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点评:更明确即更坚决

  事项:

  2022 年5 月31 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5 月23 日国常会6 方面33 项措施,其中7 项措施与基建相关,包括加快财政支出、加快专项债发行、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加快基建投资、扩大民间投资等。

  国信建筑观点:1)财政持续大力支持基建,专项债发行有望全面提速;2)加强基建配套融资,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加大;3)再次明确基建重点领域,社会资本参与正加速落实到实践。

  投资建议:经济增长压力持续加大的环境下,基建投资将承担更大的托底任务,预计全年基建投资将大幅超预期。除专项债以外,需要开辟新的融资方式支持基建投资,包括支持扩大中长期贷款和支持优质基础设施资产进一步向社会资本开放等。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多、建设任务重、负债率较高的国央企有望受益,推荐关注中国交建。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重大项目审批进度不及预期;疫情反复导致地方财政压力持续增大。

  评论:

  财政持续大力支持基建,专项债发行有望全面提速《通知》提出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并扩大支持范围。抓紧完成今年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任务,加快今年已下达的3.45 万亿元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在6 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 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财政部会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引导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专项债券项目建设主体提供配套融资支持,做好信贷资金和专项债资金的有效衔接。在前期确定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保障性安居工程等9 大领域基础上,适当扩大专项债券支持领域,优先考虑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等纳入支持范围。

  专项债发行有望全面提速,预计总额度可撬动基建项目总投资8.4 万亿元。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截止5月30 日,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达到2.04 万亿元,占已下达限额的59%,5 月新增专项债发行额环比增长106.4%,6 月专项债发行有望继续全面提速。截止5 月30 日,专项债支持的基建总投资达到3.35 万亿元,即专项债对基建投资的撬动系数为1.64,以2.5 年的建设期平摊,加上去年结转的专项债资金,预计今年的专项债可撬动全年基建投资3.35 万亿元。

  加强基建配套融资,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加大《通知》提出加大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要优化贷款结构,投放更多更长期限贷款;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增加贷款投放、延长贷款期限;鼓励保险公司等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加大对水利、水运、公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

  2022 年1-4 月,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累计同比下降13.2%,非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累计同比下降19.5%,新增贷款下行一方面是由于实体企业景气度下滑,贷款需求降低,一方面是受到专项债挤出效应的影响。而国内贷款是基建投资重要的资金来源部分,此次加强中长期贷款对基建的支持力度是支持基建投融资重要的配套举措。

  再次明确基建重点领域,社会资本参与正加速落实到实践《通知》用三项举措再次强调基建的重点领域,包括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等重大引调水、骨干防洪减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建设和改造等工程)、交通基础设施(沿江沿海沿边及港口航道等综合立体交通网工程、铁路工程、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通知》提出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启动编制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扎实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 项重大工程实施,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在供应链产业链招投标项目中对大中小企业联合体给予倾斜,鼓励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攻关。2022 年新增支持500 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民间投资以城市基础设施等为重点,通过综合开发模式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

  从3 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民间资本占大头”以来,关于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建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一季度开工PPP 项目133 个,投资额2464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6%和241%。从长期来看,政府和市场“优质资产博弈”的天平将进一步向市场端倾斜,政府手中的优质基础设施资产将不得不进一步向社会资本让渡,有利于在实质上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

  投资建议:

  经济增长压力持续加大的环境下,基建投资将承担更大的托底任务,预计全年基建投资将大幅超预期。除专项债以外,需要开辟新的融资方式支持基建投资,包括支持扩大中长期贷款和支持优质基础设施资产进一步向社会资本开放等。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多、建设任务重、负债率较高的国央企有望受益,重点推荐中国交建。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重大项目审批进度不及预期;疫情反复导致地方财政压力持续增大。

(文章来源:国信证券)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