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

  本报讯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质量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要途径。日前,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海南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出台,有利于指导全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工作。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海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显著提高,将形成更加协调、更高效率的城镇化格局,高质量现代化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走在全国前列。多中心、多层次、多节点网络型城镇战略格局成熟定型。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功能品质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记者钟起的

  立足于解决人的权益与融入城市问题,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协同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人地钱”挂钩激励机制,使全体居民公平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1.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整体谋划、周密设计,统筹做好放开放宽落户和人才引进工作。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权益。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加强和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2.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居住证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衔接机制,推进居住证与户籍“同城同权”,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证或社会保障卡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就医结算、职业技能培训、住房保障等制度。增加居住证附着的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项目。支持海口、三亚等市县在基础教育、住房保障等领域,探索以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情况相挂钩为主的紧缺优质公共服务梯度供给制度,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幼儿园、公办学校比例。

  立足于解决人往哪里走问题,优化城镇空间格局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顺应人口流动、产业升级和空间演进趋势,促进中心城市、城市群为城镇空间主体形态,促进形成多中心、多层次、多节点的网络型城镇体系格局。

  1.高位推进三大经济圈

  做大做强海口经济圈。以海口主城区为核心,打造联系文昌国际航天城、澄迈老城经济开发区、定安塔岭工业园的跨区域城市发展轴带,形成便捷高效的都市通勤圈、梯次配套的现代产业圈、便利共享的优质生活圈。加强海口江东新区和铺前镇融合发展。

  做优做精三亚经济圈。构建以三亚主城区为核心、联动陵水、乐东、保亭的“一心两翼、山海联动”发展格局,合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消费带、科教创新带、南繁产业带、深海产业带。打造“陵水黎安-三亚主城区-亚洲湾科技城-乐东龙腾湾”跨区域滨海城市轴带、“三亚-保亭”沿交通干线城镇轴带。

  支持海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支持三亚向高端旅游和创新型城市转型。加快儋洋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立足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行区,用足用好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税收政策,释放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和历史文化名城潜能,形成海南发展第三极。

  2.积极打造滨海城市带

  引导城市功能适度向滨海布局。以环岛旅游公路为主轴,环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廊道为纽带,促进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节点城市联动发展的空间发展格局。加强高标准规划引领,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重要平台向滨海布局,加强与重要景区景点联动发展,形成功能完备、引流聚流的滨海城镇和城区。高质量打造节点城市。实施“美丽城镇”行动计划。

  3.有序建设中部生态型城镇

  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型城镇。积极推进中部市县重点城镇和园区集聚开发。推进中部森林城市建设,支持琼中建设热带雨林森林康养示范县。支持五指山、保亭、琼中、白沙等民族地区合理发展森林康养、气候康养、山地体育旅游,促进黎苗文化传承。

  4.推进其他类型城镇发展

  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加快补齐县城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等短板弱项,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拓展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空间。协调推进垦区发展。

  立足于城市作为就业创业和美好生活主载体,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化城市

  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强化城市产业载体建设,提升城市产业发展能级,建设创新、智慧、宜居、人文、绿色、韧性城市,把城市打造成为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1.强化城市产业载体建设

  高质量建设重点园区。到2025年,重点园区年营业收入达到120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30%以上,“四上”企业达到1300家。发展城市楼宇经济和微型园区。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强化底线约束,严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控房地产化倾向。

  2.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建设创新型城市。依托城市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海口建成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三亚争取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争取创建2个及以上国家创新型县(市),在市县和重点园区打造特色产业创新高地。

  建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培育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基地(中心),建设国家级资源库馆和科学数据中心,争取国家在海南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建设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地。做优做强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新产业,用足用好重点园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加快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发展。

  3.打造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

  前瞻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建设国际海底光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设立海南国际通信出入口局,探索建设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率先实现5G全省广域覆盖,推进城乡一体化“双千兆网络”布局,重点产业园区具备提供“万兆光纤”的接入能力。构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基本实现所有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跨区域通办、跨部门事项全部联办。

  4.打造和谐舒适的宜居城市

  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高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两个比例”,鼓励人口流入城市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其中,海口、三亚分别新增8.3万-10万、3万个义务教育学位。高质量建设健康城市。推进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新载体建设,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场)全覆盖。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

  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工程,实施城镇道路网密度提升行动。实现铁路、机场、港口与城市公共交通高效便捷无缝衔接,畅通“最后一公里”。

  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推进老旧小区等城市更新行动,重点实施2000年底之前建成的住宅小区改造。到2025年,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1万户。

  5.打造包容共享的人文城市

  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诚信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文明大行动。构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提高乡镇(街道)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塑造高品质特色空间、风貌街区,传承“海南记忆”。打造具有海南文化特色和底蕴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6.打造环境优美的绿色城市

  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实施“禁塑”成果扩大工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两网融合模式,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5%以上。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实现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推广绿色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80%。倡导绿色出行,公共领域新增和更换车辆100%使用清洁能源汽车。修护城市生态空间,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推进海口、三亚等城市生态化改造,国家园林城市达到5个。

  7.打造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

  加强城市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城市临时避灾点、防洪楼、应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筑灾害设防标准。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统筹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

  立足于规范城市发展秩序并兼具活力,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完善治理结构、创新治理方式,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提出:

  1.强化空间治理;2.完善社会治理体系;3.加大配套改革力度。

  立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顺应城镇化大趋势,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通过“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提出:

  1.积极推动农民就地城镇化;2.加快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3.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4.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文章来源:海南特区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