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财联社创投通:5月全球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118起融资 环比增四成 未名医药29亿元融资额居首

  据财联社创投通数据,2022年5月已披露金额的全球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总额约27亿美元,与4月基本持平;2022年5月全球医疗领域投融资事件(不包括IPO、定向增发等)大约发生118起,相比于2022年4月上升43%。其中,国内生物制药商厦门未名医药在本月获得29亿元融资,为5月融资榜首。

  细分领域投融资情况

  国内

  从投资事件数量来看,5月国内医疗器械及耗材(含IVD)领域最为活跃;从融资总额来看,生物制药及生物科技披露的融资总额最多,约为53.80亿元。

  全球

  放眼全球,生物制药、医疗信息化、耗材等细分赛道表现活跃,其中生物制药、IVD、医疗信息化获投金额排名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资金对于生物合成技术、分子机器药物、脑机接口、AI分析软件等热情不减。

  热门投资轮次

  从投资轮次角度来看,5月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早中期投资(包括种子轮、天使轮、Pre-A轮、A轮及B轮投资等)占比较高,约占国内全部投融资数量的76%,其中A轮融资事件数量最多,共发生18起。

  从各轮次融资金额来看,5月国内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事件中,战略投资事件整体披露的融资金额最多,约为33.2亿元。

  活跃投融资地区

  从国内投资地区来看,5月上海、江苏、浙江地区的医药大健康领域公司最受青睐,其中上海融资事件为14起。

  从海外情况来看,美国发生的投融资事件数为81起,按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28起)、马萨诸塞州(12起)和纽约州(12起)。

  活跃投资机构

  全球范围内,5月活跃的投资机构主要包括红杉资本、洲嶺资本、启明创投、General Catalyst、Alexandria Venture Investments、Tiger Global Management、Bristol-Myers Squibb、高瓴创投等。投资方向主要集中于生物制药、医疗器械。

  值得注意的是,高瓴创投似乎更青睐信息化厂商,一个月内投资了两家。同时,洲嶺资本、高瓴创投在生物制药领域同时看上了一家公司——星锐医药;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致力于开发以RNA为核心的创新药物,拥有业界领先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NA和器官选择性递送技术平台;公司目前已建立了丰富的研发管线,涵盖传染病疫苗、肿瘤免疫等领域。预计将在未来推进多个项目进入临床阶段。

  值得关注的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

  国内

  厦门未名医药引进强新资本29亿元战略投资

  5月20日,北大未名集团旗下生物制药领域的核心企业、未名医药(002581.SZ)子公司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引入强新资本战略投资以用于产品研发及丰富产品管线和公司业务拓展。强新资本以总计约29亿元入资厦门未名医药,获得厦门未名医药约34%的股份。

  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2月,是北大未名集团旗下生物制药领域的核心企业,专注于神经生长因子系列、干扰素喷雾剂等产品的生产,应用于临床医学等领域。

  企业创新评测实验室显示,厦门未名医药在生物医药产业中的科创能力评级为A级。公司目前共有77件公开专利申请,近60%为有效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申请约占57%。公司专利布局主要聚焦于神经生长因子、氨基酸、抑制剂等领域。

  多玛医药完成9.5亿元A轮融资

  多玛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宣布完成9.5亿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百奥赛图、国寿股权、人保资本、国投基金、苏州工业园区、太平医疗健康基金以及招银国际共同完成。

  多玛医药于2021年在苏州成立,是一个生命科学创新孵化平台,公司具有自主药物研发管线,同时通过灵活多样的运营模式进行企业孵化。

  企业创新评测实验室显示,多玛医药在生物医药产业中的科创能力评级为C级。公司目前共有7件公开专利申请,全部为发明专利,专利布局主要结合片段、亲和力、特异性等技术领域。

  惠升生物完成5亿元A轮融资

  四环医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宣布,集团旗下非全资附属公司惠升生物完成了5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寿大健康基金、天津远翼、天津远翼吉茂、银杏资本共同注资。

  四环医药于2014年创建了专注于糖尿病及并发症领域的生物医药公司惠升生物。目前,惠升生物已成功研发出近40款不同阶段的丰富且全面的产品管线,对糖尿病领域的靶点实现了全覆盖,产品线涵盖了全系列二代、三代、四代胰岛素及类似物产品管线(覆盖基础、预混及速效产品)、 最新机制的创新药SGLT-2、GLP-1、DPP-4等产品以及其他各机制降糖药物和并发症药物。

  企业创新评测实验室显示,惠升生物在生物医药产业中的科创能力评级为A级。公司目前共有31件公开专利申请,约80%为有效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比77%。公司主要在化合物、衍生物、组合物等技术领域进行专利布局。

  海外

  Kriya Therapeutics完成2.7亿美元C轮融资

  Kriya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2.7亿美元的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Patient Square Capital领投,Bluebird Ventures、CAM Capital、Dexcel Pharma等机构参投。融资收益将用于推进Kriya的产品管线,进一步扩展其工程、制造和计算平台。

  Kriya Therapeutics成立于2019年,创始人曾分别在Spark Therapeutics、AveXis、Sangamo Therapeutics等基因疗法公司担任高级职位。此前,Kriya曾分别于2020年5月和2021年7月完成8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以及1亿美元的B轮融资。

  目前,Kriya Therapeutics在眼科、肿瘤学、慢性病和罕见病领域均有布局。公司表示将于2023年将第1款产品推向临床。

  MOMA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完成1.5亿美元B轮融资

  在“分子机器”领域,MOMA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完成1.5亿美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获得的资金将用于推进多款精准肿瘤学研发项目进入临床。

  分子机器指的是细胞中通过协调一致、逐步变化的构象,产生力和运动来完成任务的蛋白。包含了超过400个成员的分子机器蛋白家族控制着细胞内的许多关键过程,包括控制遗传信息维持和表达的DNA解旋酶和染色质重塑因子,介导病毒感知和模式识别的RNA解旋酶,以及使生物分子在细胞内和跨膜移动的转运蛋白。

  MOMA Therapeutics致力于通过靶向介导人类疾病的分子机器来发现下一代精准药物。公司正在建立一个平台:针对分子机器中所有酶固有的一个关键性弱点:它们依赖对蛋白构象协调的逐步变化。通过将该平台聚焦于致病靶标。

  5月国内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总览:

  5月IPO活跃程度

  整体概况

  A 股医药生物行业仅普蕊斯(SMO)上市,IPO事件数量相较4月(3起)及 3月(8起) 相比大幅下降,二级市场融资景气度位于今年的低位。

  港股方面,5月仅云康集团(医学运营服务)上市,低景气度延续(4月发生0起,3月发生 2起 IPO)。

  美股4月共发生4起IPO 事件,较上个月减少2 件。本月眼部保健公司博士伦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与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成为近年来美股医疗板块规模最大 IPO。

  重点事件

  在本月冲刺IPO的公司中,药师帮、梅斯健康、世和基因均出现了明星投资机构的身影。

  从资本投融资进程来看,药师帮截止到递交招股书,共完成了6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折合近30亿元。药师帮招股书的股权结构显示,IPO前,张步镇旗下MIYT Holdings持股为20.33%,百盈发展有限公司持股为13.29%,Internet Fund V持股为12.98%。此外,H Capital V、复星医药、DCM持股为、百度持股、阳光人寿保险等均有持股。

  梅斯健康,该公司完成了由启明创投投资的7千万元A轮融资,2020年完成由启明创投领投的1亿元B轮融资,2021年公司又完成由腾讯投资的3亿元C轮融资。据悉,梅斯健康的的C轮投后估值已经达到43亿元。招股书显示,梅斯健康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启明创投持股9.97%,腾讯持股6.98%。

  世和基因在IPO前已经完成了多轮累计超10亿元的私募股权融资,包括礼来亚洲、软银中国、朗玛峰创投、华泰瑞合、易方达、国新资本等在内的多家头部投资机构。根据招股说明书,在2021年4月完成的IPO前最末一轮融资中,世和基因整体估值已经高达61.99亿元,远高于其选择的科创板第四套标准所规定的30亿元预期市值。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统计,2020年,世和基因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规模跻身全国肿瘤NGS市场TOP3,占据约10%的市场份额。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微创机器人拟科创板二次上市,募资28亿元。

  微创机器人-B(2252.HK)发布公告称,公司建议向中国有关监管机构申请配发及发行不超过116,062,930股A股,并建议向上交所申请A股于科创板上市及买卖。微创医疗机器人的董事会拟将自建议发行所得款约28亿元投资于手术机器人研发项目、手术机器人产业化项目、营销体系建设及学术推广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2021年11月2日,微创机器人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高瓴成为微创医疗机器人最大机构投资方,从A轮、B轮到基石,高瓴创投连续3轮支持。

  相关政策以及事件梳理

  2021年审评通过47个创新药,再创历史新高

  国家药监局发布了《2021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报告提及,2021年审评通过47个创新药,再创历史新高,临床急需境外新药上市持续加快,优先审评效率大幅提高,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扎实推进,临床试验管理跃上新台阶,核查检验协调机制更加通畅,实施药品电子通用技术文档申报,中国上市药品专利信息登记平台建设运行,完成中药“三方”抗疫成果转化,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审评技术标准体系,支持和推动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持续深化ICH工作,保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功连任ICH管理委员会成员,发布87个技术指导原则,审评标准体系更加完备,流程导向审评体系更加科学,审评体系和审评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

  IQVIA 发布《2022 全球肿瘤趋势解读》报告

  2021年创新肿瘤药物研发热度持续。202年全球共30种新型肿瘤活性物质获批上市,数量创历史新高(过去五年共104种),其中22种来自美国。过去五年,中国上市的创新肿瘤活性物质达到 61种。此外,过去五年有2个肿瘤新药未获得FDA批准,其中包括国内药企研发的几款热门 PD-1 抑制剂,如信达生物和礼来的信迪利单抗。在研发能力方面,中国呈现出由新兴生物制药公司为主导的肿瘤研发趋势,全球早期肿瘤药物研发管线中有19%来自中国,远高于2015年的6%。

  发改委:“十四五”时期加强生物企业上市培育吸引优质生物企业在主板和科创板上市

  国家发展改革委5月10日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等作用,按照市场化原则,大力支持创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集聚,利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外资力量,解决企业研发和生产所需资金。加强生物企业上市培育,进一步加大对生物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的支持力度,吸引优质生物企业在主板和科创板上市。

  创投通:财联社及科创板日报旗下一级市场服务平台,于2022年4月份挂牌上海数据交易所。通过星矿数据、一级市场投融资数据、企业创新评测实验室、创新公司数据库、ESG数据库、拟上市公司早知道和行业投研等,为创新公司和创投机构提供从数据产品到解决方案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文章来源:财联社)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