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首座潮光互补型电站并网发电!

  “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继光伏和渔业、农业、畜牧业等共生发展的模式之后,如今国内又多了一种“潮光互补”的新模式。

  今天(30日),我国首座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浙江温岭潮光互补智能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太阳能和月亮潮汐能互补开发的创新应用,既有效提升能源综合高效利用,还可确保新能源电力上网安全稳定。

  所谓潮光电站,是兼有潮汐发电和光伏发电两种电源形式的发电场站。在涨潮时将海水储存在水库内,在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间的落差,推动水轮机转动,进而使发电机发电,即为潮汐发电。

  过去,光伏的发电能力与光照条件直接相关,通常集中在白天日照充分时段。而在潮汐电站库区水面上铺设光伏板后,利用当地光照资源进行光伏发电,可与月球引力产生的潮汐发电形成互补型电站,打造潮汐与光伏协调运行发电的新模式。

  在提高总体电量输出的同时,可通过控制潮汐发电的时段和功率,有效平抑光伏发电波动,提升电站输出电能品质,最大化实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据悉,温岭潮光互补智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00兆瓦,设计布置24个发电单元,合计安装18.5万余块高效单晶硅双面组件。电站与中国第一大潮汐发电站互补,综合利用太阳能与潮汐能,年均发电量可超1亿度,可满足约3万户城镇居民一年的家庭用电需求。与同体量火电站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1654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84479吨。

  国家能源集团副总经理冯树臣表示,此举开创了潮汐与光伏协调、“水上水下齐发电”的新能源综合运用新模式,不仅有效挖掘拓展了利用空间,更助力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有利于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这一新型电站还加入了很多“黑科技”。例如,采用无人机巡检技术及AI智能诊断系统,实现无人机一键巡航、故障定位、报告分析等功能,可有效识别设备的异常情况。智能无人机巡检技术可大幅缩减巡检所需人力,节省运维成本,有效提高了巡检效率与精度。工作人员坐在主控室即可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视和控制。

  “我们开发建设了生产数字化平台,依托透明数据,建立了风光设备健康预警模型,可以快速远程诊断。目前模型准确率超过85%,实现从‘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的转变。设备运维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力保障了电站经济效益。”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总经理唐坚说。

  值得注意的是,该潮光互补电站还配套建设了5兆瓦时储能设备,可有效保障发出来的电稳定安全并入电网。电站充分利用储能系统能量的充放电置换,以及毫秒级的功率快速响应特征,使其从“适应电网运行”有效转变为“支撑电网运行”,平均调频效果可达95%以上,平均响应滞后时间可达200毫秒以内,大幅超出国家标准,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创新的建站模式和技术前瞻性,为后续新能源场站的开发建设和局部电网提升安全稳定提供示范和参考。

  近年来,“光伏+”共生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30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就提出,“鼓励‘风光渔’融合发展,切实提高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海域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出台光伏治沙等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设计、施工、运维等标准规范”。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