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23省份明确要求!新能源强制搭配“储能” 背后有何逻辑?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果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前列,新能源正在成为能源供应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在梳理中发现,多个省份已经明确新能源要搭配储能来使用,储能已经成为新能源规划中的重要环节。

  近日,国务院推动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并研究储能成本回收机制。储能的应用空间正随着技术和市场两方面的推动不断加强,从技术相对成熟的抽水蓄能到近期市场关注的电化学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越来越多的储能形式已经在新能源系统中发挥作用。

  23省份要求“强制配储”

  当前,我国多地明确新能源搭配储能使用的要求。2021年以来,宁夏、辽宁、安徽、福建、内蒙古等地陆续在新能源上网等相关文件中提出了对储能技术、配套等具体要求。业内统计,这一范围涵盖23省份。

  记者梳理发现,新能源搭配储能,各地主要从配置比例和时间上进行规范。

  近日,辽宁发布的《辽宁省2022年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安排光伏示范项目建设总规模80万千瓦,其中明确提出优先鼓励承诺按照建设光伏功率15%的挂钩比例(时长3小时以上)配套。

  来源:《辽宁省2022年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

  这一比例并非固定。海南省就2022年度集中式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工作有关事项进行安排中明确规定:单个申报项目规模不得超过10万千瓦,且同步配套建设不低于10%的储能装置。安徽则要求5%的比例和2小时的储能配置时间。

  一些省份还有更多的细化要求。如针对不同新能源种类,湖南省要求风电配置储能的比例为15%,而光伏为5%。江苏省2021年提出,江苏长江以南地区新建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照功率8%及以上比例配建调峰能力,长江以北地区原则上按照功率10%及以上比例配建调峰能力,时长均为2小时。

  在具体应用场景中,部分省份对储能技术还做了对应的安排。河北省能源局印发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指导规范(试行)》中提出,配套储能装置优先选用电化学储能。文件还对其使用寿命、实时检测、消防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技术要求。

  来源:河北省《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指导规范(试行)》

  同一省份不同城市相关规范也不尽相同。在新能源应用大省山东,枣庄市较早提出了按照装机容量15%-30%、时长2-4小时配置储能设施,或者租赁同等容量的共享储能设施。淄博市则要求全市新增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按照不低于10%装机容量标准配套储能设施。

  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格局

  受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相关场景的带动,储能市场扩张迅速。工信部数据显示,3-4月,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及研究机构测算,3-4月全国锂电总产量超过95GWh。

  从发电端到用户端都有储能的应用,意味着“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能源应用新格局正在打开。“源网荷储一体化”指的是“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以先进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

  国内储能项目招标情况(2022.5.14-5.27)(来源:光大证券)

  民生证券分析,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持续推进,电力系统呈现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随机性、间歇性等缺点,极易产生供需错配问题,供应侧也将出现随机波动的特性,电网频率控制愈发重要,调峰调频需求日益迫切。

  国务院5月30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提到通过源网荷储时空布局和建设的系统优化,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持续提高电力系统总体接纳新能源的能力,不断增加配电网接纳分布式新能源的能力。

  储能就是该政策重要的操作手段之一。上述方案提出,要实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如果按照各地10%-20%的储能配比来看,未来储能市场的发展规模不难预估。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