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大单频出金额稳增 基建类公司全年业绩可期

  5月27日,一纸大额中标公告让安徽建工收获二级市场关注,公司股价以涨停收盘,也让公司今年以来公布的中标项目金额合计超过480亿元。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27家基建类上市公司中,16家详细披露了一季度或1-4月份新签合同金额及数量,其中14家企业新签合同金额同比实现正增长,一些区域龙头企业如北新路桥新签合同金额增幅甚至超过了100%。

  综合机构投资者观点来看,今年1-4月份,基建投资各领域单月增速均保持正增长,疫情冲击下仍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在“稳增长”的政策下,中国建筑、中国电建等建筑央企4月份新签订单增长提速,基本面持续走强。目前来看,疫情影响有限,第二季度大部分基建企业订单延续了一季度的增长趋势。随着5月份的复工复产和下半年施工旺季来临,基建类企业产值有望延续一季度的增长趋势,全年业绩有望进一步实现增长。

  上市公司频频中标大单

  5月26日晚间,安徽建工宣布中标两个大项目,分别是枞阳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EPC总承包项目,以及黄山市黟县G530焦村至东亭公路改建工程黟县县城至叶村段PPP项目,中标价格合计33.33亿元。受此利好影响,27日公司股价收获涨停,以7.95元/股收盘。在此之前的5月25日,安徽建工已经宣布中标三个项目,合计中标价为42.62亿元。

  5月28日龙建股份宣布,由公司参与组成的联合体中标醉美龙江331边防路一期(二批)施工总承包和PPP社会资本中标人,中标价27.44亿元。而在此之前的5月20日,由公司参与组成的联合体成为山东鱼台县2022年农村公路窄改宽项目EPC工程中标人,中标价合计3.12亿元。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基建类企业中标项目明显增多。以安徽建工为例,今年1-5月份,公司已经8次发布中标公告,中标价格超过480亿元。而2021年全年,安徽建工合计发布10次中标公告,累计中标价格还不到270亿元。再看龙建股份,2021年全年公司发布6次中标公告,合计中标价格为113.11亿元;而今年以来公司已经发布8次中标公告,中标价格合计73.99亿元,占比去年全年的65.41%。

  安徽建工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2年安徽重点项目投资在1.7万亿元以上,这其中涉及基建类的项目有几千亿元规模,给公司发展带来机遇。2021年底开始,市场关注点回到基建板块,而近期《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的发布,给县城的市政建设业务带来很大发展空间。

  除合同数量增多外,今年以来基建类企业的新签合同金额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央企板块中,基建“一哥”中国建筑1-4月份新签合同金额达到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房屋建筑、基础设施两项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分别增长了13%和29.1%。

  截至今年4月份,中国核建累计新签合同金额394.92亿元,同比增长15.6%;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30.97亿元,同比增长26.38%。中国电建前4个月新签合同金额3338.31亿元,同比增长23.49%。而中国交建一季度新签合同金额为4306.93亿元,同比增长4.90%,比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64.89%,完成年度目标的30%。

  区域性公司中,北新路桥今年一季度新中标的签约项目金额为57.59亿元,同比增长354.54%,增幅最高。安徽建工一季度新签合同数量和金额均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分别为93个和329.8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0.78%以及85.73%。

  安信证券分析师苏多永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作为区域性基建龙头,安徽建工2022年一季度累计新签订单在2021年一季度新签订单高增118.93%的基础上持续实现再增长,预计未来随着订单合同陆续完工结转,将持续助力公司业绩高速释放。

  “稳经济”主题下基建上市公司率先受益

  近期,稳增长投资主线持续深化。5月25日新华社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全面梳理各地区基础设施等领域存量资产情况,筛选出具备一定盘活条件的项目,建立盘活存量资产台账,实行动态管理。

  在此之前,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指出,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经济三驾马车中,消费受到疫情直接冲击,出口受到海外需求回落影响。”浦银国际证券分析师蔡瑞表示,在投资端,基建将成为稳经济的主要发力点。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稳增长背景下,消费乏力,出口承压,稳投资需要基建发挥更大作用,可以预见,一批重大基建项目将密集上马。但为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出现新的产能过剩,保证资金可持续,基建投资应坚持“适度超前、有序推进”的原则。

  据记者梳理,基建类企业获得政策支持包括财政净投放力度加大、专项债的项目准备时间比以往更早以及下发速度更快等。对此,长城证券分析师濮阳表示,前4个月,专项债累计发行1.65万亿元,已完成去年年底提前下达额度,完成全年政府预期目标的45.25%,同时今年专项债券发行进度明显快于往年。

  “目前地方专项债已经发行完毕,并在8月底之前基本使用到位,就是期望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提振经济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加快发挥投资在稳增长和优化供给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特别是通过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将促使经济增长快速恢复至正常区间,提高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刘向东同时认为,基建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扩张投资的机会,有望提振行业景气度,上市公司将率先受益,特别是负责基建承包的企业将会有更多项目开工建设。在提高项目收入的同时,对其整体业绩改善将起到托举作用。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