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大变局重塑广东新优势 多项“硬核”指标飘香全国

  广东在外贸、消费、金融、科技研发投入、都市圈建设、产业集群培育等多个方面发力,近年来多项“硬核”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广东人擅长煲汤,几乎家家都有煲汤“妙招”。但归根结蒂,各种“妙招”无外乎围绕两点——材料够靓,煲得够久,往往汤正浓时最见功夫。

  如果拿煲汤的道理看广东经济,似乎同样适用。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广东在改革开放后成为前沿阵地,多年来GDP连续位居全国首位。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相叠加之下,广东经济仍能保持韧性与活力,足见功力。2021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为124369.67亿元,同比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5.1%。

  除了经济总量,广东在外贸、消费、金融、科技研发投入、都市圈建设、产业集群培育等多个方面发力,近年来多项“硬核”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从2017年6.82万亿元提升至2021年8.27万亿元,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7年3.8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4.42万亿元,连续39年位居全国第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5年的2.47%提高到2021年的3.1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的12.8件提高到2021年的34.89件。

  汤够浓得益于材料够靓,正如广东拥有丰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拥有连接“两个市场”、运用“两种资源”的环境优势和丰富经验。近年来,广东按照“1+1+9”工作部署,在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等方面加快探索,重塑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5年里“再造”了一个深圳

  人口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活力的最有力证明。过去5年,大湾区内地9市的常住人口从7338.07万人增至7846.88万人,增幅在全国领先,人口占全省的比重也从2017年55.1%上升至2021年的61.9%,集聚能力强劲。

  人口集聚背后,广东的市场活力凸显。2021年,广东的市场主体总量跃上1500万户关口,稳居全国第一。这既归功于上世纪珠三角“三来一补”产业奠定的基础,也有赖于不断“腾笼换鸟”创造的发展活力。尤其是近5年来,一大批新一代的创新创业者集聚大湾区,引领和推动了大湾区产业的转型升级。

  交通网络越织越密,城市的边界变得模糊,城市群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活跃流动,大湾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经济联系度也在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壮大。

  数据显示,2021年公布的全国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中,大湾区占据6席,占比接近1/4,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等“组团”入选。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联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湾区的发展能级。

  2021年大湾区内地9市GDP总量一举突破10万亿元,比2016年增加3.24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深圳,“万亿俱乐部”成员从广深“双子星”扩容为广深佛莞“四巨头”,一个10万亿级城市群闪耀珠江两岸。

  大湾区变强的同时,广东也凭借“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加快探索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经济学教授陈鸿宇认为,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下,大湾区城市群更好地带动了粤东西北地区“融圈进链”发展。

  以深圳都市圈为例,深圳近10年产业外溢显著拉动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2018年,华为将终端相关部门从深圳迁入东莞松山湖,随华为迁徙的软通动力、中软国际、易宝软件、华微软件等供应商,进一步帮助东莞延伸、拓展了电子信息产业链条。2020年,华为系包揽东莞实际出口总额、主营业务收入、效益贡献企业榜单的第一名。

  如今,湛江中科炼化、巴斯夫、茂名东华能源、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广东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持续升级壮大绿色石化、新能源等优势产业,一批千亿级石化、钢铁等沿海重化产业带和核电、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科创走廊贯通大湾区

  近日,佛山的季华实验室传来好消息,其大功率半导体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技术装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突破了多项交叉学科难题,仅此一项研究就获得了4项发明专利授权。

  季华实验室的创新成绩背后,准确反映了“粤式科创”的独特之处。近年来,广东通过加快构建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从过去的浅层创新、二次创新向原始创新进化,推动了基础研究能力与应用研究能力的大幅提升。

  尤其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逐步搭建起“两廊”(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两点”(深港河套创新极点、粤澳横琴创新极点)的框架体系,启动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大湾区逐渐成为科创要素与产业转化高地。

  “香港深造,广州科研,佛山创业。”佛山市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贤帅以一个小小的牙科种植体和自身成长经历为例,点出了如何叠加三地科研、产业、市场优势、协同发展的关键。

  2013年,陈贤帅从香港博士毕业后,被引进到广州市中科院任职精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广州组建团队深入研发牙科种植体项目,不久便依靠佛山口腔医疗产品制造业基础把成果转化为产品,产品行销香港。

  如今,越来越多像陈贤帅这样的创业者在广东涌现。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业孵化基地执行副总裁牛斐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拥有广阔的腹地与巨大的消费市场,能够为科技型企业的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基础。

  “大湾区科创走廊的核心用意在于,打通港澳创新资源,链接国际创新要素,广东借此实现开放创新,从协同角度看,依托科创走廊的空间形态,不仅实现了创新能力协同,更促进了科创成果转化。”牛斐说。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深入,“两廊两点”的格局逐渐确立,粤港澳三地之间创新要素加快流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广东的科技研发投入、发明专利、研发人才、高企数量等多项指标名列前茅。

  2021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超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14%;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全省共已建成27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省研发人员超过110万人;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6万家,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

  内外贸发展齐头并进

  广东的潜力在国内大循环,如何把贸易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结合起来是广东一直探索的命题,也是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近年来,广东稳抓贸易强省建设,不断激活强大内需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2019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2021年,广东人均GDP首次突破1.5万美元。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巨大的应用市场,迅速激发了广东的消费潜力。

  今年“五一”,广东省各地、市共计发放消费券约31亿元。大手笔的发放消费券,反映的是广东对于进一步提振消费的信心,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为消费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以名创优品为例,2013年在广州开设第一家门店,如今在全球的门店数量已达5045家,实现了全球化零售版图的良性扩张。名创优品的发展充分利用了本地供应链、产业链的强大优势,也用好了国内、国际市场两种资源。哪个区域的产品质优价廉,名创优品就从哪里进货,并持续带动产品在全球范围快速流通。

  除了看消费潜力,还要看外贸新动能。广东的优势在国际循环,通过内外双向发力,深化了对内经济联系,构建了一个联通内外的贸易、投资、生产、服务网络。一组数据足以看出广东外贸转型升级的强大动能。

  2016-2021年,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从228亿元增至3310亿元,年均增速70.8%,持续领跑全国;2017-2021年,广东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全省外贸比重从46.1%提升至52.3%。随着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业态持续升级,广东外贸发展呈现强劲动能。

  “跨境电商是外贸的模式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和数字化创新,其重要特点是把产品通过网络渠道卖到海外最终的消费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APEC跨境电商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认为,以数字贸易为代表的新型贸易模式,将成为未来全球贸易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内容。

  他建议,广东要不断优化跨境电商进出口服务,不断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促进新兴服务贸易发展,全力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

  广东竞逐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尤其需要抓住RCEP正式生效的机遇。RCEP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协定,其生效实施为我国尤其是广东制造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成为广东推动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做实做强的重要契机。

  广东跃起万亿产业集群矩阵

  从深圳华为、东莞OPPO和vivo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壮大,到佛山美的、珠海格力引领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创新动能,珠江两岸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广东产业发展领先全国,全国半数以上的彩电、三成左右的空调、两成左右的冰箱、九成以上的无人机、超1/4的工业机器人均出自广东。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广东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与食品等7个产业集群迈过万亿元大关。

  如此优势得益于广东较早布局转型升级。早在2018年,广东便在全国率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2020年出台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先进产业集群,2021年印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提出以数字化引领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面对中小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问题,广东提出,借助和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成熟的数字化转型能力“帮一把”,同时通过相关政策支持“扶一程”,以及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

  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例,作为该集群数字化转型牵头企业,致景科技打造“飞梭智纺”数字化平台帮助传统纺织、印染工厂完成数智化改造,打通整个链条的下单、生产及履约等环节,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实现降本增效。

  “数字化转型之前,传统纺织行业的平均开机率较低,如今通过将下游的订单需求与上游的空闲产能进行精准匹配,工厂不用再担心订单问题,开机率得到数倍提升。”致景科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围绕家电、电子信息、注塑、消费品等行业,广东已在广州花都狮岭箱包皮具、东莞松山湖电子信息、佛山顺德小家电、揭阳揭东塑料日用品等16个产业集群开展试点,探索集群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如今,广东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初现。截至去年,广东累计推动超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6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一批企业借此减少生产成本、创新产品模式、提升竞争优势。

  金融业增加值首破1万亿

  创新一直融入在广东这片热土的基因之中,尤其近年来一直保持多项金融指标的全国第一。

  从金融业宏观数据来看,2021年广东省金融增加值达1.1万亿元,首破万亿,列全国各省份之首。广东省金融增加值近五年平均年增幅近8%,连续多年保持稳健、高质量发展。

  高增长的数据背后,是多重金融创新带来的拉动力。近年来,大湾区资本市场重大平台及创新试点不断落地,已建成较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全球资本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

  据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香港、深圳入榜前十名,广深排名均有明显提升。广州与深圳金融中心指数排名的快速上升,正是得益于粤港澳之间强化协同与金融开放创新。

  做到真正的金融开放绝非朝夕之功。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随着大湾区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持续深化,粤港澳之间的金融协同和开放正在切实快速推进落地。

  从跨境投资层面来看,当前三地股票、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的跨境交易已在逐步实现,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不断丰富,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可以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跨境资本的频繁流动推动离岸、在岸金融业务高速发展。

  跨境理财通作为大湾区内金融合作的重要创新,可以满足内地居民向南实现全球资产配置,港澳居民北向分享内地新经济发展红利的双重需要。截至今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合计2.58万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8941笔,金额8.29亿元。

  金融服务实体的初心始终不改,随着金融业的快速腾飞,金融服务实体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大湾区制造业基础雄厚,目前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各地区根据当地产业特色推动产业快速升级。

  仅以2021年为例,据广东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全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增加了2.64万亿元。这些贷款除了流向基础设施领域,大多流向了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

  广东制造业单位贷款余额达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9.1%;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770亿元,同比增长29.3%;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贷款余额266亿元,同比增长53%。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