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数字科技赋能新市民金融需求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获得长足发展,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运用数字科技手段,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改变。

  当前,金融机构积极落实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为在城市中各行各业的新市民扩宽金融服务,尤其是城市里的青年群体。比如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等大量灵活就业的青年,他们从农村进入城市,怀揣梦想期待在城里扎根落户,在创业、就业、教育、买房、购车等领域有着旺盛的金融需求。

  又逢一年“五四”。青年人作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其金融需求成为金融机构追逐的香饽饽,金融机构克服青年群体征信空白和抵押物不足的短板,围绕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新市民的水平。

  “乐信用户绝大多数都是新市民群体,以22岁至35岁之间的年轻用户居多,数量达到7600万人,其中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数量达到83万人。”乐信CEO肖文杰表示,乐信重点从新市民和小微、个体需求入手,拓展客群业务边界,打开更大增长空间。针对有资金周转需求的小微个体工商户,上线快速提额功能,个人平均贷款额度从几千元提高至3万元。此外,推出贴身式服务产品“微乐贷”,不到两年累计解决10万多名“小店主”的经营需求。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较慢,个体工商户(小店主)等面临较多困难。乐信等新消费金融科技企业积极推出相关金融服务,助力“小店主”纾困。“受疫情冲击,我在郑州的绿植租赁公司固定客户减少近一半,批发订单几个月才能发一车货。在乐信相关服务的帮扶下,最终我的小店顺利渡过难关,下一步我再租下几个大棚专做绿植供应链,希望能够拓展新的机会。”郑州“95后”青年创业者张世闻说。

  为助力青年奋斗者,招联金融将普惠服务嵌入到购物、旅游、3C等消费场景,满足广大年轻消费人群需求,进一步引导消费升级、主动减费让利,不断践行普惠使命。通过“精准识别、精确匹配、精细运营、精致体验”的“四精”模式,加强数字化经营,实现了消费金融服务的“方便可得、覆盖广泛、价格优惠”,为传统金融覆盖不到的众多年轻群体提供了便捷、高效服务。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金融机构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应继续完善制度安排、简化业务环节,面向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创新期限灵活、费率适中的产品,打通金融服务“最先一公里”。此外,要充分应用金融科技理念和手段,降低对抵质押物依赖,改变对新市民的信用评价方式。

  为精准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便利度。近日,马上消费为普惠客群提供小额分散金融服务,通过数字化科技能力,致力于让征信白户的新市民享受到金融服务之外,还在分期商城上线了“助力新市民乐享新生活”的主题购物节活动,联合重庆百货旗下世纪购进行新市民消费品类场景营销。围绕新市民对家电家居的消费需求进行精准营销,并为新市民提供消费分期和消费特惠的福利。让新市民不仅有机会享受到平台12期免息服务,还有机会领取满减券购买心仪商品。据统计,参与本次购物节的家电品牌超过20多家,活动单品超过500余款。马上消费有关负责人表示,依托线上优势引入重庆百货各类家电商品形成联动效应,在分期商城搭建起新市民家电生活专区,努力为新市民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业内专家指出,新市民依然面临着适应目标城市生活习惯的困境,以及承担消费、租房、医疗、教育、创业等成本的压力。为保障其求职生活的便利,建立与之适配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满足新市民的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需求十分必要。

  据悉,招联持续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前沿领域探索,取得系列科技创新应用成果,保障了线上服务的极致体验与安全。疫情期间,招联依托金融科技优势,在用户的需求和金融服务机构之间,建立了一个全新而快捷的空中链接互动模式,实现“无接触金融”服务。26岁的招联用户张青表示,结婚后由于家庭消费开支压力较大,现在处于资金需求的高峰期,以往在乡村很多时候只能通过中介渠道获得金融支持,而现在他基本上除了信用卡就是使用招联平台。

  专家认为,针对青年群体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了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尤其对于受疫情影响的地区,金融机构更应该继续倡导有温度的服务,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新市民提供更安全、贴心的金融支持和助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