月初本地疫情发生以来,由于小区封控、交通管制、医疗压力等原因,上海近2万名血透患者面临不同程度的透析难题。“我们尽全力解决血透患者的燃眉之急。”仁济医院血透中心主任陆任华说,“尽管难以解决所有问题,但在院领导大力支持下,倪兆慧教授带领仁济医院肾脏科团队将居家血液透析技术引进来,走在了疫情之前。”

  居家血夜透析

  周懿君医生和赵莉护士是仁济医院肾脏科居家血透团队的骨干成员,在他们精心培训下,居家血透患者能够熟悉所有的透析过程,知道如何操作透析器,并会及时处理包括并发症在内的各类问题。周懿君说:“从培训到随访,几年时间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患者健康状况的改善,更是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提高。”

  “居家血透一大优势是能有效减少交叉感染。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病人不用经常到医院血透,即使小区、楼道被封控,也能在家里自行血透。”倪兆慧教授指出,结合互联网模式,由医生进行监测,居家透析也能达到治疗目的,是疫情期间守护好血透患者生命线的有效途径之一。

  周懿君医生对居家血透患者进行远程指导

  据了解,疫情期间,为帮助血透患者度过就医难关,仁济医院一直努力落实便民医疗措施,在肾脏科血透中心在科主任顾乐怡带领下,开辟出9间“应急血透室”,全力守护患者“肾”命线。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