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深挖农业特色“潜力”做大集体增收“蛋糕”

  全媒体记者侯庆萍王季平

  通讯员胡艳凤

  初夏的岚山区黄墩镇天蓝地绿,田野里,麦苗茁壮,长势正俏;温室瓜果,相得益彰;新型经营主体蓬勃涌现、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乡镇在新征程上迈出坚实第一步,希望正在广袤的田野上孕育。

  于黄墩而言,土地是发展的优势所在,是大多数村庄赖以生存的资源;可发展却又囿于传统经营模式的低质低效中。数据显示:2021年,黄墩镇54个自然村中,有20个村的年集体经济收入低于10万元。

  当传统的经营模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掣肘,如何利用好土地资源、释放潜力,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成为黄墩镇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破题———

  “党组织一头挑着党建,一头挑着经济发展。我们必须从顶层设计着手,强规划、重引领、优保障,领着干、推着干、带着干,将特色资源与村庄实际结合,变致富‘短板’为发展‘跳板’。”黄墩镇党委书记王志远坦言。

  于是,该镇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从体制机制创新、基层作用发挥、发展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探索,努力让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从弱到强、从散到合,力争形成一套引领山区农业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的“秘籍”。

  工作中,该镇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的通知》,细化包片领导、总支部书记、包村干部责任,压实村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职责,攻坚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布局———

  村情不同,产业不同,发展亦不同。循着这一理念,该镇积极引导各村因地制宜,不搞简单复制,不搞一刀切,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畜则畜,指导54个村科学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工作方案,积极稳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收。

  ——按规划引领、党建引领、示范引领的思路,狠抓组织基础,强化各项保障,完善政策规范,规划编制全镇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重点工程全力推进,强化组织保障。

  ——因地制宜,差异化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对标先进,外出学习,拓宽产业发展和运营模式思路。

  目前,全镇54个村均已制定科学可行的增收计划,其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7万元以上的村28个、同比增长10万元以上的村17个,预计54个村均能实现增收目标。

  探路———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在黄墩镇,党群协力、多元参与,探索村企合作、土地托管服务新模式,实现着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经营的转变,开拓着发展的新版图。

  金丰公社与该镇的合作共赢,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案例。

  立足金丰公社的种、肥、管、产、销的专业优势,该镇依托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建立“双社联合”土地托管工作机制,村集体可实现40元/亩稳定增收;通过连小块地变大块地,整合边、角、路、渠等,预计可新增10%—15%的土地。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变成“股民”,既能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能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农业农村发展焕发新活力。

  比如,该镇与山东种业集团合作,采取技术托管方式打造无公害大姜生产基地、完成省级无公害认证,签订保护收购稳定价格,目前已有5个村完成100余亩生姜种植,预计实现增收5 0余万元。

  又比如,该镇通过引进绿野农产品发展服务有限公司,计划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占地3500亩的生态农业示范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中国生态食材生产基地”等品牌;充分发挥秦家滩井村“艾蒿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有条件的村发展成本低、见效快、利润高的艾蒿种植,目前,已有8个村发展共计260亩艾蒿种植,可实现增收近104万元。

  再比如,该镇依托种植甘薯的历史传统,引入名优甘薯“玛莎莉”,全镇26个村预计发展950亩,每亩预计纯收入可达2500元;后崖村绿川养殖合作社从最初17只青山羊到现已存栏1000余只,并注册了“黄墩浔河青山羊”品牌,通过技术指导、种羊供应等带动散户建立养殖联盟,与蒲汪屠宰场进行合作联营,最后进行屠宰装盒对外销售。

  此外,该镇还引导有条件的村立足区位优势,通过实施仓储、物流、农业产业链式发展等项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收。

  如今,陈家沟村宜兴板栗合作社已完成2000吨储量的冷库和1000平方米板栗深加工车间建设,并注册“吉栗来”商标,项目运营后预计年产10万公斤,可实现200万元收益。

  万物长,农事忙,沃野织锦绣。黄墩正以党建引领破解集体经济发展“短板”,以拓展增收途径、支持产业发展为手段,不断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文章来源:日照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