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企业应充分把握消费复苏东风

  5月份的消费数据虽然还没有公布,但从今年4月份的数据看,我国消费市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的确较大,但这无法改变消费是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顶梁柱”,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更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体现。

  资本市场向来迅捷机敏,5月份以来消费复苏早已成A股新进热门。截至6月1日,同花顺汽车整车指数期间累计上涨37.03%;黑色家电和白色家电行业指数期间分别上涨20.95%和12.13%;消费电子行业指数涨14.94%;传媒行业指数期间累计上涨11.46%;景点及旅游行业指数累计上涨10.59%,均大幅跑赢上证指数(期间累计涨幅4.43%)。

  早在4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5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称,为促进汽车消费,支持汽车产业发展,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全国各地也拿出真金白银促消费。5月29日,上海推出8个方面50条举措,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围绕大力促进消费加快恢复,在新增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提供纯电动汽车购买补贴,实施家电以旧换新计划等方面都提出了有力举措;5月23日,《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出炉,涉及汽车、消费电子、家电等9大方面的30项措施,有望拉动消费约450亿元。

  谋时而动不如顺势而为。笔者认为,既然消费复苏这炉火已由政府修灶起火,企业应充分把握良机,让复苏的火越烧越旺同时,提升自身质量,靠过硬的产品和服务真正赢得用户。

  首先,消费复苏是个大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消费恢复表现出较强韧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其中智能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增长较快,面对如此规模和增速的超大生意,上市公司不能缺席。

  其次,企业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且高度重视服务消费。2021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超过24%,发展潜力不可谓不大。企业需大力发展“互联网+”,全面推动吃住行等生活性服务业在线化,促进线上、线下服务结合,提供个性化、便利化服务。

  目前,我国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变。服务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增长最快、热点最多、潜力最大的领域。上市公司有义务加大服务市场开发力度,在解决服务消费供给严重不足矛盾的同时促进消费复苏。

  最后,上市公司要重视用新供给引领新需求。构建更加成熟、涵盖高中低档的消费细分市场,需要上市公司提升一般消费品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培育新供给,形成具有较强动能的新消费增长点。

  总之,上市公司能否乘上消费复苏这缕东风,成就企业发展的新机遇,只能靠提升自身质量。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