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5月25日进行申购 汽车发动机减振器领先供应商东利机械登陆创业板


  5月25日,在中高端车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东利机械(301298.SZ)即将进行首次公开发行的网上网下申购,公司本次发行3680万股新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07%。

  东利机械此次拟募集资金3亿元,用于“年产2.5万吨轻质合金精密锻件项目”、“年产2.5万吨精密传动部件智能制造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募投项目的实施将助力公司汽车零部件的轻量化发展,以及有效提升在智能制造上的核心竞争力。

  进入国际知名汽车终端品牌

  毛利率高于可比上市公司

  东利机械是国内领先的发动机减振器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已获得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认可并进入国际主流知名汽车终端品牌。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形成了以汽车发动机减振器核心零部件为核心产品的多样化产品布局,产品种类达800种以上,其中汽车发动机减振器核心零部件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在80%以上。

  东利机械所属的汽车零部件领域处于汽车产业链的上游。汽车行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过去十年一直呈稳定增长趋势。2021年全球汽车销量8268万辆,同比增长6.04%。其中,202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继续占据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位置。预计2022年我国汽车总销量将达到2750万辆,继续保持增长。汽车制造业作为产业链密集的行业,行业增长趋势将进一步带动东利机械等供应链企业的发展。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东利机械具有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公司面向国际知名跨国集团,产品主要用于中高端车型。2021年,公司高端车相关的产品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为37.86%。东利机械的下游客户包括诸多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厂商,其中AAM集团、VC集团为国际生产发动机减振器的主要企业,全球市场占有率较高。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最终用于奔驰、宝马、奥迪、通用、福特、雷诺、保时捷、宾利、法拉利、捷豹、路虎、大众、沃尔沃等国际知名品牌。因此,东利机械在竞争中形成了服务高端客户、对欧洲出口占比高等差异化特征,公司外销欧洲的收入占比在60%以上。

  汽车发动机减振器作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要求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满足“零缺陷”目标,制造难度较大。发动机减振器零部件生产企业通常需要具有相当的企业规模、先进工艺技术和规范的生产管理体系等条件才能进入知名汽车品牌的供应商体系。因此,与产品配套的汽车品牌及车型的档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减振器零部件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东利机械与上述知名品牌的合作,印证了公司的综合实力。

  相较于可比公司,东利机械产品线相对集中,专注于生产汽车发动机减振器零部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根据行业数据推算,东利机械2021年减振器零部件销售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约为6.3%。

  东利机械营收和业绩成长性良好。2021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4亿元,同比增长25.14%;实现归母净利润5876.31元,同比增长56.62%。由于高端车相关产品收入占比较高,公司毛利率要高于可比上市公司。

  未来,东利机械所面向的全球高端车市场依然有着巨大发展潜力。随着公司不断开发新客户及定点项目逐渐增多,有望继续创造良好的业绩增长。

  立足行业趋势发力新能源车

  成长空间进一步被打开

  在保持核心产品优势市场份额的同时,东利机械不断向新能源车等领域延伸,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以当前主营业务为基础,东利机械在产品上持续布局组件市场与汽车后市场,在销售上不断开发国际客户,并以募投项目建设为契机,向新能源车领域延伸。上述三项措施,为公司未来的成长性,奠定了牢固基石。

  随着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的上升,国内汽车后市场逐渐扩张。东利机械设立后市场研发中心,布局汽车后市场,形成了汽车后市场和整车市场二者的良性循环。

  相比国内竞争对手,东利机械在海外客户的开发能力上具备较大优势。报告期内,基于成熟的供货经验及优质的品牌形象,东利机械不断开发了日本富高科、爱格拉、CO.R.A、SGF、舍弗勒集团、采埃孚集团、Mersen 及日立ABB等新增国际客户,同时,与之相匹配的新产品数量也持续加速增长,为未来的销售收入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6倍,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受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影响,汽车轻量化发展趋势逐渐形成,而发动机逐渐往小型化、轻量化、模块化发展。报告期内,东利机械通过技术改进逐步布局新能源市场,相关新能源汽车产品形成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7.64%、10.00%及7.19%。

  本次IPO募投项目是东利机械进一步实现零部件轻量化并向新能源方向迈进的一个里程碑。随着募投项目“年产2.5万吨轻质合金精密锻件项目”的建成,东利机械将具备轻合金锻造的研发、生产能力,使得公司进一步与新能源发展趋势融合,在国际市场上提供优质可靠的轻量化零部件。未来公司将逐步适应市场变化,加强布局混动、纯电动汽车市场,获取更多市场份额,成长空间将进一步被打开。

  此文内容为企业供稿,仅供参考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